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加强思政课教学中公民意识培育的路径探索

2020-09-10徐玉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2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思政课互联网

[摘 要]公民意识培育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时代高校加强思政课教学中的公民意识培育是应对网络冲击的现实诉求,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给公民意识培育提供了历史机遇。我们须把握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课;公民意识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思政工作应对重大疫情的机制研究”(SZJYY-20056)

[作者简介]徐玉明(1979—),男,山东青岛人,法学博士,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076-02[收稿日期] 2020-02-1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1]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公民意识培育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今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也影响着大学生法治意识、权利责任意识等公民意识的形成。因此,探讨互联网时代加强思政课中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思政课教学中公民意识培育是应对网络挑战的现实诉求

(一)互联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要求我们加强公民意识培育

互联网为我们了解世界文明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网络大肆向我国倾销文化产品和思想价值观念的冲击,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是应对此挑战的重要措施。加强公民意识培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才能认清西方意识形态的本质,识破西方价值观的谎言。

(二)互联网对传统价值模式的冲击要求我们加强公民意识培育

近年微博、微信等即時网络通信工具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突碰撞,“在网络化生存中个体不但可以摆脱现实社会关系与人伦秩序的制约,而且可以利用网络互动技术特征对权威化的传统价值模式提出挑战”[2]。加强公民意识培育,提高法治意识、权责意识,有力抑制各种错误思潮,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互联网对公民责任意识的侵蚀要求我们加强公民意识培育

互联网既扩充了公民行使信息自由权的方式渠道,弘扬了公民权利,同时也给一些网民不顾他人与公共利益,肆意宣泄自己的情绪甚至传播低俗文化带来便利,致使责任意识日益衰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以正确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观念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责任观,矫正网络不当行为,形成健全的公民品格。

二、互联网为思政课开展公民意识培育提供新的历史机遇

(一)互联网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现代思政课改革发展的步伐,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人的意识不仅仅是对于对象的意识,而且是对于主体自身的意识时,就从对象意识发展到自我意识。人也就成了自觉的意识主体。”[3]互联网使人们的交往表现为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思政课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便利进行互动性、启发性的教育,激发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关心国家发展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

(二)互联网为公民意识的培育开辟新的传播渠道

互联网颠覆了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不平等的地位,实现了传播过程中社会角色的互换。近年来,4G手机终端的普及与5G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极大地延伸到用户终端。思政课教学可以互联网为媒介,充分利用MOOC、智慧树、爱课程等各种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成为信息接收者与信息传播者的双向主体,从而更多体现主体性,拓展更多的话语权,这些都为公民意识培育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增强了培育效果。

(三)互联网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拓展了更加丰富的资源

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说,各种信息都包含于媒介之中,因为媒介变得十分全面、多样、富于延展性而使得媒介在同一个多媒体文本里吸收了所有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经验。网络为开展公民意识培育提供了巨大信息资源,思政课教师可以及时择取最新的公民意识培育的理论成果、时事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强公民意识培育的实效性。

三、互联网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学中公民意识培育的路径

(一)坚持正确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意识培育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必须避免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西化”的危险。公民意识培育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握公民意识的社会主义属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意识的培育。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民意识培育的正确方向,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实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

1.强化公民主体意识培育。“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的本质特性。”[4]要在思政课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公民身份的具体性、历史性,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沟通,教育者要不断学习新的网络技术以便与大学生交流。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自由性等特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大学生在思想的自由碰撞中提升公民品德,增强主体意识。

2.加强网络道德培育。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把公民责任意识内化在网络行为中。要处理好网络伦理教育与现实伦理教育的关系,既要具体分析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特殊性,研究其规律和特点,又要根据生活世界中的现实伦理规范研究大学生的现实伦理问题,以现实伦理指导网络伦理问题的解决。

3.重视网络法治培育。要结合思政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相关法律内容展开网络法治内容教学,提高法治教育内容所占比重。要注意随时掌握国家新颁布的有关规范网络运行的法律法规,及时更新法治培育的内容。要根据法学知识学习的特点研究总结法学教育的规律,提升网络法治培育的效果。

(三)创新公民意识培育路径,优化培育过程

1.注重培育公共理性,加强互动协商。互联网作为一种公共领域平台,其建立与维护依赖于网络主体的公共理性。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要结合这种网络特性加强主体间的多元互动,通过主体间的协商对话调动主体的兴趣与激情,使公民意识培育的信息通过对话讨论方式达成共识,进而在公共理性基础上建立公民意识培育的理性伦理。通过培养公共理性促进主体间形成价值共识,使公民意识培育产生广泛的有效性。

2.强调授受合一,优化培育过程。正确利用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必须结合网络特点实现公民意识培育的授受合一,即信息传授与接受的教育过程合二为一。信息的网络传播是双向互动的,人们借助网络可以实现跨越时空界限的沟通交流,实现公民意识培育信息传授与接受同步。教育者可以根据即时反馈信息适时地把握教育过程、改进教育策略,从而实现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把公民意识培育变成大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2.

[3]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4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3.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思政课互联网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