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点拨提升教学艺术探究

2020-09-10徐金国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赏析精准课文

摘要:追求名师的课堂教学境界,学习研究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二路径。以余映潮老师执教的《夏》为例,探究其课堂中的点拨与提升教学艺术,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颇有启迪和帮助。

关键词:教学艺术 课堂点拨 《夏》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执教当代著名散文家梁衡的《夏》一课时,在课堂中精准点拨、总结提升的教学艺术,使课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不仅把课堂学习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了点铁成金的教学效果,更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真正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对于《夏》这堂课,余老师采用了“板块式”教学。整堂课主要包括三个活动板块:整体感知课文;细读、阐释课文;精读、赏析课文。下面,笔者顺着《夏》这节课教学的三个板块设计,来依次探究余老师精准点拨、总结提升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点在愤悱处,豁然开朗

第一个板块是整体感知课文。本堂课开门见山,直奔重点:阅读课文,在文章标题“夏”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一个字或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既贴近七年级学生的学情,又颇具开放性,所以问题一出,学生在浏览课文之后,略加思考便有了自己的答案。有选择从前面添加修饰语的,如忙碌的夏、热烈的夏、金黄的夏等;也有选择在后面添加中心语的,如夏的旋律、夏的升腾、夏的收获等。学生的发言,基本上仍停留在粗浅、直观的感受层面,并没有从整体上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更没有达到对文章内容进行理性概括和提炼的要求。如何把学生对文本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达成整体把握文本并教学生学会概括提炼信息的学习目标?在这个关键节点上,余老师适时进行了精准而巧妙的点拨。这篇文章的原题并不是“夏”,而是“夏感”,将原题“夏感”改为“夏”,是教材编写者根据“多彩四季”的单元主题需要所做的改动。文章所写的是作者对“夏”的感受和感悟。这样,在精准点拨之后,学生豁然开朗,发现自己添加的词语都只是文章内容的某一个方面,并不能概括文章的全部内容。而要真正准确全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从个性中发现共性的过程。经过余老师的这个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点拨,学生不仅对《夏》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更从中学到了概括提炼信息的基本方法。

二、点在疑难处,柳暗花明

课堂活动的第二个板块是细读、阐释课文。细读阐释、品味赏析是绝大多数教师在散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余老师的这节课也选择了这种简便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段落,用圈画批注的读书方法写下自己喜爱的理由。先小组交流,然后再全班讨论。在全班交流讨论的环节,有的学生说:“我喜爱第一段,因为第一段开宗明义,点明了夏的特点。独立成段,总领全文。”也有学生说:“我喜爱课文的第二段,因为这一段作者从色彩、声音、味道、感觉、形态等多个方面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夏的美丽多姿。”也有学生喜欢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并且都一一阐明了自己喜欢的理由。这样,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与对话,学生基本对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都做了品味和赏析。

在师生交流对话活动后,余老师适时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大家都觉得《夏》这篇文章写得很美,那么究竟美在何处呢?”这是一个思维容量很大并极富课堂张力的问题。面对教师的发问,学生尽管在前面的阅读交流中已充分感受到了文本的内容、结构和表达之美,但基本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知的阶段,缺乏系统的理性归纳。就这样,学生原本以为对课文已经读懂读通,现在,一下子又陷入了新的困惑疑难状态中。在这样“似有所知又疑窦丛生”的课堂氛围中,余老师再次祭出他的精准点拨、适时总结提升的法宝。

余老师先从全文所写内容的角度进行总结:《夏》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是总写一笔,开门见山;第二段是宕开一笔,委婉有致;第三段赞颂一笔,承前启后;第四段深化一笔,由景及人;第五段收束一笔,直抒胸臆。紧接着,余老师又从文章写法的角度进行了总结分享:第一段是线索设置之美;第二段是着力铺陈之美;第三段议论描述之美;第四段笔锋转折之美;第五段是直抒胸臆之美。经过余老师这样一个及时高效的点拨、总结与提升,学生对《夏》这篇课文美在何处的问题,从内容、写法等角度,都有了清晰具体的认识。而且,在此教学环节,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夏》这篇课文的理解与欣赏,更从余老师的总结中获得了阅读欣赏优美散文的方法,真正达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最佳学习效果。

三、点在攀升处,更上层楼

课堂的第三个板块是精读、赏析课文。余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对课文第三段进行美段赏析的活动。余老师先安排学生分男、女生齐声朗读课文第三段,男生先读,读到“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女生后读,从“你看,麦子刚刚割过……”读到全段结束。安排这个课堂集体朗读活动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而是把朗读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在运用。读完后,余老师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分男、女生读?经过短暂的讨论和余老师的点拨,学生明白,这一划分,正好把该段分成了两个层次。紧接着,余老师再追问男、女生朗读的内容在表达方式上的区别。经过讨论,学生明确男生朗读的主要是议论的句子,而女生朗读的则是描写抒情的句子。所以,男生朗读的时候要深沉理性,女生朗读的时候则要充满深情。

对该段的品读赏析中,有的学生抓住了“炼字”进行品析,如“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中的“挑”字,“朝天举着喇叭筒”的“舉”字,赏析了该段文章的炼字之美;有的则抓住了修辞进行了品析,如“匍匐前进”“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等,赏析了比喻、拟人的形象生动之美;还有的从多种表达方式运用的角度进行了赏析,等等。在学生进行了充分品读赏析的基础上,余老师又一次进行了点拨与总结提升:第三段值得欣赏的美点实在不少,清晰的层次之美;精妙的动词之美;形象生动的修辞之美;恰当的穿插之美;深刻的感悟之美。这样一个看似随意的总结提升,同样也收到了点铁成金之效,不仅帮助学生欣赏了课文第三段的美妙,更是教给了学生赏读一个精美片段的角度与方法,学习攀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夏》这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展开之后,余老师都适时地进行精准点拨、总结提升,不断把课堂引向深入,不断把学生的学习推向更高的层次。而且这种精准巧妙的点拨和理性的总结提升,不仅基于学生学习的内容,更侧重于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策略与路径的指导,充分凸显了教师在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中“教”的作用。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语文教师只有把学习语文的方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教给学生,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也才能真正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漪,刘远主编.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2]冯大海主编.课例品评的智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3]徐金国.智慧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提升学生思辨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19JK13—L288。

猜你喜欢

赏析精准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背课文的小偷
精准的打铁
早梅(节选)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背课文
步辇图赏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