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实践特点与控制对策

2020-09-10李富岭

体育风尚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运动负荷内涵

李富岭

摘要: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运动负荷就是对体育课程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在各级各类的体育课教学评比中,体育改革最能够将高校现实的走向反映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体育课具有运动负荷,这与体育课程学科的性质是相符合的。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对于运动负荷的价值和重要性如何重新地看待和认识,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运动负荷;内涵;对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认识和应用体育课运行负荷方面,经历了量化评价和多元负荷评价以及回归理性评价。无论是体育运动负荷大小,还是获取的锻炼效果,都能够通过负荷的强度和负荷量的任意变换而有效地实现[1]。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运动负荷和内涵

在高等院校,体育课运动负荷就是体育课中,学生做练习时,身体对心理负担的承受。体育课运动负荷主要有两方面,即负荷强度和负荷量。

其一,负荷强度,就是高校体育课中,学生练习时用力的紧张度。通过学生练习的高度、速度、远度、动作质量以及重量等,能够对体育的强度大小进行衡量。体育课中,学生进行运动时,跳得高、跑得快、跳得远、运作质量完成的越高以及应用器械重量越大,表明运动强度就越大,反之就比较小。

其二,负荷量,就是高校体育课中,学生实际进行运动时间的长短,即实际运动时间与体育课总的时间的比例,一般评价指标就是学生练习密度的大小。练习密度比较小,表明体育课负荷量也很小;练习密度比较大,表明体育课负荷量也很大。

但是,运用高度、速度、远度、动作质量以及重量作为对强度大小进行衡量的指标,不同的项目之间也具有一些局限性,所以,通常运用强度指数或者心率作为评价的指标,该方法比较简便易操作,就是对学生体育中运动时的即刻心率进行测定,再将平均心率计算出来,采用平均心率的大小,作为对体育课强度大小进行评价的指标,或平均心率÷安静心率以后,再换算为强度的指数,运用强度指数将体育强度大小反映出来。针对于心率大小而言,无论是平均心率,还是即刻心率,心率越大,表明强度也越大,反之则比较小。强度的指数越大,强度也越大,反之则比较小。

高校体育课运动负荷强度与负荷量的关系。其一,负荷强度与负荷量互相存在的条件,也就是无论是一定量的强度,还是一定强度的量都不存在。其二,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反比的关系也存在,就是体育课减少负荷量时,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增加强度;增加负荷量时,则降低负荷强度[2]。从理论方面来说,通过负荷强度和负荷任意变换,能够获得体育课运动锻炼的效果和运动负荷的大小。

二、高校体育课适宜运动负荷和判断

无论从锻炼身体的效果上看,还是运动负荷指标上看,体育课的运行负荷若太大,超出学生生理所承受的能力,会导致学生过度的疲劳,甚至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而体育课运动负荷若太小,刺激学生身体就过于小,对于身体的发展也没有太大的作用,锻炼身体的效果也无法实现[3]。体育课的适宜运动负荷究竟是什么?体育课适宜运动负荷参照值是否有?适宜运动荷对于下面的条件必须要达到:

(一)适宜运动负荷的两个参照值:负荷强度和负荷量

其一,大学生体育强度的合适度,没有绝对的标准。通过分析和研究了解到,心率每分钟为120~140次时,心脏脉搏的输出量为最大,会将充分的氧气养料供应给机体的各组器官,具有显著的健身效果,这个强度就是强度最佳价值阈。学生负荷强度在最佳的价值阈内,就是适宜负荷强度。通常高校体育课平均心率的参考标准为男同学每分钟为130~150次,女同生每钟为120~140次。

其二,大学生体育课练习密度多大适宜。从当前来看,通用的权威标准还没有。主要与评价体育练习密度的复杂性有直接地关系。有人认为30%~40%为体育课练习密度适宜的范围,还有人认为,30%~50%为体育课练习密度适宜的范围。

(二)适宜运动负荷为负荷强度与负荷量的有机结合

从理论的角度看,通过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任意变换,能够获得身体锻炼效果和运动负荷大小。但是,实际的情况中,体育课的强度过大,学生身体承受有一定的难度,甚至会受到伤害,强度练习较小,身体锻炼基本的效果又很难获得[4]。此外,针对于身体健康比较一般的普通学生而言,在体育课比较有限的时间内,练习强度中和小以及密度大的运动负荷,对于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更加适合,能够产生更佳的效果。有人认为高校的大学生体育课,应该运用高密度大强度和高密度中强度。该建议欠缺现实价值。高密度,其一,提倡练习时间长短为健身效果衡量的前提,也就是提倡体育课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其二,高密度还是一个模糊值。从推测上看,高密度就是练习密度>30%,但是,也并非无限地高。

从以上的分析中了解到,高等院校若一节体育课练习强度和密度在参照值的范以内,练习强度与练习密度的结合科学合理,也就是与高校大学体育的高密度大强度和高密度中强度相符合,就能够肯定该节体育课运动负荷与运动负荷相适宜。

三、评价适宜运动负荷的复杂性

每一节体育课都能够将一个运动负荷最合理和最精确的数值寻找到。但是,适宜运动负荷复杂性,主要是从运动负荷数值上进行判断,具有相对的数据精准性。

其一,至今所提供的各个适宜运动负荷的标准值,都属于一个模糊值或者是区间值[5]。例如,假如这个区间内具有两节或者两节以上的体育课运动负荷,都属于适宜运动负荷,是否能够将更加适宜的运动负荷体育课寻找到,很难给予回答。此外,当前运动负荷的参照值,例如,运用什么设备和方法测试心率,要求很高,若将电子测试与手工试值进行比较,就好像100米比赛成绩采用电子计时与手工计时之间的差距,事实上判断的误差很容易出现。

其二,判断体育运动负荷大小的合理性,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运动负荷总量上,每一节体育课都应该尽量与某个练习强度和练习密度的精准参照值接近。但是,对一节体育课运动负荷大小进行判断时,因为体育教材性质和体育课类型,以及学生的年级、性别、年龄、作息时间有所不同,对运动负荷要求和判断标准也不一样,也就是双重标准出现。例如,同样的体育教材,新授课运动负荷比较小,而复习课运动负荷比较大,考核课和综合课的运动负荷有可能居中。运用教材结合等相关方式,虽然体育教师能够调控运动负荷,致使新授课练习强度和密度与参照值的上限更加接近,但是,因为体育类型有所不同,很多时候,新授课很难实现复习课运动负荷的水平。此外,不同学生年级和不同性别以及不同項目等在要求运动负荷方面也有所不同。所以,对体育课运动负荷适宜度进行判断和评价时,应该根据情况而决定,不可以运用一个标准衡量。

四、高校体育课运动负荷遵循的原则

(一)以追求整体体育课效果和质量为前提,理解和掌握运动负荷原则

高校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高校体育课效果和质量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指标,也就是体育课既要对运动负荷重视,但是,又不能唯运动负荷。素质教育不断地深化,无论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着力点和教师价值取向,还是评判优质体育课标准的导向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体育教师在追求运动负荷的表现形式上和相关效果上,是否能够将学生主体地位和师生民主的平等关系,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启发性等体现出来必须要重点考虑,安排运动负荷方面,不但要使学生动起来,而且,还要考虑到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运动负荷有效性进行理解和把握[6]。

(二)提高练习密度为前提,负荷强度与负荷量互相搭配的原则

以提高练习密度作为前提,在提高练习密度的基础上,再将一定的负荷强度与负荷量进行搭配,致使学生身体锻炼的实效得以实现。

五、控制高校公共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对策

(一)微观层面上

从微观层面的角度上看,应该根据适宜运动负荷的要求,通过教学改革过程的要素,实现控制运动负荷的目的。

其一,高校体育课的组织水平提高和完善。不但要将体育教学常规构建起来,不必要的队伍调动和组织环节尽可能减少,集中布置场地的器材,而且,应该用最短时间和最快速度调动队伍,根据体育教材的性质和学生人数以及作业的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

其二,练习内容改变。无论是诱导练习和辅助练习,还是学生身体素质练习等,都应该适当地增加,也可以运用特点不同的游戏。

其三,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改进。既要示范和讲解的质量提升,又要实现精讲多练。运用示范和讲解形式的改变以及时机,还有设计提问、展示、讨论、互评以及自评等各个环节,对运动负荷进行调解和控制。

其四,无论是练习的间歇时间,还是重复次数,都要合理地进行安排。练习次数和组数的减少和增加都要合理。

其五,器械、活动范围、重量、远度、高度等练习条件以及附加练习条件等都应该改变。

其六,运动的速率和速度以及质量等相关要素和要求也要进行改变。

其七,对练习的组合和顺序进行改变,调节和控制运动负荷。

(二)中观层面上

在中观层面的角度上看,应该结合体育教学策略导向和教学方法,对高校体育课运动负荷进行调节和控制[7]。例如,设计体育课运动负荷,既要能够体现出教师和学生的民主平等关系和学生主体的地位,又要将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启发性要求体现出来,同时还要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育手段和技术。

(三)宏观层面上

在宏观层面的角度上,高校设计体育課运动负荷,应该根据适宜运动负荷的要求,结合主教材的特征和性质,将体育辅助教材选择和搭配。其一,分析和研究体育教材属性,就是分析体育教材是综合型,还是体能型和技能型;其二,对于体育教材运动负荷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例如,无论是负荷强度,还是负荷量都比较小的教材,可以选用负荷强度和负荷量都比较大的体育教材进行搭配;而比较大负荷量的体育教材,应该选用比较小强度的体育教材进行搭配。从而使高校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水平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蕾,姜巍.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1):118+120.

[2]张雪霞.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评教量表指标的研究[J].萍乡学院学报,2020,37(01):103–106.

[3]唐大鹏.以本为本教育思想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泛在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科技,2019,40(03):155+157.

[4]李荣峰,高鸿飞.核心素养视阈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角色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9):148–150.

[5]杨中皖.“健康中国”视域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探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5(03):111–116.

[6]李诚刚.高校公共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1):95–96.

[7]翟兆峰,韩露,翟连林.高校公共体育课教考分离管理模式与实践——以济宁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5):154–155.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课运动负荷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
体育活动中的运动负荷与密度研究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浅议青少年业余训练科学地安排
试析我院公共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的利弊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