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视域下资产评估教学模式探析

2020-09-10许晶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2期
关键词:失衡动态平衡生态学

许晶

[摘 要]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资产评估教学模式,是资产评估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尝试。文章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资产评估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失衡现象,并运用生态学原理构建资产评估动态平衡的教学体系,促进资产评估教学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学;资产评估教学;失衡;动态平衡

[基金项目]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双重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2018WTSCX045)

[作者简介]许 晶(1982—),女,河南郑州人,经济学博士,广东财经大学财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资产评估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285-03[收稿日期] 2020-03-15

一、引言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最早由博物学家索罗(Thoreau,H.D.)于1858年提出。现代理论普遍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20世纪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生态学的研究应用到更为广阔的领域,逐渐衍生出如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生态学已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者一门学科,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或者理念,用以指导人类的行为和决策方向,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1]

资产评估是一种提供测算、鉴证、评价、调查和管理咨询等各种服务的现代高端服务业。二十多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国有产权改革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资产评估行业的不断发展,执业范围和服务领域的日益拓展,对评估人员的需求大量增加,同时也对评估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评估专业正是适应于资产评估行业需求而产生的,同时随着行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外界环境的改变要求发展和创新。因此,资产评估专业与外界环境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使得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资产评估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可能。此外,资产评估专业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新兴课程,涉及财务、会计、经济、法律、金融、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等多门学科,这种跨专业的特殊性不仅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同时对尚未能够系统贯通各学科的财经类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2]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教学系统是一个由多种教学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有机结合而成的微观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属性。[3]如何有效促进各教学因素得到有效整合,从而发挥最优的系统功能,是资产评估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因此,本文尝试将动态平衡性、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等生态学理念,应用到资产评估的教学活动中,根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和分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促进教学内部、外部环境的和谐,实现教师、学生与教学的可持续發展,同时为资产评估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资产评估教学中的生态失衡现象分析

(一)教学理念的失衡

教学理念的失衡主要表现为传统教学理念和生态教学理念间的冲突,以及由此导致的师生关系的失衡。资产评估专业于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少数高校开始设立,是一门比较年轻的专业,但是其教学理念却仍是以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为主。在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填鸭式的灌输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大量的知识,学习不够主动,教学效果不理想。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大多表现为“权威—依存”的关系。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资产评估教学中的生态主体,在课堂这个微观的生态环境下存在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生态平衡关系。而教学效果不理想恰恰反映了两个生态主体间由于疏离或者断裂而导致的生态失衡。生态化的教学理念依据生态学的共生原理,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共生的两个生态主体,有着各自的定位和角色,两者间应形成一种互促互利的和谐的生态关系。建立生态化的教学理念,则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实行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联系起来,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从而构建师生双向互动的生态化关系。

(二)教学方式失衡

教学方式失衡首先表现在教学媒介创新不足与资产评估课程特殊需求的冲突。尽管目前在资产评估的教学中,普遍已经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媒介,然而多媒体设备的效用并没有得到显著发挥,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成了黑板和粉笔的替代品。考虑到资产评估跨学科的特殊性,例如对于机器设备评估和建筑工程概论等课程而言,目前的教学手段仍显单一,无法满足课程内容需求,由此导致学生理解有限,课堂互动活动开展困难。其次,教学方式的失衡还表现在现行教学评价方式与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的冲突。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资产评估教学中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普遍采用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而且试题结构偏重概念、公式等知识点的记忆、运用和计算。实际上,资产评估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型学科,片面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考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且还导致很多学生考前突击学习,对学生口头表达、文字表述等资产评估基本能力的考核不明显,削弱了资产评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失衡

教学内容失衡主要表现在资产评估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不对称。资产评估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然而当前资产评估教学中仍是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设置资产评估实验室,或者开设资产评估实验课程,此外部分高校还缺乏开设资产评估校外实训基地的条件,导致学生实操能力较差,对评估行为缺乏感性真实的认识,缺乏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这与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冲突,不利于资产评估专业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四)教学资源失衡

教学资源失衡主要表现在当前资产评估教学中用于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缺乏。用于评估的专业实验室较少,现有的资产评估实训教学软件可选范围小且价格昂贵,软件开发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效果大打折扣。

三、资产评估教学中生态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限制因子的瓶颈效应

当前资产评估教学中的限制性因子主要是教师的专业功底不深和实务操作水平不高。资产评估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开设时间较晚。目前从事资产评估教学的教师大多不具备资产评估专业硕士或者博士学历背景,同时年轻教师成长需要过程,也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升。此外,由于国内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评估经验,最终导致授课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较为普遍。

(二)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又称“局部生境效应”,具体是指生长在花盆里的植物虽然好看,可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会枯萎乃至死亡,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考验。学校环境类似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学习环境,如果脱离了现实的生长环境,只是强调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就会产生负面的花盆效应。然而资产评估恰恰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型学科,“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容易导致“花盆效应”的产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三)正负反馈原理

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受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机制的控制,正反馈导致发展,负反馈导致稳定。教学评价是资产评估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的教学评价机制过于静态化和简单化,没有真正遵循生态学的正负反馈机制平衡的原理,从而也不能够真实的反映教师和学生两种生态主体的发展规律。建立资产评估的生态教学评价体系,就要注重运用生态学的反馈原理,通过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推动资产评估教学在各个方面向正反馈的方向发展,并在达到良好的效果后,引导其走向负反馈方向,以确保效果的稳定性。

(四)拓适原理

生态学中的拓适原理要求任一学科都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善于拓展和发展其特定的资源生态位。高校的资产评估专业是社会大生态、教育子生中的一个生态因子,其改革发展变化不但要适应外围生态环境,而且要开拓自身的生态系统,在总的生态平衡中寻求有利于该学科发展的生态位。

四、构建资产评估教学动态平衡的对策

资产评估教学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处在不停的运动与循环中,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遵循着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规律,维持着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资产评估教学中的生态失衡未见得是坏事。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都是动态的,生态失衡反而会促进生态系统达到新的动态平衡。资产评估教学的动态平衡也不例外。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自我调节或者人为的干预,促使资产评估教学中的生态失衡向着新的生态平衡转变,从而形成更稳定合理的生态结构,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即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和效果,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依据生态学瓶颈原理,修正资产评估教学中的限制因子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资产评估教学的根本保证,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从生态学的边缘效应来看,一个科研单位要有所发明、创造,必须进行合理的人才流动,通过学术交流、知识更新形成边缘动态,近亲繁殖很难造就一流人才。[4]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修正限制因子,打破资产评估教学中的瓶颈效应。第一,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具体实务部门,如资产评估机构等实习和锻炼,提高实务操作能力;第二,积极参加如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等举办的知识培训班,积极参与会议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第三,鼓励教师到国内外资产评估专业发展水平较高的院校交流、进修,提高专业修养,实现资产评估教育师资和国际接轨。

(二)建立生态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且相互依存的生态主体,建立生态化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建立多级化的评价主体模式。这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间的自主评价三个层次,从而避免传统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其次,改革资产评估教学考核形式,促进评价方式多元化。考虑到资产评估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单一的理论考试的方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求从多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从多种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通过鼓励学生运用资产评估知识进行口才、文笔、跨学科知识融合等能力的考试,积极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为他们以后追求自我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5]

(三)打破“花盆”效应,建立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生态联动机制

对于资产评估专业而言,建立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资产评估教学生态联动机制,首先要改革课程设置内容,实施全程实践实验教学。根据一些高校的经验,实验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的实验课应该打破传统课堂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习惯,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授作为辅助,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外实习则可以包括行业调研、评估公司实习等环节。学生通过到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实习调研,了解资产评估行业性质,工作内容与专业要求,加深对资产评估行业的了解,熟悉资产评估业务流程,为将来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需要同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能维持自己的特定功能和演替发展。因此,建立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生态联动机制,还应该秉承开放式办学理念,促进校企协同办学。例如依据“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思路,凭借丰富的社会资源,建设一批校外实践基地,聘请一批校外客座教授与实践导师,并坚持“专家学者进资产评估行业,业務骨干进课堂”做法,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紧密。

(四)基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开放性的特性,建立生态化的课程体系

建立生态化的资产评估课程体系,首先课程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资产评估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其课程体系设置应以资产评估的需求和发展为导向。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深入,资产评估业务发展迅速,例如文化资产、碳排放权等特殊标的的资产评估,而评估业务的拓新,则对资产评估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评估人才的目标,就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完善资产评估课程体系,适时增开如碳排放权评估等新的评估课程。其次,课程设置应当与执业资格相对接。鉴于资产评估的应用性和针对性,课程设置应当与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紧密联系,构建“厚基础、宽口径、求创新”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力求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突出专业核心竞争力。

(五)教学资源多样化

高校在照顾到学生的现实学习需求的同时,要从教学方法入手,改变教学手段单一的局面,提高学生学习资产评估的兴趣。例如,除了借助多媒体教学之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制作或购买一些教学用具或模型,用于机器设备评估和建筑工程概论等课程。通过教学用具的使用和介绍,使学生对于平时接触不多、认知不深的东西,有种直观立体的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此外,鉴于没有合适的资产评估模拟软件用于教学当中,高校可以考虑和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教学型资产评估软件。通过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平台的应用,使学生达到懂评估、会考试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翠兰.财政学教学改革的生态视域思考[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18(1):10-14.

[2]王淑珍,尉京红,马慧景.建设资产评估专业高等教育的整合平台课群[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2(1):5-6.

[3]许阳.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62-263.

[4]李化树.教育生态学探讨[J].教学与管理,1995,(1):14-16.

[5]韩和林.对资产评估专业教学问题的思考—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J].经济师,2012(4):143+148.

猜你喜欢

失衡动态平衡生态学
剖析常见的三力动态平衡问题
赏析2017年高考物理动态平衡问题
析拉绳旋转试题解动态平衡问题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辽西地区油松造林的生态学探讨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论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