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民俗体育功能嬗变

2020-09-10钟祖志王丽松李瑶

体育风尚 2020年6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

钟祖志 王丽松 李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对“营前九狮拜象”民俗体育活动的历史起源与流变过程进行了探析。研究认为:客家民俗体育具有一定的时代印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功能,这恰恰是民之所望。万变中又蕴含着不变,那就是符合时代精神,这正是民之所需。

关键词:民俗体育;功能嬗变;九狮拜象

一、“九狮拜象”的历史起源

想要更为清晰透彻地了解一项民俗体育活动,必先寻根溯源,了解它起源的动因、社会环境。关于“九狮拜象”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初期。此时,粤东、闽西的客家人由于战乱等原因迁徙至内地(赣南)以图生计。殊不知,上犹县营前的政权、土地等资源早已被营前土著所占有,初来乍到的客家人在营前一直过着相当艰苦的生活。随着迁入营前的客家人数的增多,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越发激化,客家人也愈发想要得到话语权,此间甚至发生了械斗与屠杀。经过客家人的不懈努力与政府的调解,最终取得了合法地位。政府将“流户”(多为客家人)编户齐民,客家人才算在营前有了立足之地。

土客之间械斗、屠杀之类的暴力事件的减少与消失表现出社会相对稳定的局面,但并不代表完全太平,取而代之的是以姓氏为代表的宗族之间的竞争与摩擦。姓氏宗族之间借助在春节期间举行带有自家姓氏的龙灯、狮舞来彰显自身的人丁优势、经济实力与地方社会影响力,姓氏龙灯由此开始。此时的“九狮拜象”初具雏形,已出现灯牌、龙和狮了。

直到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营前的地理位置优势凸显,商业繁荣,经济出现“头唐江,二营前”[1]的空前景象。经济的繁荣为文化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一些经济实力较为强大的宗族开始扩大龙灯的规模,例如龙的长度从3节增加到9节、11节,狮子个数也有起初的3只发展到后来的7只、9只,此外制作龙灯的材料也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管龙”“管狮”(客家方言,即稻草编扎成的龙、狮)变为“纸龙”“纸狮”,甚至后来的“布龙”“布狮”。举办这样盛大的活动已经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与人力,已非一般的宗族所能维持。因为光是制作就耗费巨大,更重要的是要用这些进行表演是需要几十名男丁的。所以,能够搞“九狮拜象”的都是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为了更进一步地显示本宗族、本姓氏的实力与声望,后来又加入了麒麟、大象、锣鼓彩亭。至此,由九狮、一龙、一象、一麒麟、一灯牌和一锣鼓彩亭组成的“九狮拜象”才算是真正成型。

二、“九狮拜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功能

(一)传统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们称清初至新中国成立为“九狮拜象”的传统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社会生产资料匮乏,个人无法独立维持生计,只能依附于姓氏宗族,过着以姓氏宗族为单位的“集体生活”。

发生械斗、屠杀等暴力事件也是在姓氏宗族之间,这是传统村落社会中“枪口一致对外”的表现。随后由“武斗”转变为通过举办“九狮拜象”这样的大型民俗体育活动来彰显本姓氏宗族的“文斗”。显然,“九狮拜象”这一民俗体育活动在传统时期成为了各姓氏宗族之间攀比各自财力、物力与人力的工具,它向其他姓氏宗族炫耀本姓氏宗族的人丁优势、经济实力,进而起到扩大本姓氏宗族在区域乡土社会的社会影响力、确立社会优势地位的作用。除此之外,举办“九狮拜象”这一民俗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加了姓氏宗族内独立个体间的交流,通力合作使得本就依赖于宗族的个体更加密切联系在一起。“九狮拜象”民俗体育活动的圆满举办,这有赖于族内个体的通力合作。这无疑会刺激族内个体的自豪感的产生,使得族内关系得到更好的维系与巩固,增强了宗族内独立個体的族群认同,增强了本宗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凝聚力。

(二)停滞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的农村地区实行了土地革命,原本的土地制度发生改变。我们将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期间称为“九狮拜象”的停滞时期。原本为宗族所有的“宗产”“宗田”被分割到宗内各户,这使得“九狮拜象”这一民俗体育活动的经济基础“碎片化”。

在此期间,“九狮拜象”这一民俗体育活动失去了原生土壤,遭受到沉重的打击。由于失去了“宗产”“宗田”等直接经济基础,个人很难筹集到如此巨额的款项,“九狮拜象”所需要的巨大财力支持出现枯竭。除了经济基础的缺失之外,“文化大革命”对各类艺术活动造成了诸多影响,例如很多庙宇被拆除,文物被毁坏。那时,“九狮拜象”民俗体育活动也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牛鬼蛇神”,人人敬而远之。这期间“九狮拜象”民俗体育活动陷入了沉寂,几乎只活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更别谈它的功能价值了。

随着“文革”的结束,人们精神的压抑、内心的创伤急需倾诉与安抚,这为“九狮拜象”的回归带来契机。“九狮拜象”民俗体育活动在人们的日常谈资中活跃,在地方被民众自发筹款举办,“九狮拜象”民俗体育活动重新复苏,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此时“九狮拜象”的价值功能主要是娱乐身心,满足精神需求。“九狮拜象”民俗体育活动早已在人们内心深处留下了印记,有着共同的姓氏宗族信仰,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更加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使人们心中创伤得到慰藉。

(三)恢复时期

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带了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的问题。营前这一乡土社会也随之融入了改革的浪潮,土生土长的营前人为了生计南下广东,希望搭上改革开放这列火车。“九狮拜象”民俗体育活动面临着传承断裂的危机。

但在随后这一危机很快被意识到,2002年《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提出探索、保护、组织和推广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不断提高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水平。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旨在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俗体育是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在推进全球文明进步中有着重要作用。

2011年6月,“九狮拜象”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2月“九狮拜象”传承基地——上犹中等专业学校成功入选传承基地。这都体现了政府对“九狮拜象”民俗体育的重视、积极保护与传承。在当下,“九狮拜象”民俗体育的传统价值功能被弱化,但新的价值功能被激活。淡化了宗族间攀比与竞争的色彩,逐渐融入了欢庆太平、祈福娱情的娱乐元素。作为客家文化的载体,“九狮拜象”是客家民俗史、文化史的一个缩影,不仅充分展现了客家民俗的无穷魅力,更利于弘扬客家先民不畏艰险、果敢团结、昂扬奋进的精神品质。将“九狮拜象”民俗体育传承基地与学校相结合,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更能让学生接受最直接的客家民俗文化熏陶。此外,上犹县还借助“九狮拜象”民俗体育活动参加国内、国际展演,结合“客家门匾”风俗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优势开发旅游产业,做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九狮拜象”民俗体育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价值功能是不断变化的,被打上了一定的时代烙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改变着“九狮拜象”这一民俗体育活动的价值功能输出,这其实恰恰是民之所望。同时,也可以看出,“九狮拜象”民俗体育活动万变中的不变,那就是必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符合不同时代的民之所需。

参考文献:

[1]罗勇.一个客家聚落区的形成和发展:上犹县营前镇的宗族社会与村落文化[A].第四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台湾中央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
实体生命哲学视域下台州民俗体育生存与发展研究
庐陵民俗体育传承人的现状发展
民俗体育视角下于都客家灯彩调查与研究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困境和出路
“意义结构”的重构是发展民俗体育的根本出路
开封体育旅游开发探析
初中体育引入民俗体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