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研究生课程水产动物营养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09-10华雪铭周洪琪陈再忠朱琴张亚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2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与实践硕士研究生

华雪铭 周洪琪 陈再忠 朱琴 张亚

[摘 要]为提高硕士研究生课程水产动物营养学的教学质量,为起点多元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维度的课程学习支持,更好地发挥课程在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中的铺垫和辅助作用,该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三方面概括了本课程的改革内容与实践效果,并提出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水产动物营养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华雪铭(1974—),女,浙江慈溪人,博士,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水产营养与饲料系副主任,教授,硕导,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学专业营养与饲料研究。

[中圖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020-03[收稿日期] 2020-03-05

考研热持续升温,研究生课程作为专业的“硬件”,多年来受到社会和师生的广泛关注。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1]。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学生和导师迫于学位论文的压力,有重科研实验轻课程教学的倾向。教育部发文狠抓本科教学,杜绝“水课”,打造“金课”,那么,研究生课程该如何避免本科化,如何在本科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2017年1月17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2],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研究生课程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理想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应该强调“教学立足点‘高、讲解问题从‘难、知识传授从‘新、课程教学法从‘活、能力培养从‘实、课程要求从‘严”[3]。然而,学生在入学前的真实起点差异大,要真正做到以上六字,就必须以转变教学方式为前提,遵循学术探索与研究性内涵,将教学与科研学术紧密结合,使研究型教学能真正为起点多元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维度的课程学习支持,将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水产动物营养学作为水产类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水产养殖专业的学位课,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建设历程,在新的历史时期,该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均有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创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学课程由周洪琪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开设,教学语言从全中文过渡到双语;师资传帮带在水产养殖专业营养饲料方向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的建设进程中,水产动物营养学从最初的水产养殖专业营养与饲料方向学位课,变革到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的学位课,直至目前成为水产养殖专业学位课;授课学生从寥寥数人到超过百人,研究方向从单一的营养饲料向水产养殖的水、种、饵、病拓展,上述变化对确保授课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上海海洋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三方面重点介绍水产动物营养学课程近三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

水产动物营养学主要讲授蛋白质、脂肪、糖类(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五大营养素的营养原理、作用、代谢及机制,及其对绿色环保饲料配方设计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改革发展历程中,除营养素的基本作用作为必讲知识点外,围绕鱼粉资源短缺、减少氮磷排放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将蛋白质的高效利用、脂肪和糖类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或讨论,将课程学习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渗透生物饵料培养学、营养繁殖学、营养免疫学、临床营养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初步形成交叉学科体系,从个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面介绍水产动物营养学研究的经典方法与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和基因组学等国际前沿和热门研究方法,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方式

本课程在十年前学生人数少,且均为营养饲料方向的学生,授课方式相对简单,部分章节如蛋白质、脂肪和糖类、能量营养原理、饲料配方等章节的内容由任课老师授课,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由学生讨论,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上台10分钟演讲的机会。但十年后,生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仅是入学前的知识基础不同,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为跨专业考研学生,缺乏水产养殖学的相关知识,入学后更是主修水产养殖专业的不同方向,再加上选课总人数的倍增,大大增加了授课的难度。

2016年,研究生的水产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也到了必须要教师由“主讲者”变为“导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改革阶段。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同时加强学生的“能说会写”能力培养,本课程在校级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在2016年首先试行“讲座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以养殖鱼类对蛋白质的高效利用为中心,围绕养殖鱼类的摄食习性及调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利用,共提炼水产动物营养学领域10个研究热点作为授课重点,另将矿物质代谢和维生素代谢等较为薄弱的研究内容作为补充。在讲座课中,由任课教师和校内外相关专家组成讲座团,一次一个主题。在讨论课中,为保证学生的参与度,不考虑学生的学源背景,每5—10名学生自由组合。期中布置讨论主题,一组一个主题,抽签决定,每组学生根据主题自拟讨论题目,草拟PPT思路后,与任课老师邮件或面对面交流,并逐步完善;组内同学分工合作,既可以按查找文献、制作PPT分工、演讲PPT分工,也可以按科学问题完成相关的查找文献、制作PPT和演讲的全部内容,无论是讲座还是讨论都采用双语教学。然而,一学期下来,精心设计的讲座课和讨论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师生互动较为欠缺,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习惯;学生对讲座课的热情高于讨论课,对讨论课中非本组负责的主题关注度低。这样的授课方式只是在更大程度上扩充了授课队伍,即由一位校内老师转变为校内外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方式,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由教师“主演”的“满堂灌”现状;课程结业后,调查问卷反馈,校外专家的讲座受欢迎程度最高,其次校内教师。学生互评思路不够清晰的问题最为突出,结合生源发现,跨专业考的学生尽管听课入神,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

2017年,在学校研究生院的支持下,在研究生教学秘书的配合下,将不同生源的学生按有无水产养殖学(水产动物营养学)基础分为两个班,无基础班适当增加了中文讲授基础知识的学时数,深度介于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之间,以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为了让学生有更充足的准备时间,在学期初就给两个班级布置相同的讨论主题,并在2016年的基础上,精简讲座和讨论主题数量,突出重点,使主旨更加明确;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解释说明主题的前沿性、学术意义以及主题间的逻辑关系,并要求学生在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将PPT汇报与文献综述撰写作为一件事来完成,提高统筹能力。在前一年的教学改革基础上,要求无基础班阅读中英文文献,有基础班以英文文献阅读为主,所有英文文献的查阅必须关注science/nature/cell三大国际主流期刊的论文;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完成考核任务,逐步激发学生的科研内动力。为提高讨论效果,确保讨论质量,要求每组必须提前一周在微信群分享已准备的PPT,帮助其他组熟悉讨论内容,其他组必须准备一个及以上的问题进行提问;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一组同学记录汇总所有的提问,考前在班级微信群中公布汇总,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实践证明,2017年教学方式的调整对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有效,尤其是无基础班,大部分同学克服了畏难情绪。但同时也暴露出新的问题,因为过多考虑无基础班的基础知识问题,对文献阅读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查阅的文献以中文为主,把握前沿和紧跟前沿的能力相对较弱。

2018—2019年,课程教学连续改革的第三、第四年,在保持分班原则、考核方式总体不变的前提下,在研究型教学上下功夫。首先在讨论主题的设置上,不仅要紧跟学术前沿,充分体现学术意义,还要引起学生较为浓厚的讨论兴趣。因此在调研学生对本课程需求的基础上[4],结合营养饲料方向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将蛋白质代谢与能量转化(蛋白质的能量转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能量供应)、饲料(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代表性添加剂胆汁酸的作用机制、维生素代谢、磷代谢与利用、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机制等6个主题作为讨论的重点,在充分发挥教师“导学”作用的同时,着力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效率与质量;其次要求学生深度阅读,“逼”学生将时间花在看文献、思考,或与老师、其他同学互动讨论的‘叫板上,在思考和提炼中强化基础,提升发散思维的能力。欣喜的是,学生变得更愿意在讨论课前与任课老师交流PPT思路、课间有更多的问题互动、课后结合互动情况能更主动地去完善PPT;学生的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独立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得以有效融合[5]。但也不得不承认,两个班级的上课质量因为基础知识问题而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样的讨论主题,2018年,无基础班,花1学时,深入讨论较难;而有基础班,往往需要2学时甚至更长,所提问题难住任课老师和同学的概率要高于无基础班,前者也能较为自然地将水产营养学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研究方向相结合,表现出更为活跃的拓展性思维和学科交叉思想。因此,2019年,授课教师在绪论部分加强个性化的引导,帮助学生对接水产动物营养学知识和学生即将从事的研究方向。总体而言,两个班级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归纳能力、课间讨论效果较前几年有明显的提升。

三、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在以往若干年仅考核课程论文(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增加课堂讨论和考试部分,即由课堂PPT讨论、与课堂PPT相对应的文献综述以及期末考试三部分1∶1∶1组成,考评方式力争成为学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显示学生进步轨迹的过程,更加突出过程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的重要性。2016年的考核成绩反映出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文献综述撰写能力的不足,尤其在期中没有解释讲座和讨论主题的设置背景、缘由和意义的情况下,学生对每个主题的理解是零散的,以致对期末试卷中论述题的回答缺乏逻辑性,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应用,融会贯通;因为没有将课堂PPT的讨论与相对应的文献综述撰写进行有效融合,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考核压力太大。但自2017年以来,将讨论主题公布时间前移,并对相关主题简单阐述学术意义后,学生普遍在查阅文献阶段就体现出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准备的PPT质量大有提高,这也为后续的PPT汇报、文献综述撰写和专业英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PT汇报部分根据陈述、师生与生生互动情况进行小组团队打分,为了能充分挖掘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潜能,以组内成员互评为参考;期末考试中的主观题,因为有平时讨论做铺垫,学生的答题思路较为活跃,体现出较强的思辨能力,对一些填空和名词解释类试题,不再拘泥于死记硬背,字里行间能够体现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硕士研究生的授课质量和课程考核结果。

四、总结与努力方向

回顾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均应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多层次多角度把课堂和课外作为研究生成长和成才的有效载体,将课程学习作为科学研究的有力支撑,将师生互动包括课前互动、课堂互动和课后互动等作为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四年的教学改革效果明显,可以为本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中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但也不乏学生的抱怨,如相较于其他课程更大的考核压力,相较于其他教师似乎更少的付出,表象的背后考验的是学生的高度自律和教师完备的知识储备度、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速度。针对水产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难点和不足,拟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并希望根据每一届学生的知识背景进行适度调整。

1.提高课程的普适性。在案例讲解和引用时,尽可能多地考虑知识的通用性,以吸引不同生源、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的听课效率;用普适性的方法论来启迪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

2.深化研究型教学的内涵。课前了解生源的知识储备基础和研究方向,紧跟学术前沿,多角度多视野开展教学启迪,使学生具备举一反三将水产营养学的精髓运用于各自研究方向的能力。

3.更充分地备课。在传达系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对水产营养学领域已有成果进行科学评述和鉴赏的能力;选择性地交流科学研究失败的案例,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在与学生交流该领域的研究经验和体会中启发和激励学生。

4.提升师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加全英文授课比重和考试中的专业英语比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义[Z].2014-12-05.

[2]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2017-01-17.

[3]王文海.研究生課程教学应坚持“六从”注重效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3):44-45.

[4]麦克思.“考研热下的冷思考”:今天,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问题怎么破?[Z].麦克思研究,2016,(12):26.

[5]郑燕林,秦春生.研究生课程“探究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成与教学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4):69-75.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与实践硕士研究生
农业院校科技孵化园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用研究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C语言课程教学探讨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