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2020-09-10王丽松钟祖志
王丽松 钟祖志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法与个案分析法对雄安新区李林庄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鹰爪翻子拳传承进行研究。研究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新兴外来体育文化不断冲击着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鹰爪翻子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的问题,激活文化记忆,创新传承模式,建立合作纽带,完善训练方式,挖掘新的价值功能是鹰爪翻子拳能够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鹰爪翻子拳;雄安新区
清末,雄安新区下李林庄村的陈子正先生在研习鹰爪拳的过程中发明了鹰爪翻子拳,鹰爪翻子拳的发明不仅给当地营造了一种浓厚的习武氛围,其蕴含的习武精神与民族传统文化更是对后人影响至深。于2008年,鹰爪翻子拳被国家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然而,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受到外来体育文化的挤压,使其传承处于危险境遇。基于此现状,本文以雄安新区的鹰爪翻子拳为例对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研究。
一、雄安新区下李林庄村鹰爪翻子拳概况
(一)鹰爪翻子拳的雏形展露时期
流传于当代的鹰爪翻子拳具有翻子拳的“高挑低压,翻崩滚砸”与鹰爪拳“抓,打,擒,拿”的双重特点。然而,关于鹰爪翻子拳最初的来源众说纷纭,学术界至今尚未统一。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观点认为鹰爪翻子拳的雏形是在宋朝时开始逐步显现的,由宋代名将岳飞抗金时根据少林拳法所创岳式连拳一百零八手,即鹰爪翻子拳的前身。此外,关于鹰爪翻子拳的起源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即其源自明朝沥泉僧,后来沥泉僧又将其传给岳武穆从此才得以世代流传。通过鹰爪翻子拳起源由来的两种传说,可见关于鹰爪翻子拳的起源并没有具体的记载以供确定,只能说是其在宋与明期间或者明代以后就开始逐渐崭露头角。而笔者认为,天下武术本一家,鹰爪翻子拳可能发展到某一时期是由某一位武术家提出,但它却是各代武术先驱共同苦心钻研和无数次实战技击磨练而得以世代传承下来的。
(二)鹰爪翻子拳的形成完善时期
清末时期,高举“爱国、修身、助人、正义”旗帜的上海精武会逐渐成立,各种民族传统武术开始在精武会教学过程中而得以不断完善。陈子正先生在上海期精武会任教途中,将刘师的少林、翻子、鹰爪、岳氏散手等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根据自己的实践确定了翻子门鹰爪派(后人称鹰爪翻子拳),使之更加全面、系统和优秀,为武术界之奇琶[1]。在此期间,鹰爪翻子门派不仅吸取各武术流派的精华而得以在技击实战方面不断提升,在理论体系层面也得到提高,鹰爪翻子拳从整体发展上进入了逐渐完善的时期。
(三)鹰爪翻子拳的广泛传播时期
鹰爪翻子门派创立后,经过陈子正先生和他的众多徒弟的武术教学,使鹰爪翻子拳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广泛传播。20世纪中后叶,鹰爪翻子拳门下的继承人开始奔赴各地授拳,南方鹰爪翻子拳主要代表人物先后有刘法孟,李佩弦等,北方主要有由述孔、刘凤池、孙城之、鲍希勇等,华中各地区主要有河北雄县的陈国俊、陈国庆,及其后人陈正耀等[2]。因此可以说上海精武会的成立及发展是促使鹰爪翻子拳流向世界各地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四)鹰爪翻子拳的社会搁浅时期
先秦时期,体育教育得到推崇,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学校共开设六门功课,这就是书中记载的“六艺”,其中六艺中的射,指的就是弓射、弩射,御是驾御战车[3]。以史为鉴,反观如今的体育课就会发现新兴外来体育文化不断挤压乃至取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致以鹰爪翻子拳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逐渐退出学校体育的舞台。而学校教育又是对社会发展影响至深的,校园里门面的忽视势必会使其逐渐进入了社会搁浅期。鹰爪翻子拳从宋明时期的孕育萌芽期,清末的形成完善期,民国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广而快的社会传播期,到当今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搁浅时期。探析了其一路来的发展轨迹就可以发现鹰爪翻子拳进入了一个由盛到衰的阶段。
二、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鹰爪翻子拳的生存困境
研究发现在新时代背景下鹰爪翻子拳的传承存在以下几种困境:(1)文化记忆丢失:鹰爪翻子拳属于民族传统体育,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小分支,其在当代不断衰落主要可以归因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对鹰爪翻子拳本身相关文化记忆的丢失,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鹰爪王之拿”之记述,此拳以模仿鹰爪抓、扣和鹰翼翻旋的动作,抓扣掐拿、上下翻转、连环快速,仿形造拳、形神兼备,体现了中华民族浓厚的天人合一的技击观[4]。而当代人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是对拳理文化记忆的严重丢失。此外,是對古往今来武术先人在实战技击中所承载的保家卫国,坚毅勇敢的核心精神文化记忆的丢失。(2)传承模式封闭:当今的鹰爪翻子拳传承模式仅仅是家族与师徒传承与当地小区域传承,传承人与传承区域的封闭性限制了鹰爪翻子拳向外传播。(3)发展力量分散:在当代仍存在政府、社会、学校,新媒体等与传承人互动不足的问题。另外,于一九七八年,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的项目编排中,出现了把“翻子门鹰爪派拳术”与“鹰爪拳”统编为象形类拳术作以表演的情况[5]。这混淆与不统一的背后却反映了鹰爪翻子拳在全国各地发展力量的分散性。(4)训练方式单一枯燥:目前存在着大众对快速健身健美的需求与鹰爪翻子拳“十年磨一剑”训练方式单调与训练过程漫长的矛盾;(5)价值功能开发的片面性:传统的鹰爪翻子注重拳强身技击,而不能满足当今大众对其经济,教育,养生等方面价值功能的需求。
三、对策与建议
(一)激活文化记忆: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以多种渠道宣传其拳理以及其保家卫国,勇敢坚毅的核心精神,使其在深入人心的同时并成为新时代下背景下攻坚克难的无形力量。
(二)创新传承模式:传承鹰爪翻子拳的精髓,应积极汲取其他优秀武术拳种的传承经验,创新其传承模式,着重梳理鹰爪翻子拳术体系,在师徒(或家庭)传承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传承,为其广泛传播奠定基础:
(三)建立合作纽带:依据鹰爪翻子拳的发源地—陈子正故居的地域特征,在坚持组织管理、理论建设、博物馆实体的优势上,积极与地方政府、学校、新闻媒体建立起合作纽带关系,使其在校园传承、数字化传承方面得到有效加强。
(四)完善训练方式:应注重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结合,实现单一到多面,拳路到器械等符合现代化发展特征的转型,使其更适合当代体育教育形式。
(五)挖掘其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价值:传统武术不仅具有精致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技击理论、完整的锻炼体系,而且还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防身御敌、修身养性等一系列功效,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哲学智慧、社会心态、风俗民情、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6]。因此,应立足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考虑我们的实际需求,从多方面去挖掘鹰爪翻子拳的价值功能。只有使其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我们才有可能从中去保护和传承下去。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鹰爪翻子拳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强健体魄与文明精神的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与社会知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处于每个时代中华儿女的重要任务,而面对其传承问题,我们应该做到因时而异,结合当下所处的新时代特点从文化记忆,传承模式,合作纽带、训练方式、价值功能的挖掘等隐性与显性多方面入手去传承,以期实现真正的民族文化認同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董国兴.鹰爪翻子拳在北京市推广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 (05):147-149.
[2]张长思,王立峰,陈小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鹰爪翻子拳历史探究[J].兰台世界,2015 (01):121-122.
[3]郭蕊.养生角度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中华武术(研究),2019,8 (11):26-30.
[4]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陈峥.翻子门鹰爪派拳术与鹰爪拳——兼与《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鹰爪拳”一条目商榷[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85 (01):85-87.
[6]李源.从养生视阈论传统武术的价值与现代健身思想的契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 (0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