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铁调素的水平变化及临床的意义
2020-09-10张焕巧王勤超
张焕巧,王勤超
(宝鸡市中心医院肾病内科,宝鸡 721008)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各种病毒、细菌等感染通过炎症介质因子、免疫机制等引发的肾脏疾病。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可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病情时轻时重、迁延,渐进性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其病理类型多样,常见的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包括IgA和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临床上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和对于肾脏病变严重程度及活动度的判断常常采用肾穿刺活检的方式,但肾活检属于有创性的操作,易发生肾周血肿、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现象,而且随着疾病过程的加重,有些患者难以忍受反复的穿刺操作[1-3]。鉴于目前肾活检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局限性,探索新的血清学标记物,以便更加全面地评估疾病活动、治疗及预后情况,这成为肾病界研究的热点。铁调素是一种机体维持铁稳态的关键负性调节因子,由肝细胞合成、分泌入血液循环参与调节血铁[4]。研究表明[5-7]铁调素的含量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肾性贫血、结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存在密切关系。但关于铁调素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发展关系研究报道极少,本研究将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疾病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正常人的临床数据作为对照组,探讨铁调素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作用,评估患者的疾病活动、治疗及预后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作为疾病组,150例患者包括微小病变性肾炎56例,IgA肾病40例,系膜增生性肾炎34例和膜性肾病20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992 年中华肾脏病学会制定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合并感染、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合并精神病、心理疾病患者。疾病组150例(男77例、女73例),年龄29~47岁,平均年龄(37.9±4.5)岁;另选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者1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75例、女75例,年龄29~48岁,平均年龄(39.1±7.2)岁。对照组与疾病组在年龄及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患者入组当天抽血 8mL,离心分离血清,-20℃冷冻保存待检,用于检测血清中各项指标含量测定。铁调素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测定,操作步骤依据试剂盒说明书方法进行。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采用免疫反射比浊法测定转铁蛋白(transferritin TR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补体 C3、补体C4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抗ds-DNA 抗体采用 ELISA 法;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采用美国 Beckman 血细胞分析仪 ;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采用美国BeckmanCX7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1.2.2 统计方法采用 SPSS 19. 0 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2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计数资料以 mean±SD表示。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铁调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比较疾病组和对照组中的铁调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如下表1。疾病组的铁调素、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的转铁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血清铁调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比较
2.2 各分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铁调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比较根对疾病组患者肾穿病理分型情况,150例患者包括微小病变性肾炎56例,IgA肾病40例,系膜增生性肾炎34例和膜性肾病20例。研究结果发现,各分型患者的铁调素、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分型患者的转铁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各分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铁调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比较
2.3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铁调素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疾病组患者铁调素水平与补体 C3、C4 呈负相关(r=-0.354,r=-0.183,P<0.05);与抗ds-DNA 抗体、Scr呈正相关(r=0.304,r=0.262,P<0.05);与ESR、CRP、BUN、Hb无相关性(r=0.078,r=0.077,r=0.162,r=0-0.086,P>0.05),具体见表3。
3 讨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在我国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肾脏疾病,严重者将发展为肾衰竭。尽管患有该疾病的患者的存活和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我国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可知,且缺乏评估患者的疾病活动、治疗及预后情况的特异性生物学指标。铁调素(hepcidin)是一种具有抗菌特性的小分子多肽,由肝脏合成,分泌进入血液循环参体内血铁代写,对血铁调节具有负性调节作用[8,9]。铁调素对血铁发挥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与膜铁转运蛋白结合,参与调节铁的肠道吸收,最终起到调节血清铁含量的作用。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反映体内铁代谢情况。血清铁蛋白浓度升高,形成过量氧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血管基底膜的磷脂成分在过量氧自由基的作用下发生脂质过氧化,从而使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加重通透性,导致细胞膜损伤,直接破坏肾小球细胞。转铁蛋白是铁转运的主要蛋白,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引起肾小球的负电荷屏障受损时,可以使尿中的转铁蛋白含量增加,因此转铁蛋白可作为早期肾小管受损的标志蛋白。研究发现,血清铁调素水平受炎症反应、贫血、铁代谢紊乱等各种因素的影响[10,11]。铁在机体内发挥多种作用,包括参与氧化磷酸化、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等诸多反应[12,13]。铁调素的含量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肾性贫血、结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存在密切关系。但关于铁调素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发展关系研究报道极少。本研究将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铁调素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表3 疾病组患者铁调素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发现,疾病组的铁调素、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疾病组的转铁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各肾穿病理分型患者的铁调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不同表达水平的铁调素可能反映不同水平的疾病活动和疾病表现,同时研究结果暗示,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铁代谢发生异常。本研究还继续分析了患者铁调素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铁调素水平与补体 C3、C4呈负相关;与抗ds-DNA 抗体、Scr呈正相关;与ESR、CRP、BUN、Hb无相关性。
这项研究表明,高表达水平铁调素对于识别慢性肾小球肾炎有一定帮助,高表达水平铁调素对进展为肾功能衰竭具有相当大的风险。但对于铁调素是否是直接致病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尚不清楚高铁调素表达水平是否能识别靶向治疗的其他应答者。今后,我们将继续扩大样本量,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索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以及铁调素评价值标,对于临床上评估患者的疾病活动、治疗及预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