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研究
2020-09-10夏梦管建莉
夏梦 管建莉
[摘 要]红色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理念,是当今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天然优质资源。将江苏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有利于推动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彰显江苏地域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作为江苏旅游类高职院校,将江苏红色资源特别是红色旅游资源运用到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并提出了有效的应用对策,包括通过理论和实践教育方式、网络熏染为主的隐性教育方式、红色校园文化的构建等多渠道拓展红色资源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江苏红色资源融入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19SZB-032)
[作者简介]夏 梦(1986—),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管建莉(197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3-0071-02[收稿日期] 2020-03-27
红色资源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对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江苏作为全国红色资源大省,在红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皆居全国前列。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是江苏省内一所旅游类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且学生多数来自本省地区,将江苏红色资源特别是红色旅游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并结合江苏区域文化特色和旅游行业特征,既体现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又可提升其亲和力,符合当前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江苏红色资源相关理论概述
1.红色资源内涵。广义上的红色资源指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反映各种革命活动的人文景观。狭义上的红色资源包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留下的历史遗留物和历史遗迹,各地博物馆等。
从精神层面界定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精神财富,它包括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西柏坡精神;还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培育和形成的两弹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培育和形成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精神[1]。
综上所述,红色资源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我们创造的能够发展和利用的并且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精神和各种物质载体的总和。
2.江苏红色资源的相关情况。江苏作为红色资源大省在红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皆居全国前列。江苏作为革命时期党活动和斗争的重要区域涌现了很多党的重要领导人,有周恩来、瞿秋白等;发生在革命年代的新四军东进北上抗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事件都与江苏有关。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孕育诞生了“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重要的革命精神[2]。
3.江苏红色资源的分类。江苏红色资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类型:第一,江苏地区是新四军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地。江苏泰兴的黄桥战役、江苏常熟的沙家浜军民鱼水情、江苏盐城的新四军重建军部等有关历史事件都发生在江苏,江苏地区的南京高淳、镇江等地都保存有完整新四军革命遗址纪念馆。第二,江苏徐州是淮海战役的主阵地。淮海战役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被认为是解放军牺牲最惨烈、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形式最复杂的一场战役,其形成的淮海战役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第三,江苏南京是革命烈士永垂与遇难同胞共眠之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长眠着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被国民党反动派所屠杀的近十万革命烈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则记录了在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军在南京犯下的大规模纵火、屠杀、强奸、抢劫等罪行。第四,江苏南京的梅园新村纪念馆,记录和展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白色恐怖下携手合作、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见证,是我国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见证之地。
二、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影响
1.现状分析。(1)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知状况。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较多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任课教师能够结合课程的内容采取针对性的讲解地方红色资源的占少数,即使介绍地方红色资源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针对地方红色精神的内涵和精神挖掘、讲解得不够深入,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没有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情特点发挥地方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学校偶尔会组织学生赴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但缺乏规模性,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标准,参观最终缺乏目的性,学生对参观地的红色资源精神实质了解不深,参观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没有上升到理性层面,难以激发学生对国家、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热爱的坚定情感。(2)校园文化的融入状况。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较少,未能有效地发挥红色资源的独特育人功能。一般高校的宣传栏里大多数是学术讲座海报、社团活动介绍等,很少见到对“红色资源”进行深入宣传,所以导致学生很少主动去关注红色文化。
2.影响红色资源运用因素。(1)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当今世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受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冲击和影响,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西方国家利用大众传媒向我国输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人权、自由等,使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同感相对比较低。(2)高校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主要体现在红色资源在高校中校园文化氛围薄弱,目前很多高校的宣传栏、校园标识、校园雕塑中红色资源比较缺乏。高校对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缺少专门机构对红色资源进行宣传,有关红色校園文化的学习活动开展得也比较少。
三、江蘇红色资源融入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路径探寻
1.思政理论课教学方面。(1)理论教学应将红色资源借力教材走进课堂教育,要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红色资源的宣传;开设宣传江苏红色资源的课程,如“红色文化大讲堂”等,成体系地介绍红色资源。(2)实践教学应建立有红色旅游职业特色的思政实践基地。例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即根据思政教学内容以及旅游职业特色,又根据江苏南京本地红色资源陆续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中华门城堡景区,职业品质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实践基地—金陵饭店、中国国际旅行社江苏国旅有限公司,并开展了常态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透过旅游行业实际,深入理解思政理论知识。
并且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江苏红色资源融入思政理论课教育的校内实践活动,如“江苏红色景点导游词大赛”“江苏红色故事朗诵比赛”“江苏红色景点研学”等。
2.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宣传部既要依托校园宣传栏、广播、新闻报道、报刊等宣传媒介进行红色文化宣传,又加强网络红色资源建设,建立红色文化思想教育专栏,通过学校官微、公众号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培育红色校园文化传播红色精神[3]。
3.社会宣传方面。高校团委和思政部可通过建立红色文化社团,结合地方文化深度挖掘红色资源,营造红色旅游文化环境;适当组织红色志愿者主题活动,引导在校青年学生参与红色旅游活动,积极宣传江苏红色资源;并且结合年度重大活动或革命事件开展演讲比赛、红歌会等具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沈为英.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考—以江苏高校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5):37-39.
[2]韩同友,周亚军.红色资源与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于江苏地区红色资源的优势分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7(4):11-14.
[3]李晓曼.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10): 158-160.
A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d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
XIA Meng, GUAN Jian-li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Department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Tourism & Hospitality,
Nanjing, Jiangsu 211100, China)
Abstract: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value concept contained in red resources are the natural and high-quality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nowadays. The integration of Jiangsu local "red resourc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highlighting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Jiangsu region. At the same time, as a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 in Jiangsu Province, it applies the "red resources", especially the red tourism resourc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application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expand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d resources"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such a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 the recessive education model dominated by network influ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 "red resourc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