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

2020-09-10丁艳妮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7期

丁艳妮

264500山东省威海乳山市人民医院,山东威海

在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很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并发症,而且这种并发症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所以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风险评估并使用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十分有必要[1]。近年来,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数量在不断上升,而老年患者本就具有血液黏稠度高、下肢深静脉血液流通缓慢等特点,更容易引发并发症,导致DVT 形成[2],所以对DVT 进行预见性护理十分有必要。本研究选用血栓弹力图以及DVT 风险评估作为主要手段,以有效预防老年腹部患者术后DVT形成,现报告如下[3]。

资料与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11月收治老年腹部创伤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 例。对照组男30 例,女20 例;年龄62~79 岁,平均(67.62±1.25)岁;手术时间1~6 h,平均(3.26±1.01)h。观察组男28 例,女22 例;年龄63~80 岁,平均(67.59±2.65)岁;手术时间1~7 h,平均(3.46±1.31)h。两组患者接受手术原因均为交通事故、摔伤及高空坠落等。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无手术禁忌证;②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②出血;③有认知障碍不能接受调查和研究等。

方法:⑴对照组应用常规基础护理,如术后心理疏导、DVT 健康教育、术后锻炼等。⑵观察组在进行DVT 风险评估基础上采取一定预见性护理措施,如成立DVT 评估小组,进行DVT 风险评估和检测,具体预见性措施如下:①密切观察患者术后血压、心率及呼吸等情况,并根据其突发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②术后加压治疗:术后患者在未清醒时,对下肢进行加压治疗直到患者苏醒;③指导患者进行肢体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大腿、小腿及脚踝的适当运动,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增加活动量;④加强对患者下肢的观察,如疼痛、肿胀等情况,并进行干预,帮助患者减轻不良情况;⑤药物干预:在药物治疗和干预过程中,要减少使用含有凝血因子药物。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变化以及血液指标水平。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19.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前后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变化比较:观察组护理干预后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变化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液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护理后血液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老年患者在腹部术后容易引发DVT,主要原因与患者器官功能、手术创伤及长时间卧床等有关[4],所以对患者进行有预见性护理干预十分重要,这对减少术后DVT 发生及提高恢复效果均有重要作用。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对老年腹部创伤患者进行DVT 风险评估并采取有针对性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术后DVT发生,还能改善患者血液指标水平情况,对减少并发症发生也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老年腹部创伤术后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减少DVT 风险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明显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变化比较(±s)

组别 n R(min) MA(mm)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50 2.56±1.03 4.02±0.25 79.65±8.64 71.77±2.06观察组 50 2.65±0.91 4.23±0.18 78.45±8.34 69.27±2.46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液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液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n Fbg(g/L) D-D(mg/L)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50 4.11±0.64 3.52±0.45 0.79±0.13 0.55±0.13观察组 50 4.06±0.74 2.96±0.61 0.83±0.16 0.4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