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探究

2020-09-10刘立杰李璠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2期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

刘立杰 李璠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先贤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价值意义,在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论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指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困境,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问题研究”(JJKH20180526SK)

[作者简介]刘立杰(1980—),女,黑龙江东宁人,硕士,吉林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李 璠(1980—),男,吉林镇赉人,硕士,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科社与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010-03[收稿日期] 2020-01-1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由各种优秀品德、优秀思想文化和优秀精神观念等形成的意识形态的总和。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所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礎。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中高校思政课更是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知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掌握现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内容,并端正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之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还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品行修养,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能够影响人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首先,文化具有一定的思想引领功能。一般来讲,文化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们只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产生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才能克服诸多艰难险阻,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其次,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功能。价值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内在价值的基本认知和评价,因此价值观对于个人行为来说既是先导也是动力[1]。最后,文化具有一定的塑造心智,使人呈现完美人性的功能。文化能够使个体产生自觉意识、自强意识和自信意识,进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品行修养,以便引导价值观形成正处于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真正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和谐”“文明”“爱国”“诚信”等既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因此,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二)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包含着诸多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也较为枯燥乏味,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最终使得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难以有效提升。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进一步充实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2]。具体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礼仪制度、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内容等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包含的辩证唯物论、道德观、理想、信仰等内容有着一定的契合点。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互契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与质量互变规律相互契合;孔融让梨、卧薪尝胆等传世佳话与大学生要形成的道德伦理、理想信念等相互契合。并且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群体潜意识性和历史延续性,其精神意蕴更是根植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中,因此将其纳入思政课教学可以更容易地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心理认同和道德认同,加深学生的记忆,引导学生对学习到的理论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资源宝库,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使思政课教学内容实现外延内化,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3]。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困境

(一)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欠佳

首先,高校大学生虽然在初高中时期受过人文知识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文理分科和自身兴趣爱好等原因,其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处于比较匮乏的阶段。再加上商业化拜金主义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和不良思潮的影响,出现社会责任感缺失、理想信念淡化、道德行为偏差、价值观扭曲等现象,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均不高。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首先,思政课教师如果不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则不可能很好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用中国话语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从目前实际来看,大多数思政课教师都有着过硬的专业素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却没有足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累,这就使得教师难以合理且自由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张冠李戴、适得其反的情况。其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授时,还是采用传统的单一的理论教学形式,并未将其与时事热点结合在一起,未能真正使学生感同身受。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师未能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只是生硬地移植个别相关字句,这就更难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促进作用了。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并没有实现有效的融合

近些年来,虽然高校已经有意识地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本质上来说,二者并没有实现有效的融合。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材并没有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例如,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尚和”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在教材中却并未对二者相通之处进行深入的解读。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师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诸多信息资源。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但一些教师对于网络上获取的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不加筛选,便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当解读融入课堂教学。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有可能会使高校思政课教学陷入困境之中。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自觉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的效果好坏有着重要影响。首先,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储备,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4]。其次,高校应采取相关措施增强思政课教师自觉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一方面,可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融入的要求和导向,并设置相应的指标评价教师的实际融入行为,从客观上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将融入的成功经验分享给相关教师,充分发挥示范课程的带头作用,从主观上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自身应率先垂范,塑造合格的师者形象,自觉担当起弘扬和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二)恰当选择教学点

教师应自觉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深入研究并且吃透思政课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等,以便能够准确抓住中国优秀文化与思政课传统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并在适当时机以适合方式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搭建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前瞻性,能够与时俱进,故而能绵延数千年,这就使得“思今”和“忆古”之间得以相互融合。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首先要明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其实是依托于思政课教学内容、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抛开思政课原本的教学内容单纯地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擦亮双眼,找准思政课教学内容中能够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并依据实际情况筛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效资源进行精准教育。例如,在讲授“坚定理想信念”这一思政课教学内容时,便可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理想信念的内容,将勾践的“卧薪尝胆”、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相关素材筛选出来,一方面深化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巩固了理想信念教育成果。再如,在讲授“和平与发展”时,可融入古代的“和合文化”,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古今的不可割裂性,并引导学生穿越历史长河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使思政课教学课程变得“活”起来。此外,高校也应积极联合相关领域专家和优秀教育者共同开发特色教材,为思政课教师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切实的指导。

(三)合理选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合理与否对教学效果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主动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单向灌输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例如,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依据授课内容设置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使其通过社会调研、小组讨论、答辩等环节得出自己的结论。之后全班就每一小组得出的结论进行辩论,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其次,教师应注重新媒体的作用,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形象,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進行自我思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使互联网成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又一重要平台。例如,可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平台,运用蓝墨云班课等移动教学软件引导学生将时事热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实现师生的实时在线交流。

(四)注重实践教学

不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求知行合一,高校思政课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师与生、教与学是可以进行自由排列组合的。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并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全面领会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为深刻地领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层内涵[5]。首先,教师可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主题文化教育活动,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自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教师可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美术馆、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或者直接带领学生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景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所涉猎,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教师还可开展百家讲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进来,使学生亲身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四、结语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通过思想层面的教育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约束,促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大势所趋,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并且二者的融合能够使学生充分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增加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品行,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郭慧毅.论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J].理论观察,2019(8):53-55.

[2]苗圃.文化自信视角下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路径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4):94-97.

[3]王永明,刘雪崎.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契合性[J].法制博览,2019(19):36.

[4]王士荣.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维度及实施路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2):42-45+75.

[5]黄岩,朱杨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1):81-86.

猜你喜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