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2020-09-10李倩
李倩
摘 要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基地。家庭的环境、家庭的教育、家庭的结构都关系着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同样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本身具备教育功能,家庭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家庭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拓展家庭教育中积极的教育因素是本篇文章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小学生 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5.076
Abstract Family is the base of students' growth. Family environment,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structure are all related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and also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Family itself has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Fami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s self-consciousness. Of course,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on students' growth may be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Expanding the positive educational factors in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Keywords family education; pupil; self-consciousness
家庭教育開始于婴儿诞生之初并且延续一生,学校和社会教育都视家庭教育为基础,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根基,更是自我意识成长的根基。狭义来讲,家庭教育就是借由家庭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作为培养方式,实现培养目标。广义来讲,每个人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所有影响都可以称之为家庭教育,可能是良性的或恶性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传达给子女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都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本文基于广义的家庭教育而作。
1 自我意识的概念
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所有个体都需要建构起来的关于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如何适应社会的多层面理论。这种建构以自我意识为核心,是连续同一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将“自我”的概念分为“主我”和“客我”,主我对客我的认知、评价、体验、控制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又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意志三种成分。比如:“我认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这句话中第一个“我”是主观的我即“主我”,第二个“我”是客观的我即“客我”。自我意识的本质出现于儿童能够进行视觉自我识别、能够开始使用像“我”“我的”这样的个人词汇时。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从幼稚走向成熟稳定的起步阶段。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个体的行为、态度、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对个体的自我教育具有推动作用。
2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0-2岁),自主对羞怯(2-4岁),主动对内疚(4-7岁),勤奋对自卑(7-12岁),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18-25岁),繁衍对停滞(25-50岁),完善对绝望(50岁以后)。依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小学生正处于勤奋对自卑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都正在接受学校教育,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将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三岁以前的儿童能够区分自己和自己动作的对象,会假设自己是所有行为的中心;三岁到十二岁左右,儿童逐渐获得社会自我,开始思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能够比较客观的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联系;青春期之后,个体的性格逐渐稳定,凭借已有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依据奥尔波特的理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客观化时期,他们能够比较客观的看待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但是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和自己独立的思想观念。
心理学家赛尔运用两难故事来研究儿童的自我意识,他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概括成以下五种水平:个体在婴儿期具有“自我的物理概念”对内在的心理体验和外在的物理经验不加区分;童年早期的儿童能够从行为中区分出心理状态,并相信思想能够控制行动,通过一个人的行动很容易发现他的自我意识;童年中期的儿童认识到心理感受和动机与外部行为可能会不一致;青年前期的儿童已经知道自我是个性中一个稳定的成分;处于青年期的个体则开始认为自我并不能完全被意识到。依据赛尔的理论,小学生正处于童年中期,他们会相信思想能够控制行为,会从一个人的行为去推测他的思想。
在国内,韩进之、李晓文、杨善堂、周国韬等做了这方面的调查和统计研究。韩进之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自我意识总体发展趋势中,呈现出三个上升期和两个平稳期,即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到初一,初三到高二是三个上升期,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初一到初三为两个平稳期;男生与女生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综上我们可得出结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上升期,他们接受学校教育,正通过勤奋努力的学习以获得成就感,他们会关注自己和同伴的行为以此来推断内在的思想,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内外对于学校因素对儿童自我意识影响的研究众多,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成绩等因素。比如:林崇德等人的研究证明不同种类师生关系的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老师喜欢、与同伴关系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较高,而且焦虑水平也较高。作为学校教育的根基,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小学处于个体身心迅速发展期,同伴关系逐步建立,自我意识发展不断完善。明确家庭教育在其中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3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本文基于广义的家庭教育而作。家庭教育的具体实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大致包括家庭氛围、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等三项要素。
3.1 家庭氛围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氛围是一种意识层面的的、情感的无形环境,虽然无形却能比任何有形环境都更细致、更深刻的影响儿童的内心,不同的家庭氛围会给儿童带去不一样的情感、心理体验。父母的爱好、性格、工作、表情、服饰等都会融合在家庭氛围之中,对儿童的性格、爱好、气质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研究数据表示,家庭氛围主要对儿童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相处和谐愉快的家庭更能给儿童的行为习惯带去积极正面的影响。如果家庭中父母经常争吵、亲子关系僵化,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关爱和温暖,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那么在集体的学习生活中孩子的自我意识会比较低。
有国外研究表明,性格开朗、活泼有趣的父母会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家庭氛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很少感受到压力,因而性格会更加积极阳光,与人相处显得大方勇敢,更利于儿童自身情感、智力、社会化的发展。另有一些父母奢靡享乐,自然会给儿童带去长期的消极影响。人的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前提之下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婴幼儿跟外界有较少的互动,他们的自我意识主要来源于模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职业、兴趣愛好、气质性格会成为孩子首要的模仿对象,长期的潜移默化就致使孩子形成类似于父母的个性特征和自我意识,即所谓的言传身教。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父母跟孩子之间存在许多的非言语交流,比如目光和表情。通过父母的眼神,孩子可以判断出父母对自己的好恶。比如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呈现出关切、肯定、鼓励的眼神,孩子就会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自我意识得到提升。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不苟言笑,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孩子得到消极的情感体验,自我意识会不自觉地降低。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于外表和美的追求越来越深刻,父母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美的意识。父母的穿着打扮即是对孩子最直接、最基础的美育课程。大方得体的穿着打扮呈现在孩子面前,他会感到愉悦,会不自觉的模仿,内心的自我肯定不断增强,即自我意识不断提高。会当然,一味地追求时髦、标新立异是不符合主流的价值观的。
3.2 父母文化程度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自我意识越高。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了解文化程度对于以后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认知上会更愿意努力培养孩子,对他们的孩子有更高的期望,同时他们也有能力小学阶段有效的辅导孩子的学习,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有了积极的关注、有效的引导,孩子的学业水平会比较高,在学校中获得良好的自我成就感,自我意识不断提高。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也许有强烈的培养孩子的愿望,但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孩子在家庭中未获得有效支持,自我意识会一定程度的降低。
李鹤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影响差异非常大,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孩子的社交行为影响差异大。而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受到母亲的教育更多,这也就反映出当代社会出现的另一个家庭教育问题,即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缺乏。
以上分析是基于一般情况的比较,即以父母的经济水平相当、家庭和睦为前提。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对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不良影响。
3.3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提出的两个维度,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
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同时认为自己应该在孩子心目中树立权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更多是积极的、鼓励的,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能予以关注,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是对孩子的高控制和接纳,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通常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自己的评价较高,善于与人交往,自我意识水平高。
专断型的父母强烈希望孩子们的一言一行都符合他们的标准和期望,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采取强硬的干涉行为。对待孩子往往是忽视和冷漠的态度,很少尊重孩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甚至在孩子不绝对服从的时候采取严厉甚至过激的惩戒行为。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是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小学生阶段正处于自我意识、独立性、自主性快速发展的时期,专制型教养方式对他们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他们往往焦虑、退缩,人际交往障碍较多,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自我意识水平低。但因为年龄特点和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特点,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中成长的小学生不会有较多的反社会行为。
放纵型的父母对孩子也抱有更多的积极态度,但是把握不到合适的尺度。他们放任孩子的各种行为,对待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多采取忽视的态度。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是缺乏控制。小学生思想还不成熟,缺乏自主的能力和独立的思想,放纵型家长往往忽视孩子自身的不足,培养出的孩子跟同龄人相比会显得不成熟,经常冲动,缺乏责任感,也很少为别人考虑,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受欢迎,导致自身自我意识不高。
忽视型父母既缺乏对孩子的控制,也缺乏对孩子各种行为的关注和积极反馈。他们与孩子的互动很少,经常流露出不耐烦的态度,不愿意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孩子的一些简单要求比如物质上的需求反而愿意去满足。当然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交际能力等等也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帮助。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是缺乏关注、缺乏控制,在这样的教养方式在成长的孩子往往也缺乏对别人的关心,又因为长期被忽视,更可能通过表现一些反社会行为来引起别人的关注。由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较低,所以这类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较低。
4 启示
(1)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在一般家庭中(此处特指父母感情稳定、家庭结构稳定的家庭),父母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穿着打扮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继而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父母应当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增加体育锻炼,结交有益人群;学会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待人诚恳友善;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跟家人一同分享,对自己的穿衣打扮一定程度的重视和考究。更重要的是基于孩子更多的陪伴和耐心的沟通。
(2)积极引导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有能力对孩子的学习及行为习惯予以一定的引导的帮助,小学生阶段具有外控型的特点,家长可以积极与学校联系,利用外在诱因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但无论受教育程度高低,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激活孩子的内部动机,教育孩子拥有努力上进、坚持不懈的精神,以身作则的为孩子树立踏实做事、谦虚待人的好榜样;为孩子展示更多的社会正能量,通过新闻、社会事件等资源培养孩子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在生活中让孩子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3)塑造民主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给予孩子充分关注和有效管理。从现实角度来看,四种教养方式中,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权威型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有合理的要求,积极关注孩子的行为,及时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反馈,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充分的鼓励,更能够与孩子协同完成任务,但同时也会作出适当的限制。民主的权威型父母,在权威的基础上更多了一些亲子平等的概念,这类父母常常以孩子朋友的、同伴的身份与他们沟通相处,更能获得孩子的信任。
当然,由于孩子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各不相同,父母绝对的采取某一种家庭教养方式是不科学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节。
参考文献
[1] 马淑琛.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6.
[2] 王維花.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9(36):167.
[3] 杨涵舒,程文红,肖泽萍.父母教养方式的代际传递特点及成因[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0):1593-1596.
[4] 李鹤.家庭因素对小学低年级儿童行为习惯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5):10-13.
[5] 曾令菊.家庭教养对幼儿行为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31.
[6] 张振梅.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7] 李丽楠.父亲教养方式与中高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父亲教养投入的调节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3):12-17.
[8] 丁红莉,龚洁.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校园心理,2016.14(06):399-401.
[9] 李佳樾,郭金仙,潘玮华,王燕侠,邱伟涛,黄蕾.小学生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征[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07):80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