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做”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做合一”实践探索
2020-09-10陈晶
陈晶
摘要: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做”为基础,以“做”为中心。
关键词:陶行知理论 教学做合一 小学数学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合一”集中在一个“做”字上面,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观察、操作、尝试、思考、推理、实验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陶行知所说的“做”。学生“做的过程”就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建构过程。而且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学习金字塔可以看出,“做”是学习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做”为基础,以“做”为中心。
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依赖死记硬背。教学中不让学生充分经历“做”的过程,就没有真正的探究,也就不可能达成“四基”目标。笔者曾听《圆的周长》一节课。课堂中,执教教师担心学生在绕绳法、滚圆法等操作过程中得到的周长误差较大;周长与直径比值计算烦琐,学生得到的结果与3.14偏差较大;学生得到周长公式的时间太长,就直接告知学生科学家的实验结果,然后应用公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当我们的教学是在教“公式”时,学生的学习就只剩下记忆、模仿、强化练习。这样得到的扎实“双基”必须有大量的“题海”训练,浪费精力、时間,还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等。
一、“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的“做”字是“在劳力上劳心”,即动手动脑,手脑并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经验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累,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的。
笔者做了一些尝试。以《圆锥的体积》一课为例,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第一,我们“做”一件事(探究圆锥的体积),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得好?第二,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第三,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然后学生自学课本,并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圆锥的体积公式)—得出结论”的过程。课堂中,我将原来的探索性操作调整成理解性操作、验证性操作,学生对实验操作中用倒水、沙的方法得到等底、等高圆锥与圆柱体积直接关系的过程提出了质疑:倒出来的是容积不是体积。倒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容积,那么容积和体积有什么直接关系呢?之前我们学了体积与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区别是一个从外面量,一个从里面量,概念不同,但计算公式相同。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有思考、有质疑。实验的媒介(工具)除了课本中的水、沙,还可有其他媒介吗(米、橡皮泥、纸、棉花)?我们能发现棉花、纸不行(膨胀、有空隙),米、橡皮泥可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又有新的思考:本节课研究圆锥体积推导建立在等底、等高基础上,但生活中通常不是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相等或不等?如果是不等底、等高实验,要注意什么?
学生“做”的过程不是照本宣科,通过机械重复课本的实验来获得可能事先就知道的结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都在不断思考,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都是“在劳力上劳心”。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以北师大四年级下册《图形分类》为例,教师按照教材设计了一系列分类活动。活动一:出示各种图形,按照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分;活动二:将平面图形中的一类放在一起(线段一类、曲线一类);活动三:根据边的数量,对边是线段的平面图形分类(三角形、各种四边形)。一节课中,学生热闹地按照教师的指令“做”,这个“做”的过程比较容易。但学生的“做”都是按照教师设计的路径,被牵着走完操作活动,这样的“做”的价值在哪里?整个“做”的过程缺少学生的思考,把教学活动当成学生学习活动过程。本人在执教本节课时,先让学生思考:对于这么多图形,你打算怎样分类?分成几类?和小组同学分享交流,最后小组汇报。学生出现教材以外的多种分类标准(图形中是否有圆形、是否有长方形等),结果也各不相同,但这都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后的操作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标准?在多次反复思考中感悟分类的重要数学思想(详见《数学课程标准》第46页)。“教学做合一”要在做中思,做中学,不能单纯地做。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二、“做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力
陶行知培养的生活力,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体的生活力,如与该堂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活力;另一种是抽象的生活力,如觉察力、学习力、框架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即“行知五力”。在估算学习中,学生经常会提出“一张纸到底有多厚”“人的头发有多少根”等贴近现实的数学问题。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以特级教师刘德武教师执教的《你的头发有多少根》为例。课堂开始,刘老师就让学生猜一猜自己有多少根头发。学生猜三千、一万等。接着让学生思考怎样验证。学生想到:剃光,一根一根数(太多,不容易数);分份,数一份,再乘份数;用称量的方法(头发有长短,重量不一)。大家都认同头皮面积×每平方厘米的头发根数这种方法。接着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操作。小组汇报后发现,每组的数据都有误差,将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作为头发总数比较合理。最后,学生又思考这样的研究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认为,今天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用在操场上的学生、天上的星星等数量计算中。学生能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而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节课第一环节,刘老师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猜测(觉察力),思考验证方法(学习力);第二环节,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操作(框架力、执行力、合作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实践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三环节,讨论学习意义、生活中的应用(创造力)等。能够跳出学科,进入生活,拓展延伸,看到学科世界之外的更广阔的世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陶行知说:“做”是“学”的一切、“教”的一切之基础,应在“做”上学,“做”上教。《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等方面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加霞.小学数学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郑毓信.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小学数学教学180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