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情、基于学路的小学数学教学
2020-09-10吴江伟
吴江伟
摘要:文章参照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从“学生学什么、学生会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四个方面,展开了立足学情、基于学路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并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比轻重(跷跷板)”这一课为例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比轻重 学情学路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当教学生学,而教师教授学生的方法应当立足于学生学的方法。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教授也曾提出类似的教学模式,即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路径(学习方法)来进行教学。
“比轻重”是北师大版教材中一年级上册“比较”这一单元的内容。开展教学时,笔者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思考: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学生学习的路径有哪些?如何有效地展开教学,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比较方法?学生对于物体轻重的比较方法是否能够进行应用与迁移?
基于以上问题,为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比轻重(跷跷板)”这一课为例进行了尝试。
一、学生学什么
新版本的教材中,目標增加了“学习三个物体之间轻重的比较”以及“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从以往的注重数学知识的掌握,向数学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并重转变。
因此,“比轻重”这一内容,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有:
(1)进行掂一掂等活动操作,掌握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轻重(物体数量相同)的方法;
(2)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轻重(物体数量不相同)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3)与人合作交流,尝试表达思考的过程,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学生会什么
对于教材所出示的情境图以及练习题,笔者将题目的知识层次划分为以下4个层次:
层次1:能根据天平(跷跷板等)呈现的状态正确判断两个物体的轻重。(进行比较的物体数量相同)
层次2:能根据天平(跷跷板等)呈现的状态正确判断三个物体的轻重。(进行比较的物体数量相同)
层次3:对于天平(跷跷板等)平衡时,正确判断两个物体(单个)的轻重。(进行比较的物体数量不同)
层次4:对于天平(跷跷板等)平衡时,正确判断三个物体(单个)的轻重。(进行比较的物体数量不同)
前测题共8个填空,按照每空1分进行计分,根据总得分将学生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0~4分划为水平1;5~6分划为水平2,7~8分划为水平3。
1.前测结果分析

笔者利用配套课堂作业本中的内容,对一所处于城郊区的小学的入学不到一个月的87名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前测,发现处于水平1的学生占16.10%,处于水平2的学生占28.73%,水平3的学生占55.17%,其中,全对的占总人数的17.24%。(见表1)

笔者对前测题答题情况(见表2)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层次1和2的题型能够正确解决,即对于数量相同(单个)的两个物体或三个物体间的轻重比较,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但是,层次3和层次4的题型正确率大幅下降,这说明学生对于数量不同的两个或三个物体间的轻重比较,缺少足够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应注重该部分内容的讲解。
2.访谈结果
前测后,笔者对层次3和层次4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尝试让学生解释理由。多数被访谈学生不能说出合理理由,多数人凭借感觉(鸭子比公鸡大、橘子看着比桃子大)得出结果,缺乏推理的过程。所以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学生如何学
通过对根据教参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前测中对学生起点的分析,要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和理解两个物体之间轻重的比较,需要其理解:一是物体轻重不能只凭借外观来进行判断,必须借助工具(手、天平等),且能根据工具状态正确判断物体轻重;二是对于平衡状态下的天平(跷跷板),能够想象增加或减少物体数量产生的结果;三是对于平衡状态下的天平(跷跷板),互换物体的位置,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即等量代换的思想。
因此,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学习路径:(1)通过掂一掂等活动操作,让学生感受“轻、重”,同时体会使用工具的必要性,经历物体间的轻重比较;(2)对于数量不同的两个物体(天平平衡状态下)的轻重比较,先构造数量相同的物体,再进行比较,再现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3)对于数量不同的三个(或多个)物体(天平平衡状态下)的轻重比较,先进行物体等量代换,再利用构造数量相同的物体进行比较,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四、教师怎么教
针对分析,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借助工具,感受轻重
(1)教师出示几组动物图片,使学生明白感受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是可以直接通过观察进行比较的。接着,出示狮子和老虎的图片,让学生先比较大小,高矮,最后追问:狮子、老虎哪个更重?
此时,引入工具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工具的重要,同时感受比较物体的轻重需要借助工具的过程,揭示工具的必要性。
(2)让学生理解天平(跷跷板等)在不同状态下所表示物体的轻重,特别是理解天平(跷跷板等)平衡时,交换天平两端物体的位置,天平仍然平衡,为后续等量代换做铺垫。
(3)比较铅笔盒、尺子和数学书本的轻重。通过掂一掂等活动感受轻重,同时面对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又产生掂一掂难以比较的矛盾,再次突出工具的必要性,帮助学生掌握三个物体之间轻重的比较方法。
2.构建模型,促进思考
(1)构建模型。通过前测数据分析,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等“量”比较的模型,这里的“量”指的是物体的数量,通过比较数量相等的物体轻重,进而比较单个物体的轻重。
(2)等“量”模型的建立,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方法,达到层次3的水平,又可以使学生初步形成推理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了依据。
3.拓展提升,渗透思想
(1)分解突破,化繁为简。教师出示两副天平,一副天平上1只蟹和2条鱼平衡,一副天平上1只蟹和4只虾平衡。引导学生观察天平,利用等“量”模型判断出1只蟹和1条鱼的轻重;第二个天平,方法同上。可得出1只蟹最重。
(2)等量代换,建立联系。根据前面环节中“天平平衡状态下交换物体的位置,天平仍然平衡”的结论,利用“蟹”这个中间量,建立2条鱼与4只虾的联系。然后再根据等“量”模型进行解决,得出1条鱼比1只虾重,问题得到解决。
(3)拓展提升,思想渗透。本道习题是教材中的拓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渗透数学中的“等量代换”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次教学设计结合学生学习起点,有效地利用该拓展题,帮助学生建构简单模型,明晰思考的过程,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学生对于轻重比较的理解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依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真实发生。关注学生学习起点,探寻学生学习路径,才能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从而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郝新海.小学数学开展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2019(8):21-22.
[2]卢仲飞.对低年级学生“比轻重”的研究[ J ].小学教学研究,2016(1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