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文化育人路径探析
2020-09-10翁优
翁优
摘要:在高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是体育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优质养料。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应该将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强健大学生的体魄,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格,从而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育人功效。
关键词:立德树人;体育文化育人;高校体育;育人路径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它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方向,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高校体育文化育人路径进行探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体育文化育人路径探析
(一)建立健全的体育文化育人机制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大程度的增加了体育文化育人的阻力。健全的体育文化育人机制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文化传承效率,也是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前提条件。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想要消除体育文化育人中存在的不利因素,高校首先应该将体育文化输出放在和课程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以总体部署、逐一细化的模式建立健全的高校体育文化育人机制,力求构建上下联动、责权清晰的教学体系,使每个部门、每位教师都能各司其职,为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工作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首先,高校应该将体育文化和德育思想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学校各部门应合理分工、协同配合,共同为体育文化育人开路,从教材编制、活动策划等多方面入手,全面促进体育文化育人机制的落成。其次,除了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策略之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与体育文化育人的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领会体育精神,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提升自身的体育品格。最后,高校还应该建立与体育文化相匹配的考评机制,将体育文化考核纳入高校评价体系中,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更加重视体育文化的吸收,也能让体育文化育人机制有始有终,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工作的长效开展。
(二)渗透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承
大学生虽然具备了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对体育文化的认知还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多数大学生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不仅难以领会深刻的体育精神,也無法以体育文化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也能为学生的言行提供有力的参考标准。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想要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育人作用,所要开启的第一个教学程序,就是在教学中积极渗透体育文化,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体育文化基础,既能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也能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承。
比如,在“羽毛球课程”的相关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了解羽毛球运动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之外,还应该适时的渗透现代羽毛球的起源、发展以及我国羽毛球运动等相关体育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羽毛球历史的发展脉络,既能扩充学生的人文储备,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参与羽毛球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羽毛球、热爱体育的美好情态,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到羽毛球运动中,努力为我国羽毛球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实现体育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发挥了体育文化的育人功效。
(三)融合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大学生虽然已经步入高等教育阶段,但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对人生和未来的态度也不尽相同。重点完善学生的人生态度,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个人品格,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而为学生开启精彩人生。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中,教师大多向学生反复灌输正确的人生理念,不仅收效甚微,也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抵触情绪。体育文化具有丰富性和拓展性,涵盖了体育知识、体育发展史和体育事迹等多方面内容,不仅可以消除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也是非常优质的育人资源。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应该在德育中融合体育文化,让学生的精神世界获得更充沛的滋养,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现体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比如,在高校体育“武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先搜集关于武术运动的起源、发展及锻炼价值的文化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武术文化产生初步感知。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著名武术家叶问先生为传扬国内咏春拳、为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奋斗一生的伟大事迹,引导学生感悟一代宗师的进取精神,使学生能够深受感染,从而建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组织体育比赛,为学生树立公平竞争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竞争已经成为常态化局面。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都要迈入社会,社会上既有残酷的竞争,也有各种各样的诱惑。虽然我们常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生存的前提应该是公平竞争。学生只有具备超强的自律意识和公平竞争观念,才能更好的抵御社会上纷乱的利欲诱惑。体育比赛的核心精神是公平、公开、公正,这无疑为高校体育文化育人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应该积极组织体育比赛,为学生树立公平竞争观念,使学生在校园阶段就能够适应竞争,将来踏入社会也能秉承道德至上的信念参与竞争。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篮球友谊赛。在赛前,教师应该向学生细致讲解比赛规则,并根据规则设立明确的奖罚制度。对于违反规则的队员,要先给予警告,如果仍然出现严重的违规行为,不仅该队员要退出比赛,整个团队也会因此减分。在严明的比赛规则下,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任何竞争行为都不能凌驾于公平和规则之上,学生会充分体会到自己在团队中的责任,必然会遵循公平原则约束自己在比赛中的行为,既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公平竞争观念,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五)利用体育文化,培植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个高校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质情操,也是高校在体育文化育人中需要重点培养的内容。体育是国之根本,学生强则体育强,体育强则国家强,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自1932年我国刘长春成为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选手以来,一代代体育人都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体育事业,不仅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让我国的体育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崛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对国家的热爱和信仰。因此,体育文化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有力武器,高校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体育文化,培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深刻明确自己身负的时代使命,从而身体力行的为祖国之富强奋斗不止。
比如,中国女排一直是国人的骄傲,她们用汗水和泪水铸就了一块块闪耀的奖牌,也为祖国赢得了尊重和荣光。高校在体育文化育人过程中,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女排比赛视频,带领学生领略女排队员的飒爽英姿,使学生在紧张激烈的比赛氛围中获得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在颁奖仪式上,我们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铿锵奏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必然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挥洒内心的爱国热情,事事以祖国荣誉为重。
(六)打造校园风尚,营造和谐的立德树人环境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多数是在校园中进行的,校园也是开展体育文化育人的主要场所。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校园环境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影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应该大力打造校园体育文化风尚,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从而体现环境育人的卓越效用。
比如,高校可以在教室、教学楼走廊墙壁上张体体育文化宣传标语,学生在学习和行走时都能看到这些标语,久而久之也会在意识层面深刻领会不懈进取、勇于创新的体育精神,进而将这些思想感悟落实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和道德修养,真正将体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七)提高教師素质,强化体育文化育人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铸造学生德育修养的工程师,也是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育人工作的领军人物。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指导思想,保障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应该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强化体育文化育人的师资队伍,以期发挥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比如,高校可以邀请教学专家到学校开办讲座,建设优良的师德师风,使教师能够在体育文化育人工作中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利用学生的“向师性”,从根本上提升体育文化育人质量。
(八)建设新媒体平台,拓宽体育文化育人的渠道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新媒体教学形式屡见不鲜。新媒体平台不仅具有高速高效、资源丰富等特点,也是开展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的新兴途径。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新媒体的优越功能,积极建设新媒体平台,拓宽体育文化育人的渠道。比如,高校可以建立与体育文化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上定期推送体育知识和运动员事迹,学生浏览之后不仅可以增长见识,也能领会其中的体育文化精神,对完善学生的体育素养和道德情操大有裨益。
二、小结
体育文化育人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渗透体育文化、组织体育比赛、打造校园风尚、强化教师素养、引入新媒体教学形式,多角度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指导思想,从而让高校体育文化育人取得骄人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邵天逸.“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J].体育学刊,2017,24(04):63–67.
[2]王文.高校体育文化环境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05):99–102–146.
[3]袁威.高校体育的育人功能及育人环境构建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5):62–64.
[4]马德浩.具身德育: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理论视角[J].体育学刊,2020,27(04):1–6.
[5]高鹏飞.具身道德:学校体育何以“立德树人”的困境与治理[J].体育与科学,2020,41(02):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