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现代诗歌有效教学初探
2020-09-10江培儒
江培儒
摘要:现代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常会被忽略的部分,它没有小说的曲折生动,没有散文的形散神聚,没有戏剧的精彩激烈,但它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它的语言高度概括,音韵和谐,凝练鲜明,值得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有效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现代诗歌 有效教学
古典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涵养,这是众所周知的。而现代诗歌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的内容。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只要教师的诗歌教学是有效的,那对于学生思维品质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是有极大帮助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歌的教学,要力求做到有的放矢,下面以《天上的街市》为例谈谈做法。
一、把握方向,构建目标课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 全面分析,选取最优方案
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上的街市》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初中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首极富美感的现代诗。它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教学中宜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象思维,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初步的欣赏能力。
教学前不仅要分析教材,还要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在查找资料方面,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等手段来获得相关资料。虽然在第二单元已学过两首散文诗,但学生的现代诗歌鉴赏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多加指导和点拨。
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關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的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整合以下几个多维目标:
1.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
2.学习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并了解其作用;
3.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精练传神的语言。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助推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对于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和把握,领会诗人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思想感情,是学习这首诗歌的重难点。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中侧重以朗读法为主,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善问促思,提升核心素养
导入环节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图片并提问:“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在讲授新课部分,设计围绕五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明诗体
请学生齐声诵读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情基调,与本诗比较,为接下去理解诗情做准备。
课前教师已经布置学生进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资料的收集。课上教师会请轮值的学习小组派代表简介现代诗歌以及作家郭沫若,了解诗人,为学习诗歌做准备。
第二部分:知诗韵
反复诵读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方法。多样化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掌握“缥缈”二字的写法。接着进行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划分诗歌的节奏停顿。学生会发现教师的语速语调比较舒缓柔和,这首诗节奏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教师顺势板书并要求学生学着教师的语气语调将诗歌再次配乐齐读。
第三部分:得诗法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应该注意大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而“激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考的诱因。在这一环节,侧重于创设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师:刚才初步认识了这首诗,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诗人在每节诗中描绘了哪些美景。
在请一位学生范读第一节诗歌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些美景是怎么来的”。
师:诗中哪些词句让你产生了美好的联想和想象呢?
教师明确联想和想象手法的定义,举例引导学生理解联想和想象手法。
师:诗歌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能引发你联想和想象的词句,请你找一找,读一读,并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教师和学生一起细品“远远的”“定然”“世上没有的珍奇”“浅浅”“闲游”“朵”等词语和短语,对诗句细加感悟。
教师小结:这美丽的意境是通过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营造出来的,如果要给这种联想和想象加上一个修饰词的话,那也应该是“美丽”。在诗人眼中,街灯不仅仅是街灯,它还是闪烁的明星;天河不再无法逾越,它仅仅是浅浅的而已。
板书:“美丽的街市,自由幸福”。
第四部分:悟诗情
师:这美丽的想象源自什么呢?诗人为何在诗中寄托了这种美好的情感和愿望呢?
请一位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学生说出本诗写于1921年10月,其时五四运动怒潮已退,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许多知识分子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诗人从日本留学回来,面对祖国黑暗的社会现实,有些伤感,却不悲观绝望,而是向往美好的生活,充满改造现实生活的理想。在此处穿插介绍写作背景,旨在让学生走近作者,倾听作者的心声。
此时板书“美好的情感,心灵之光”。
第五部分:写诗歌
在美好的意境中,为学生配乐,让学生齐背这首诗。并且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写诗歌——布置作业。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布置三项作业:一是拓展阅读《错误》《一棵开花的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进一步领略现代诗歌意境之美;二是完成本课的导学案练习;三是尝试写诗——仰望星空,你会有什么新奇的联想和想象?选择一个天体,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首小诗。
陶行知先生大力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号召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他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此题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的实践训练,调动生活积累,用心观察和体悟生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并应用到实际写作中。
诗歌是文学女神头上的桂冠。品读赏析诗歌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现代诗歌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而应结合当下语文教学的愿景和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师的文学素养,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把教材用到实处,用到深处。
参考文献
[1]冯志华.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课型设计[ J ].语文建设,2019(17):46-49.
[2]毛超.核心素养背景下部编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 J ].中国教育学刊,2018(S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