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课程思政设计及案例分析

2020-09-10宁彩珍余海燕刘洪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3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课程思政

宁彩珍 余海燕 刘洪丽

[摘 要]基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教育新模式,专业课程要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该文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课程为例,根据课程特点,探索了课程思政目标、设计思路及实施方法,并通过三个教学案例深入分析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相融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作者简介]宁彩珍(1974—),女,山西新绛人,工学硕士,天津城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主任,讲师,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教学与研究;余海燕(1971—),男,河南邓州人,工学博士,天津城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材料的教学与研究;刘洪丽(1971—),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工学博士,天津城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绿色建筑材料等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3-0063-02[收稿日期] 2020-01-3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9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课程思政已成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各专业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形式和载体、方法和路径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3,4]。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通过介绍水泥、玻璃、陶瓷三大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原料、组成设计、配料计算、配合料制备、陶瓷成型与烧成、玻璃熔制与成型、水泥熟料煅烧与水泥制备等基本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材料的研发、设计、生产及运行等复杂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此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思政目标、设计思路及实施方法。

一、课程思政的目标

本课程从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三方面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具有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国家使命感,树立学术志向,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精神、探索精神和能力,具有求知欲、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的科学态度和学思并重、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具有学习、沟通和创新能力,具有专业认同感、工匠精神、环保意识,具有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品格和仁義之心,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和制备,因此,将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制备和应用相关行业的发展历史、伟大成就、伟大工程、龙头企业、典型人物、尖端技术、国际地位、国家战略、国家标准、环保理念、中外差距、反面案例、热点问题、针对性问题以及行业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贡献和地位等素材引入课堂,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同时,注重课程内容所蕴含的哲学、科学、心理、情感、认知、逻辑等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三、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

“感官冲击+事实说话→心理反应+循循善诱→内心升华”模式:充分运用事实、数据、图片和视频,通过感官冲击,引起学生心理变化,通过老师循循引导,升华为学生内在的思政素养。

“道理讲解→心领神会→思政升华”:通过讲授专业知识和素材中所含道理、原理和哲理,使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政元素,做到自我提升。

课堂讨论+课堂演练: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自己记性案例分析或文献解读,使学生感知其中的思政元素。

资料查阅:学生查阅资料搜集课程的思政素材。

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1.以伟大工程激发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专业认同感。在“绪论”部分,讲授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混凝土时,引入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创造了中国建设史上三项之最(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大桥的灵魂—总设计师林鸣说,“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混凝土是筑就大桥之基的工程材料。澳门大学混凝土专家李宗津教授团队研发的“水泥水化纳米颗粒改善水凝胶混凝土增韧外加剂”,使混凝土的抗弯强度提高近4倍,使大桥更“长寿”。大桥使用水泥约198万吨,其中约65.7%是由润丰水泥供应的“润丰牌”高性能硅酸盐水泥。习总书记评价: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彰显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中国奋斗精神,自主创新、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是中国实力的集中展示,是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通过解读港珠澳大桥及背后的核心人物,引出其所用工程材料—水泥/混凝土,以及水泥/混凝土方面的科技、企业、品牌,外加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责任担当、专业认同感、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和求知欲,增强“四个自信”,树立学术志向、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将专业知识与国家大发展、大问题相联,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和专业自豪感。在“原料”部分,讲授工业固体废物作为水泥替代原料时,引入环境治理问题和国家循环经济发展。

巨量的工业固体废物(30多亿吨/年)和生活垃圾(4亿多吨/年),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威胁人类健康(此处植入“垃圾围城”和生态环境遭破坏前后的视频、图片)。国家出台“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绿发色展”理念、“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等一系列治理政策和发展战略。拥有世界产量第一(22.1亿吨/年)的中国水泥行业,资源化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物(6.64亿吨/年)生产水泥,彻底“变废为宝”,同时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实现环境治理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双效应。面对去产能的巨大困难,水泥工业这艘巨轮积极思变、寻求转型。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水泥厂由“三高”企业转变为“环保企业”,被称为“城市净化器”。

通过引入废物造成的环境破坏现状、国家战略政策、水泥工业利废、企业转型等素材,经过“感官冲击+事实说话→心理反应+循循善诱→内心升华”模式,激发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专业自豪感,增强责任担当和使命感,培养辩证思维(事物具有两面性)、思变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观。

3.讲龙头企业故事,激发专业自豪感和科学精神。在“绪论”部分,讲授水泥工业的发展历史时,引入中国水泥龙头企业—安徽海螺水泥。安徽海螺水泥前身是宁国水泥厂(1978年成立),现居全球水泥行业第2位,全球500强441位。拥有5个千万吨级特大型熟料基地、4条12000吨生产线(世界最大),140多家子公司,集团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均突破“两千亿”。“海螺牌”熟料和水泥享誉国内外,应用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举世瞩目的标志性工程,出口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就“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的美誉。先后建成我国首条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国产化示范线,首条10000t/d生产线,首套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首套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系统,首个全流程智能化水泥厂,世界首个“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东南亚、中亚和非洲。

以水泥工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首创项目、核心竞争力、国际化程度、國际地位和声誉,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和传承与创新精神,树立环保意识。

五、结束语

专业课程在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方案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做好专业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素质培养的有效统一,对学生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是专业教师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每位老师根据课程特点积极研究探索合适的方法、模式,有效进行思政教育,努力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华,闫妍.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9,(4):65-69.

[3]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4-7.

[4]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4):45.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Design and Case Analysis in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Technology Course

NING Cai-zhen, YU Hai-yan, LIU Hong-li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w model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various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value guidance should be carried out simultaneously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is paper, taking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Techn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design ideas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the course were explored, and through three teaching cases, the methods and ways of integra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ere deeply analyzed.

Key words: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Technolog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 teaching cases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课程思政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