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武术与高校武术的互动发展研究
2020-09-10曹兵
曹兵
摘要: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在国际上重要的标志性“ 符号”。武术在我国的历史非常长,并形成了非常系统的门派、武术类别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到现代社会之后,传统武术的作用已经失去了意义,武术进而转为了强身健体、保护个人生命安全的锻炼方式。很多社区里的老者、武术爱好者等都会专门抽出时间进行武术学习,利用它锻炼自己的身体。很多高校也在体育教学中加入了武术课程,以此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积极意义。加强社区武术与高校武术之间的互动,对于双方的发展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社区武术;高校武术;互动发展;分析与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显著提高。也正因如此,很多社区里的大爷大妈会通过练习武术的方式进行强身健、休闲娱乐,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非常积极意义。目前,国家也号召全民健身,高校教学中也加入了适当的武术课程,以此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产生良好的互动,对于双方而言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并且,在两者之间的互动当中,既可以满足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可以促进高校课程改革。
一、目前社区武术与高校武术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武术练习内容不同
就目前社区武术和高校武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双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社区中的武术爱好者一般都是以武术作为锻炼身体的方式,且娱乐性成分比较高。而高校在教学当中会为学生挑选最适合他们当下实际情况的武术教学内容,使他们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两者之间练习内容的不同使得它们无法真正的互动和融合,社区武术无法深入高校,高效武术也无法真正进入社区[1]。
(二)高校与社区之间缺乏沟通
在高校与社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双方由于各方面的差异而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这也使得双方在互动时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缺乏沟通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互动频率较低、社区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不多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双方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并且,高校在武术教学方面有很多的要求和标准,而绝大多数的社区武术爱好者都将武术练习视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并带有一定的娱乐性,所以双方在互动过程中很难产生比较好的化学反应。
(三)人力资源无法相互补充
无论是在社区还是在高校,都会有专业的武术指导为武术爱好者和高校学生带来专业性的指导,这样才能够確保他们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保障自身安全、达到强身健体的理想效果。但在实际的武术指导工作中,社区武术指导人员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很多甚至是由社区内武术爱好者中具有一定威望的老者担任这一职位,这也导致其在专业技能、训练方式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相比较之下,高校的武术指导人员更具专业性,无论是在那一方面都具有出色的能力。因此,就这一现状而言,双方的人力资源很难进行互补[2]。
(四)武术消费观念制约着武术互动的进程
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社区武术爱好者和高校学生的观察与调查结果就可以看出,双方在消费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由于观念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在进行武术练习时的投入也是不同的。例如绝大多数社区的武术爱好者都是以太极、剑术等项目为主,因为这些项目所需的器材不多甚至没有;而高校学生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在进行武术练习时也希望能够获得最好的练习体验,因此高校学生会针对练习的项目购买相应的器械。正因为双方之间的消费观念差异,使得双方的互动始终无法进一步发展。
(五)社区武术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
在我国的社区建设当中,体育建设是相对较差的。很多社区中并没有足够量的球场、活动中心,而相应的专业指导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很多社区的武术爱好者都是通过自学的方式进行锻炼,且他们会把锻炼的地点选在公园。也正因如此,社区武术指导人员一直没有得到配备。再加上城市生活让居民彼此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大家很少集中进行武术练习,在主观意识上对于武术专业指导人员的需求也不高,使得社区与高校武术的互动迟迟达不到理想效果。
二、社区武术与高校武术互动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正确的社区管理意识
想要使社区武术与高校武术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首先要让双方的领导达成统一的战略互动思路,并积极推动双方的互动与合作。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加强组织领导,并使相应的工作人员建立起正确的社区管理意识。在互动初期,需要双方彼此信任,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双方的武术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和变革,让他们能够充分的理解当下武术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并相互监督、相互帮助。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社区服务贡献一份力量,帮助社区建立更多的活动形式。当然,高校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进社区”理念。最后,社区领导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与高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社区武术的专业性[3]。
(二)落实人才互动制度,协调教学内容
想要促进社区武术与高校武术之间的互动,加强双方之间的交流,其根本的解决方式有两个:一个是人才,一个是教学内容。有了专业的武术人才能够更好的为社区和高校提供专业的武术教学,使他们能够接受专业的训练,逐渐提升自身的武术能力,促进身体素质的提升;专业且合理的教学内容对武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对社区的大爷大妈可以选择动作幅度比较小、运动量比较小的内容,对高校的学生则可以选择运动量大、强度大的内容。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师资力量加强对社区的武术教学,使社区武术爱好者能够接收到最专业的武术指导。同时,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武术师资力量建立一个武术指导流动站,对高校学生、社区无数爱好者进行专业的指导,促进双方的协调发展。而社区的武术爱好者们来自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一些年长者甚至还经历过建立新中国的艰苦岁月,这对于提高高校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储备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对于教师面临的多方面问题也起着积极的作用[4]。
(三)加强社区领导与高校领导之间的沟通
社区武术与高校武术在进行互动合作时,一定要充分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帮助。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在进行武术教学、武术传承时一定要积极向社区“取经”,促进我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壮大。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还要做好相应的科研工作,促进社区武术与高校武术的长远发展。在互动过程中,双方的武术训练员、指导人员也要积极交流,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替代方案。社区和高校的领导也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对当下社区与高校的武术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做好相应的教学调整,促进双方武术教学的更好发展[5]。
(四)合理运用场馆设施
无论是在社区还是高校,练习武术都或多或少的需要到专业的场馆,并利用其中的设施。高校在开展武术教学时,就会对学校内部的体育操场、体育馆进行更新覆盖,普及武术器械,让学生们能够得到更好的练习武术的机会。而在社区,武术设施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这需要社区向上级反映,逐步在社区内配备相应的武术设施。当然,通过双方的互动,高校学生与社区的武术爱好者相互借用武术设施也是可以的。双方在利用武术设施进行武术练习时,需要合理的运用,并针对练习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6]。
(五)适当改善互动双方人群的消费观念
在组织正常的武术练习时,经常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宣传活动,这些活动对于社区的武术爱好者和高校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社区和高校的领导在工作过程中也要加强沟通与交流,组织多种宣传活动,让双方的人群都能够正确的看待武术练习中的器械,逐渐引导他们建立起争取的消费观念,在循序渐进中加强双方的互动[7]。除此之外,通过各种宣传活动,高校领导可以让学生深入社区,向社区的武术爱好者们传达他们的武术练习理念和感受,让社区的武术爱好者能够改善自身的消费观念,适当的看待武术练习中的消费;社区的武术爱好者也可以向高校学生传达他们的消费观念,让学生们学会正确的理财,明白什么东西应该买、什么东西不该买。同时,在双方领导的合作之下,可以利用学生的寒暑假在社区组织社区武术辅导站,为社区的武术爱好者、高校学生以及相应的爱好者提供武术辅导。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和武术爱好者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并且促进武术产业的稳步提升[8]。
三、结语
对于高校武术教学和社区武术而言,加强互动、合作、沟通对双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双方必须要加强互动,在武术练习的多个方面进行互動活动,促进高校学生、社区武术爱好者身体素质的提升。在此过程中,高校一定要结合武术课程的安排和实际情况,为学生带来最好的武术教学;同时,也要为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进社区活动当中来。社区也要重视与高校的互动,积极学习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优势,并为其指出不合理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双方的互动,使社区武术和高校武术都能够得到良好发展,促进我国武术事业的健康传承。
参考文献
[1]李植涛,马毅,李迟芳,林淑焮,李绍枝.高校与社区运动资源互联网共享的调查研究——以佛山南海大学城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8):306–308.
[2]花妙林,孔繁辉,谢雯琳,郑晗.试论武德武礼助力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以复旦大学《段位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为例[J].武术研究,2020,5(05):1–3.
[3]韩雪.“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武术散打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2):214+216.
[4]胡文静.“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科教学中移动学习社区的构建探索[J].智库时代,2019(35):12+20.
[5]岑海龙.提升呼和浩特市城区社区武术健身运作成效的运行机制解析[J].运动,2019(03):147–148.
[6]岑海龙.呼和浩特市城区社区武术发展困境及可持续性发展对策研究[J].运动,2019(02):147–148.
[7]马海军.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的互动发展探索[J].才智,2018(22):15–16.
[8]王智胜.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互动发展研究[J].运动,2014(1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