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善课程”体系,提升学校思政教育水平

2020-09-10李亚男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7期

李亚男

摘要:依托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虹晖小学秉承“小道法,大思政”的思路,在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同时,构建思政教育校本课程——德育“善”课程体系。文章探究了“善”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顶层设计以及具体的推进实施。

关键词:思政校本课程 德育体系 善课程

“小道法,大思政”一直是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线思路。在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学校不断地加强对思政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两者结合,共同提升学校育人水平。近年来,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探索构建了思政教育校本课程——“善课程”体系。

一、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善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

无论是原三板小学的校训 “从善、乐学、求真、创新”,还是新成立的虹晖小学的校训“培正至善”,“善”都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核心。

“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绵延千年而从未断绝的道德经脉。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武术戏曲,几乎所有的文化类型对“善”都有诸多形式的诠释与延展。现代教育的核心素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于个人层面的表述亦从浩如烟海的词语中提炼出“友善”二字。

这一个“善”字,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善良”的“善”,包括“百善孝为先”的孝亲之心、善对他人的慈悲之心、善对万物的大爱之心等;二是擅长的“擅”,引导学生擅长将内心的善心善念化作善言善行,最终成就自身的“正品正德”。一句話,就是以“善”体系为途径,培养以“善”为根基的、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虹晖学子。

二、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善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要建立一整套德育课程体系,就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有翔实的落实方案,有具体的工作措施,有相对完善的综合评价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配套教材。为此,学校在起步之始,就进行了整体设计。

首先,对“善”进行了理念上的深化与分化,为今后的分解与落实打好基础——与他人为善(真诚、情谊、安宁)、与自我为善(健康、喜悦、成长)、与自然为善(共生、和谐、发展)、与社会为善(爱党、爱国、爱人民)、与世界为善(合作、互助、共赢)。

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善”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共分三类:习惯养成类、实践活动类、家校合作类。这些课程长短结合、全校性课程及年级性课程相结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相结合,形式丰富、紧贴生活,个性突出。“五旗”课程——突出“红”,听党的话,紧跟党走;养正课程——突出“律”,雅言端行,善心美形;英雄课程——突出“志”,榜样力量,引领前行;传统节日课程——突出“源”,厚植情怀,自尊自信;校园景观课程——突出“爱”,了解校史,爱我校园;孝亲感恩课程——突出“恩”,感恩行孝,涵养根本;仪典课程——突出“礼”,知礼守礼,优雅德行;家务课程——突出“立”,自理自强,从小做起;家长课程——突出“法”,贵在得法,提升自我;“小志愿者”课程——突出“行”, 活动践行,德行渐长。

三、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善课程”体系的推进实施

朱熹有言:“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德育课程的实施,核心在建构设计,关键在实施落地,精细化管理是要中之要。

1.“五旗”课程

“五旗”即国旗、军旗、党旗、团旗、队旗。以五种旗帜开展系列活动:十一“崇国旗”、七一“爱党旗”、八一“知军旗”、五四“亲团旗”、六一“扬队旗”。

2.养正课程

这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培养的基础性课程,帮助学生从“正规、正行”入手,进一步“正心、正气”。

3.英雄课程

这项课程以“我要成为自己的英雄”为主题。通过系统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古今英雄人物、“‘谁是英雄’大讨论”“寻找家族中的英雄”等实践活动,树立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构建学生内心的动力系统,以英雄形象引领精神成长。

4.传统节日课程

学校逢中华传统节日必过,不论这时是考试,还是有重大事件,都会提前安排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元宵节的闹花灯、端午节的包粽子、中秋节的吃月饼、重阳节的赏菊敬老等,都深受学生的喜爱。

5.校园景观课程

选取了校园里的十六处景观,赋予其一定的内涵,组织教师与学生自行编创,使之成为一组教育素材,其内容包括爱国、爱校、乐读书、懂礼仪、知感恩等。

6.孝亲感恩课程

“百善孝为先”,以“孝亲”为起点,以“感恩”为目标,结合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教师节、护师节、医师节、记者节等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加强对社会各行各业的了解,树立感恩意识,体会感恩行动。

7.仪典课程

这项课程以庄重、热烈、隆重的庆典活动为依托,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情感的激发、价值观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师生以课程目标为遵循,以活动为载体,有序展开课程。本项课程包含了九个不同时段的活动,分别为入学礼、开学礼、毕业礼、散学礼、成长礼、孝亲礼、入队礼、升旗礼、敬师礼。

8.家务课程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加强劳动实践。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洗衣服、倒垃圾、做饭、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生活需求也应是教育需求,因此,学校设立“家务课程”。

为使这项课程落到实处,进行精细化管理。首先是内容的精准设定。一项技能一分,共计50个训练项目。从入校到毕业的六年中,家务课程伴随始终,年级由低到高,内容由简入难,学生自身的体验由浅入深,渐成素养。

其次是评价的真实落地。每月的项目学习计入学生的日常考核表,与语文、数学等成绩一起向家长进行专项反馈。每年度的劳动技能大赛,全员参加,成绩按优、良、合格三档,计入日常考核。

9.家长课程

“家长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家庭教育辅助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大力提高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认识,改善家庭教育方法,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多次举办线上的家长会、学生心理调适会等各种分年段、分主题的培训。尤其是近期开展的线上培训,时间更灵活、参与人员更广泛,避免了家长在路上的往返奔波,受到家长广泛好评。

二是“家长上讲台”活动。家长的职业领域广泛,是极好的教育资源。上讲台,上的不仅是真实的讲台,还有“云上”的讲台。家长开设的线上课程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非常受欢迎。

10.小志愿者课程

这是一项特殊的实践课程,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的奉献与公益之心。由少先队具体指导,由家长志愿者提供专业的志愿者指导课程。学生在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到附近糖厂去探查历史与沿革,然后编绘宣传画册和旅游地图,为建设当地“水乡新农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这些实践活动给学生和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而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在校园里则是由学校课程的面貌决定的。今后,学校更需要“不使一日虚度”,且思且行,且破且立,不断完善架构,丰满内容,多彩形式,严谨过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吴先正,刘文,姚力.中小学德育工作手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