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2020-09-10孟凡美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效阅读构建小学语文

孟凡美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让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和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阅读 构建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导致阅读教学出现“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降低语文学习的效率,同时还会阻碍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内涵,影响阅读效果。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提倡自主阅读,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水平。

一、营造和谐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减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负担,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让学生自发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准确把握文章精神内涵,强化理解感悟,提高学习效率。阅读过程其实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情感路线,深入作者内心世界,感知其感情脉络。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要给予学生尊重和认可,从而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力。例如,学习《两小儿辩日》这节课时,阅读课文后有的学生认为孔子并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伟大,不像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人。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最终得出结论:这恰恰体现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品质,当时的科学条件落后,不理解这些现象是非常正常的,孔子能够做到实事求是恰恰是他品格高尚的体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二、创设问题阅读情境,掌握高效阅读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从这一名言中可以看出,教学生学,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善于启发学生,引发思考,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动力,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阅读中来,通过自主探究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水平。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文章题目叫圆明园的毁灭,那么圆明园为什么被毁灭了?”这个问题看似非常简单,学生只要阅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其实这并不是这道题目所追求的效果,因为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文中文字描述的答案上,学生就会认为这篇文章主题内涵是在表达对帝国主义恶行的斥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入挖掘,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点拨:“必须毁灭的东西是什么?”短暂思考过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分享心得体会,最终明白了真正导致圆明园毁灭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无能与腐败。随后,教师再点拨:“什么东西永远无法毁灭?”随着思考探究的深入,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逐渐被激发了出来,很多同学纷纷表示会努力学习,振兴中华。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启发学生,不仅可以加深课堂的深度,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水平。

三、引导学生学习迁移,有效提升阅读能力

单元学习只是基础,在掌握单元学习方法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在类似学习情境中使用掌握的阅读方法,逐步领悟学习技巧,提升学习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迁移性学习。例如,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出现了类似的表现手法,当教师把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后,教师不仅仅要完成例子中的阅读任务,还要在篇与篇之间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比如,在学习《葡萄沟》这篇文章的时候,虽然描述的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却可以以“家乡”为主题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小桥流水人家》,让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紧张和休闲,热闹與宁静,感受乡村人的善良淳朴;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滨海小城》,置身于沙滩上,感受海风的气息。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类型丰富,有散文、寓言、童话等,可以寻找这些题材的相通之处,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后就能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从而领悟方法的精髓,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寓言通常是人们通过比喻性故事向读者传达具有深远意味的道理,学生在阅读寓言时能根据此阅读规律挖掘故事中的思想道理,从而独立完成阅读任务。

四、引入文本背景知识,增强学生个性体验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大都喜欢真实生动的阅读情境,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通过引入背景知识,创设良好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个性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简介、文章的创作背景。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这一课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阅读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统一六国”的影视片段,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在学生脑海中勾勒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恢宏场面。观看结束后,有些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皇帝;而有些学生则充分感受到了秦始皇军队的壮观气势,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对课文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由此可见,教师给学生介绍相关背景知识,不但可以促使学生理解主题,而且能够营造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情境,让学生在掌握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对文本形成更为合理的个性化理解,从而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力。

五、阅读纵向横向拓展,完善阅读认知体系

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无法满足学生阅读能力的成长需求的。为此,教师要创造更多阅读学习的机会,实现阅读纵向横向拓展,构建完善的阅读认知体系。通过收集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料,开展阅读习作训练,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学习阅读方法和技巧等具体活动,不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阅读感知的高度,同时还有助于构建阅读认知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荷花》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阅读文章,熟悉文本内容,找出精彩语句进行赏析,然后课下要求学生收集与荷花有关的名句,阅读《荷塘月色》,并将自己的阅读体会写下来。课下,学生可以小组合作,小组成员一起收集与荷花相关的名句,做好摘录笔记,同时深度阅读 《荷塘月色》,分享心得体会。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深入文本世界之中,多方位、多角度地感知文本意境,丰富情感体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杨天荣.简析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J ].吉林教育,2015(31):122-123.

[2]刘玉霞.小学语文高年段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J ].江苏教育研究,2018(29):72-73.

[3]王晓平.小学阅读教学实证研究:基于阅读能力培养的视角[ J ].教育学术月刊,2019(02):56-58.

猜你喜欢

高效阅读构建小学语文
走进阅读的世界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立足场景运用,建构高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