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支架”促“生成”
2020-09-10王惜时
王惜时
摘要:以《昆虫记》为例,具体阐述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操作策略,且通过结合教材要求、文本特质构建教学整体框架,基于学情确定名著教学内容,设置多样且具体的学习支架,促进学生阅读成果的有效生成。
关键词:学习支架 名著阅读 《昆虫记》
名著本身的整体性、多元性以及大部分初中学生仍为初级阅读者的教学现实,使得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有效生成之间出现了断层。“支架式”教学理论主张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学习支架的暂时性支持,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现有水平提升到新的潜在发展水平。具体到名著阅读指导中,上述“断层”即教师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把握“最近发展区”。因此,文章以《昆虫记》名著阅读教学为例,具体阐述支架式理论在名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教材文本,构建整体框架
尊重教材指向。在统编教材“三位一体”教学体系中,名著阅读的相关设计不应脱离单元整体架构而独立进行。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导语提示本单元的文章应能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此外,教材用三个“专题探究”任务明确指引《昆虫记》中“科普性”的阅读侧重。综合这几处,可见教材对其作为科普作品的文体特质的定位和强调。
关注文本特征。“以文定教”要以文本特征确定教学内容。《昆虫记》除具备科学性特点,还拥有较强的文学性。加之法布尔惯于将昆虫及其习性拟人化,融人情个性于昆虫世界,以人性观照虫性,整本书中又处处闪现法布尔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因此,结合教材指向与文本特征,基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构建这本名著的宏观框架:科学性、文学性与哲学思考性。
二、基于阅读监控,把握“最近发展区”
章新其指出,“名著阅读教学的总原则是课外读书、课内指导”,故在名著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监控意识。
事实上,在初读《昆虫记》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取昆虫知识,也对法布尔的语言风格有一定感知。但这种感知是宽泛、笼统且缺乏层次的,多停留在轻松幽默的语言表象。此外,学生还缺少对科普作品本质及其阅读价值的深入思考。
“以文定教,以生定教。”掌握学情并结合之前的整体教学框架,教学内容便能确定了。再次翻看教材,可以发现阅读提示里摘录了法国戏剧家罗斯丹对法布尔的评价:“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
综合上述思考,增加并梳理出美学形象、科学知识、文学魅力、哲学思考四个维度,并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从美学、科学、文学、哲学等多维度感知《昆虫记》的魅力;通过比较,体会法布尔用文学性表达方式讲述科学知识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理解《昆虫记》中虫性与人性的相互观照,引发对科学和生命的思考(教学难点)。
三、巧设学习支架,促进有效生成
学习支架按功能可分为程序支架、概念支架、策略支架与元认知支架等;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范例、问题、建议、指南、表格、图表等。在构建名著阅读框架后,教学即进入课内指导环节,此时应搭建多样的学习支架。
1.美学印象之“昆虫画像”
课前准备:为你喜欢的昆虫制作名片,简要介绍其名称、昵称、身形、习性特征等,并根据书中描述,在名片上为昆虫画像。
导入,课件出示学生的昆虫画像:猜一猜,同学们所画的都对应了书中的哪些昆虫?
2.科学知识之“昆虫名片”
学生展示:带上名片,与同学分享自己收获的昆虫知识。
设计说明:以“画图—猜图”任务切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展评开启课内指导,再以“昆虫名片”的任务整合初读阶段所获的信息。用任务支架完成这本书中直观形象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转化生成,帮助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阅读思考。
3.文学品读之语言魅力
比较。
投影呈现学生的昆虫名片,学生简评名片呈现的语言特点。翻开《昆虫记》,找到对应语段,比较两者语言上的不同,并进行旁批。
师生交流。
设计说明:通过设置比较支架,转换角度,从语言角度分析两份材料的异同。这样充分展现《昆虫记》的语言特点。因此,无须过多引导,学生便能自觉、全面地感受法布尔的语言特点,理解文本特征。
4.哲学思考之“虫性”价值
阅读教材中的补充提示,感受法布尔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思考提升。
这本书贯穿着法布尔对生命的哲思。阅读时,你是否也曾在自己喜爱的那只小虫子的“虫性”中受到生命的启发?请写一写,并与同学探讨交流。
师生交流。
设计说明:从昆虫习性出发,挖掘对“虫性”的深层解读。借由范例支架的辅助,学生可从不同解读中归纳总结其中折射出的各种人性价值,生成阅读成果。
5.总结
用罗斯丹的评价总结《昆虫记》四个维度的魅力。
布置课外任务:阅读以下文字,写下你对法布尔或对科学、生命的认识。
“他就是这样在最微小的生命身上隐约看到了最宏伟的景象,最低级昆虫的躯体突然间变成了某种深奥的秘密,照亮人类灵魂的深渊,或是向人类星空发射出一缕光芒。”
最后,整理概念框架,搭建最后的问题支架,并要求用文字巩固阅读成果,以延伸思考,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乃至思维品质。
四、结语
支架式教学理论所强调的过程性和操作性为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提供较大帮助。但要注意,學习支架的搭建不能流于形式,既要契合教学内容与学情,也要具有不同层次,还应随着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搭建或撤除。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整体意识与解读意识,基于学生实际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有效支架,促进学生更高品质的阅读生成。
参考文献
[1]金戈,洪东萍.“支架式”名著阅读教学初探——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名著课程实践[ 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9(09):19-22.
[2]赵根标.基于阅读素养培养的初中名著阅读支架系统建构策略[ 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9(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