APP下载

论大学体育社会化的特点及服务现状

2020-09-10朱海云

体育时空 2020年9期
关键词:大学体育社会化特点

朱海云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5-030-02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参与运动已经成了多数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下,广大民众对体育资源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体育本身就拥有大量的体育资源优势,可供民众选择。在本文中,首先介绍新时期大学体育社会化的特点,然后分析我国大学体育社会化服务的现状,进而提出高校体育场馆共享的可行性,最后研究提高大学体育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体育  社会化  特点  服务

作为一门公共课程,体育学科虽然不是主课,但是不可缺少,良好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正在奔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全民的共同努力,而健康的身体又是最大的资本,这就表明我国必须重视全民体质的整体性提升。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高校担当着体育科学研究的重任,还担负着服务社会的责任,只有将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衔接,才有可能发挥高校体育的社会化服务功能。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大学体育社会化的特点及服务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大学体育社会化服务的建议,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一、新时期大学体育社会化的特点

目前,大学体育逐渐与社会体育进行相融合,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甚至不再完全依赖于高校体育。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体育开始走向社会化,首先表现为学校体育场馆的共享,让社会青年也可以进入学校进行运动;其次,我国社会体育管理形态也逐渐地涌入了校园,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将体育培训、健身、康复、医疗等发展内容引进了大学校园;再次,大学体育教师不但是學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良好沟通者,也是大学体育社会化的积极倡导者;最后,大学生能够从社会或媒体平台上获取更多的体育信息,以及社区体育也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

二、我国大学体育社会化服务的现状

深受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体育社会化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瓶颈问题,直接影响了其体育社会化服务质量。首先,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旨在培训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又缺乏“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理念,甚至枯燥无味,与社会体育之间拉开了很大距离。其次,大学体育组织与社会体育组织脱接,学生参与校外体育活动,只能由某些教师单独联系体育俱乐部,只是让一些学生去俱乐部见习,却不培养体育人的意识,同时也导致学生缺乏社会交流能力。最后,尽管大学体育设施资源比较丰富,但是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利用率非常低下,像网球场、乒乓球馆、排球场等几乎处于闲置状态,体育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三、高校体育场馆共享的可行性

我国高校林立,学校体育设施一般都比中小学多,而且更加先进,对于大学生的健身需求带来了很大便利。如今,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行,国家倡导全国人民参与健身,但是社会人士缺乏一定的体育设施,给他们的日常健身带来了很大困难。实际上,国家政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支持高校体育场馆的共享,一方面为社会上有需求的人提供运动场地,另一方面促进大学校园场馆的社会化服务。也就是说,国家大力支持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服务,竭力使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人士开放,既节约资源,也能为校园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共享大学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课程的课外时间可以与社会居民休闲时间相契合,确保大学体育场馆的高度共享。

四、提高大学体育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对策

(一)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大学体育的社会化,必须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化与合理化,首先要确保其内容与中小学体育内容的良好衔接,同时要确保课程设置倾向于社会大众体育。当然,大学生离开学校之后,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渗透学生从业后社会体育的需求,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提供一些大众健身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养成体育健身习惯,还能增强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此外,丰富大学体育教学内容,还要设置竞技体育项目,打造出本校的特色体育队伍,比如:国家应当减少高校的必修课成份,增加一些体育选修项目,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运动更加活动。

(二)优化体育组织形式

实现大学体育的社会化,加快体育社会化服务力度,对于大学生和社会体育运动者都带来了很大益处,特别是体育组织形式带来的好处更为显明。进一步讲,提升大学体育社会化服务水平,必须优化体育组织形式,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的“整齐划一、严格管理”的状况。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采用“不定班”、“不定时”、“不定师”等的开放教学形式,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体育运动。同时,大学也要对大学生的余暇体育、社会体育能力进行考评,让宽松、自主、活泼的大学体育俱乐部更加有效。

(三)加强校企文化合作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不能单纯地依靠高校体育教育,还要注重社会力量的推动,加强校企文化合作。高校可以向社会企业学习,学习他们的管理模式,以及良好的团队作风,同时将大学体育资源向企业开放,比如:将学校的体育精神传授给企业,让社会人士亲身体会体育极限,超越自我,有助于他们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只有加强校企文化合作,才能通过多个渠道引进人力资源,共同挖掘大学体育资源的发展潜力,帮助其体育社会化服务突破瓶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体育健身事业,将体育文化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

(四)增强多渠道融资能力

实现大学体育社会化服务水平,必须增强学校的多渠道融资能力,主动吸收一些企业或社会体育团体的资助,得到社会的支持。首先,学校要考虑畅通的交流渠道,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不断改革经营管理方式,鼓励社会各界、社区企事业单位投资大学体育设施,以及大学体育科研的发展。其次,逐步推进类似政府BOT(建设—运营—移交)、P(公私合作)、TOT(移交—经营—移交)等项目的融资方式。最后,利用社区的区域经济和市场优势,从多个渠道引入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断增强大学体育社会化的服务能力,最终拓展大学体育的社会化规模。只有这样,社会人士才能在业余时间保证健身时间,从而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落实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总之,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为理想奋斗的根本,大学生即将走出校门,实现大学体育的社会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高校,一定做好社会化服务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分析体育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然后采用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不断优化大学体育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增强服务水平。当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大高校还要与时俱进,根据中国的国情,注重体育社会化服务的多样化发展,开拓创新,完善自己,不断推动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花勇民,布特,侯宁,肖文升.体育社会化改革的回顾和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2):1-9.

[2]魏磊.我国学校体育社会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03):131-134.

[3]周星秀.长沙市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社会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4]石晓萍,王小景.湖北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进程中体育社会化服务探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6):8-13.

[5]张选静,战国杰.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4):136-137.

[6]于世波,闫纪红,邰峰.我国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教育融合模式构建及实现机制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2(02):273-278.

[7]陈洁.体育公共服务视域下重庆市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8]马卫平,夏漫辉.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述略——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的分析[J].体育科学,2015,35(02):3-13.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体育社会化特点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思维引导”法在高职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教学中实践效果
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
大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理念的渗透与实践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