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比较研究

2016-03-11胡建发

2016年3期
关键词: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作者简介:胡建发(1992-),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管理学硕士,中南民族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发展情况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本文以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2007年美国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比较中国和美国两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情况。通过分析两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差别,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互动发展;投入产出表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79年的21.4%增加到1988年的30%,2008年达到40.1%,2013年更是达到了46.1%。虽然我国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极大地成长,但总体上还是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服务业所占比重,服务业质量以及产业结构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2013年,中国GDP是美国的一半,但是服务业产值却只有美国服务业产值的30%。因此,通过研究中美两国之间的数据,进行比较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分工的深化,生产性服务部门越来越多地“嵌入”制造业的生产链条之中。生产性不仅改变了服务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对传统生产性行业的发展和改革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乃至中国经济发达省份和城市的经验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有利于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有利于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经济增长。

二、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需求论、供给论、互动论、融合轮四种观点。需求论认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就失去了需求来源;相对于制造业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处于补充和附属地位。供给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相对于制造业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处于供给主导地位。互动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融合论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出现融合趋势。以上四种观点,前两种观点比较片面,并没有全面的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互动论比较实际的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融合轮反映了未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演变趋势。

三、研究方法

考察生产性服务部门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采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产业关联指标来研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发展程度。

1.直接消耗系数:是指某一产品部门(如j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的各产品部门(如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2.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一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即完全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3.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反映当国民经济多个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四、数据分析

本文通过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美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研究两国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与制造业部门之间的互动发展情况.

由于两国产业分类有所不同,因此笔者结合文献以及美国投入产出表的说明将25个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合并为5个。其中交通运输业由航空运输、轨道交通、水上运输、卡车运输、运输和地面客运交通、管道运输、仓储、其他运输和支持活动构成;专业和商业服务由法律服务、计算机系统设计和相关服务、其他专业,科学,技术服务、公司、企业的管理、管理和支持服务、废物管理和补救服务构成;金融保险、房地产、出租和租赁合为一类;信息产业由出版行业,除了网络(包括软件)、电影和录音产业、广播和电讯、数据处理,网络出版,和其他信息服务构成。

(一)直接消耗系数

表1数据显示:虽然美国的制造业分类与中国制造业分类有所不一样,但不难看出美国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消耗远在中国之上,直接消耗系数美国基本上是中国的2倍甚至更大。这说明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利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由表2可知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对制造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美国较为平均,但整体情况小于中国。

(二)完全消耗系数

表3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基本在30%~40%之间,中国在20%左右。

表4数据显示: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综合技术服务对制造业部门的完全消耗较大;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中,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研究和实验发展业对制造业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较大。

(三)影响力系数

由表5可知,美国的金属制品、机动车辆等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对于其他部门和经济体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对于经济有着较强的辐射作用和拉动力。中国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机械制造、电子设备制造、金属制品制造等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辐射作用较强。

表6数据显示:中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基本上都小于1,对经济的影响还不够大,但是美国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差距较小。

(四)感应度系数

表7数据表明:美国的制造业部门感应力系数整体小于1,受其他部门影响较小;中国的制造业部门感应力系数整体大于1,受其他部门影响较大,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表8数据显示:美国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感应力系数基本上都大于1,有些还远大于1;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感应力系数基本上小于1。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中美两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通过四个指标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依赖,相互发展,制造业部门影响力系数较大,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感应度系数较大。

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对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小于美国;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对制造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大于美国。

因此我们知道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断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健康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引入和强化市场竞争。加大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现代服务部门,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间的良性发展。

2.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通过政策和规划引导,使得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3.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加强产业之间关联度的建设,实现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运营成本。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

[2]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

[3]乔均,施建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9

[4]孔德洋,徐希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管理.2008

[5]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

[6]潘志,李飞.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经验与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2013

[7]杨玲.美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变迁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2009

[8]陈凯,刘煜寒.中美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J].岭南学刊.2014

猜你喜欢

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