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和冲淡
——施恩波的书法创作与审美

2020-09-10朱中原

老年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施恩儒雅淡定

□朱中原

《宋之问诗》 施恩波

古之成大事者,多有淡定之心志。淡定是一种不俗之品格,也是一种整体的精神风貌,更是一种内在的气质与修为。施恩波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精瘦、清爽、干练。这些都只是外在的,最为要者,乃在于其卓然之识、儒雅之风、闲适之意。而这背后,乃是其淡定之心志。淡定是一个艺术家至为重要的精神品格。我从施恩波的书法中,读出了这种淡定。

施恩波多以行草行世,按理说,行草书是追求动的。然而,在他的行草书中却有一种静谧和淡定之气。能于流动与奔放中追求静谧,乃学养与文化润泽之所为。恩波言谈儒雅,心态平和,有文人雅士之风。魏晋人评人论艺常用“风骨”二字,这“风骨”,既是人的精神风貌,更是艺术品格。恩波之人与书,言其有几分魏晋人的“风神萧散,骨气洞达”,当不为过也。

施恩波的书法,以魏晋为宗,但不落一般学“二王”者之窠臼,而是极追宋人之意,尤将米芾、苏轼的奇肆狂放与酣畅淋漓同董其昌的儒雅散淡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书法是中国写意精神的表征。米芾是宋人追求奇肆的代表,苏轼是宋人追求放逸的代表,董其昌是有明一代书风和画风的领军人物,尤其是墨法的变革者。董其昌的温和冲淡在施恩波的书法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恩波早年的书风基本体现了宋代文人写意书法的风尚,而宋代又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和文人精神最为发达的历史时期。可以说,抓住了宋代书法的精髓,便是抓住了写意文人书法的精髓。而这种写意精神,恰是建立在感性战胜理性的基础之上。感性精神和非理性意识的萌发,开启了一种新的艺术审美风尚。而非理性的创作意识,恰好也是魏晋“尚韵”和宋人“尚意”的重要成因。因此,在我看来,魏晋人的尚意,似乎是一种文人创作意识的开启;而唐人的尚法,则是一种建立在魏晋基础之上而又对魏晋精神的一种反拨;宋人之尚意,则又是一种对唐人尚法精神的反拨和对魏晋精神的回归;明人的尚态则又是对晋唐精神的一种反拨;而今天的一些展览书法,则又是对晚明尚态书法的一种回归和对文人帖学书法的一种反拨。展览书法大盛之际,便是文人书法式微之时。于是乎,施恩波的这种风格,似乎是对现代展览书法的一种反拨,对古典主义精神的一种回归。

《王维安石十一联》 施恩波

《李商隐无题一首》 施恩波

施恩波学养深厚,虽然学米,也“八面出锋”,但以文雅之气灌注之、润泽之。所以,他的学米之作与米芾是神似,是精神的通会,而绝不狂怪粗野。重要的是,他更多地汲取了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蔡襄、董其昌、文征明、王铎等书家的文脉,使他的书法文本中具有了一种沉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综合来说就是书卷气。书卷气是靠养出来的而不是靠做出来的。晚清民国,如谢无量、梁启超、鲁迅、马一浮等人的书法,具有浓浓书卷气息的都是一些实用性的手札书函,此外就是一些文人之间的应和酬唱。见贤思齐、博采众长是施恩波的治学理念。他没有将自己置身于一种刻意的创作状态,而是于一种有意无意的书写状态。书法贵在有意无意之间。太过无意,则沦为随意;太过有意,则沦为功利。有意无意之间,最能得书中三昧!

猜你喜欢

施恩儒雅淡定
Magnetic-field-controlled spin valve and spin memory based on single-molecule magnets
十二星座是如何应对期末考试的
净心繪歲月 儒雅君子風
沉重的感恩
沉重的感恩
追梦路上竞淡定
唐文宗恭俭儒雅
给小狗过生日
李根有:草木为业 儒雅为师
淡定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