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体系的建构
2020-09-10陈军夏日
陈军 夏日
[摘 要]以就業为导向,从实习基地的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课程体系的创建以及实践形式的创新四个方面来建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体系,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获得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突破。
[关键词]就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体系;建构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建设项目“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州市从化区第四中学实践教学基地”(粤教高函〔2018〕179号)
[作者简介]陈 军(1975—),男,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夏 日(1982—),女,湖南衡阳人,文学硕士,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H1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3-0226-02[收稿日期] 2020-03-26
一、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态势
要建构给学生真正赋能的专业实践体系,必须明确专业的就业方向及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目前国内民办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仍然是去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任教。据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连续四年就业情况的调查,从事教育行业的占60%,去企事业单位或传媒机构从事新闻的采编、宣传、文案写作或公众号运营的占30%,其他考研、考公务员的约占10%。
就业导向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解读与侧重点也就不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采用大一、大二厚基础宽口径筑牢专业基础知识,大三、大四分方向(教育、文员、传媒三个方向)培养的路径,而实践体系的建立也是基于对学生就业方向及职业核心能力的通盘考虑而制定的。
二、实习基地的打造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锻炼学生职业能力,需要注重实习基地“质”与“量”的建设。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方面不断增加与中文相关的实习基地的打造,一方面加强已有实习基地的活化与利用。实习基地的打造我们有两点策略:一是注重选择与专业契合度高、容纳人数相对较多、可重复参与实践的单位。二是注重实践基地与学校距离的远近搭配。我校处于城乡接合处,距广州市中心70公里,因此实习基地的选取因地制宜,以学校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距离较近的基地便于学生进行义教、半工半读的顶岗实习活动,广州市区的则便于开展毕业实习。
为避免实习基地成为摆设,我们注重加强实习基地的活化利用:一是建立常规交流机制,每年定期派出实习生。二是学院与基地也共同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一方面企事业单位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来校讲座、授课,指导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基地单位的骨干以客座教授形式成为我们双师型教师资源库的一部分;一方面学院也派出老师去基地以开展讲座、挂职锻炼等形式进行交流,要求挂职教师写挂职周记,形成挂职报告并向全院教师分享。挂职锻炼成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手段。
三、实践课程体系的创建
实践课程是理论知识在模拟职场的综合运用,因此我们创建实践课程体系注重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一是注重与理论课程时间与内容上的双重衔接。如大一的一二学期开设了现代汉语理论课程之后,在同一学期分别开设了相应的语音文字实训课,内容上也是对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的强化与运用,侧重于语音训练、文字校对、语病修改等。二是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部分成绩互认。这主要是针对专业社团实践活动而言。为激发学生参加专业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可量化的实践活动成果可以用来提高理论课程的平时分。三是理论课学习任务前紧后松。为便于大四全年开展实践,课程设计上前三年理论课学习任务相对紧凑,大四只在第一学期前八周开设两门理论课,且允许学生突破原行政班束缚走班上课,以满足实习单位的顶岗要求。四是为提高实践的参与度,倡导理论课程的实践化。提倡老师在理论课堂上开展如课前分享、小组展示、即兴创作等小规模的实践训练,以达到激趣、聚神、学以致用的效果。
目前人文学院设置了四环节实践体系,即课程实训、第二课堂专业社团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毕业实习。课程实训主要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的实训课程,如三笔字训练、教案设计、教学实习、文秘工作实训、创意写作、民俗文化调查、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编辑排版实训等,力图构建以教学能力为核心,办文、办会、办公能力及媒体素养为辅的职业能力体系。具体实施形式是先由课程实训组长召集实训老师协商制定实训方案,实训方案包括实训目的、模块内容、时间安排、考评形式,接着召开实训动员会进行总的部署;然后分班进行具体实训操作,各指导老师跟班指导,最后对实习成果进行等级评分。第二课堂专业实训是指依托人文学院成立的四大专业社团:传统文化研究社、鹿鸣文学社、流溪声韵朗诵协会、方寸剧团进行的实训。具体实施形式是指导老师或社长会对会员每学期进行不少于8次定期培训,中间穿插4次以上的读书研讨、比赛、展演等活动。校外实践基地实训即学院择优派出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习,如参加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等。实训时间一般是安排在大三或大四的上学期,属于半工半读性质。第四环节就是毕业实习,由学生自主选择或学校推荐实习单位相结合,要求实习生在“校友邦”平台上递交实习周记与实习总结,指导老师进行线上批改或亲临实习单位指导交流,最后给出实习成绩等级。经过这四环节实训学生一般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场能力,在就业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四、实践形式的创新
1.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校响应实习单位的要求,派遣学生到实习单位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的一种实习方式。学生需独当一面,挑战性大,收效也大。我院与从化城西教育指导中心(后简称中心)、从化档案馆就开展了这种实习。以前者为例简述我们具体做法:中心提出顶岗人数需求后,学院组织学生报名,中心派来教师以教师资格证面试形式,择优录取学生,并分配至各小学充当语文顶岗教师,双边配业务骨干进行前期指导,履行在岗在编教师所有职责。我院顶岗实习在大四上学期开始进行,为期一学期或一年,实习单位与学生签订顶岗实习合同,给予学生伙食、交通等补贴,并购买意外险。顶岗实习学生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事实证明,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有较强的就业优势。为解决大四上学期学生有两门专业课要上无法天天到岗的矛盾,我们将部分专业课安排晚上开课,允许顶岗学生跨班修满学分。
2.“工作室十项目”式实习。这是由工作室承接各种横向项目,以项目为牵引,师生共同开展的实训方式。人文学院目前成立了一个文化传播工作室,由有挂职企业经验的老师任导师团队,工作室成员由具有写作、采访、拍摄等方面兴趣的学生组成。先期进行系统培训,后面承接项目以项目促训练。现以工作室与《今日从化报》的合作为例阐述操作流程:工作室与报社合作,独立承担报纸12个版面的采写项目。工作室成员结合地方政情、民情先策划多个选题,然后导师团与工作室成员共同讨论定好选题,经报社同意后,分组独立进行采访方案的制定、修改,实施采访并写作,接着导师修改初稿指导补充采访,最后将定稿发报社进行编辑正式刊出,报纸出版后再评报,总结得失,以形成良性循环。大型项目经学院协调由工作室成员带回各自班级结合实训课程开展,这样增加了参与项目实践的覆盖面。这种实训方式能让学生获得沟通、采访、写作、合作等多方面的实际能力。
3.专业社团实习。人文学院专业社团开展的实习活动有校内、校外两种形式,参与学生多为大一大二学生。如与从化四中合作开展的义教活动、与从化博物馆开展的义务讲解员活动。以前者为例介绍下具体做法:从化四中为初一年级学生开设传统文化探究课程,学生选择经典诵读、书法、武术、茶艺、棋艺、汉服等课程,分成若干个班,由传统文化研究社的社员进行义教。人文学院也派专业老师进行分类指导,义教老师课前写出教案,试讲后每周五下午前往从化四中授课,每学时36节,每年6月左右进行成果汇演。这一形式已合作五年,义教学生的教学、管理、溝通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
本校作为一所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给学生赋能为目标,在实践师资队伍、基地打造、课程建设,以及实践形式的探索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诸如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产学研开展待深入等问题,力争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System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Employment : Taking Zhujiang Colleg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HEN Jun, XIA Ri
(College of Humanities, Zhujiang Colleg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900, China)
Abstract: Guided by employment, the practice system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s constructed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innovation of practice form, which can better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wareness and obtain the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core ability, so as to achieve a breakthrough in practical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Key words: employment;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actice system;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