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看印度尼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
2020-09-10陈丽梅
陈丽梅
摘要:本文以印度尼西亚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的华人商铺店主及家庭成员为调查对象,调查其汉语使用、对汉语的态度及身份认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汉语使用频率、对汉语的情感认同度及评价都较高,其华人身份认同度也较高。这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国文化的良好保留及印度尼西亚华人在印度尼西亚经济中的积极影响密切相关。
关键词:汉语使用;汉语用途;语言态度;语言评价;华人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 D6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19)05-080-09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和对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它回答了两个问题:“我是谁”“我归属于哪个阶层?”①。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基础和核心是文化认同,因为语言认同是一種文化心理的趋同现象,它与文化心理的认同程度成正向关系②。语言态度的不同使得语言使用者做出了不同的语言选择,产生了不同的身份认同③。因而,身份认同情况可以通过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等方面体现出来。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人口最多的国家,华侨华人人口数量为241万~3000万,约占印度尼西亚总人口比例的1.5%~12%④。对印度尼西亚华人身份认同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详见文末所附《参考文献》)。已有的研究主要以在校学生和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从语言使用和华文教育等方面研究了印度尼西亚华裔青少年及华裔新生代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等情况,但是,对印度尼西亚其他华人群体身份认同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本文选取了商铺店主和家庭成员这两类华人群体为调查对象,以廖内群岛的巴淡岛及石叻班让岛为调查点,调查这两个岛华人的汉语(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使用、汉语用途、对汉语的态度、评价及其身份认同情况。
一、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及调查内容
印度尼西亚华人主要集中于爪哇岛、北苏门答腊、廖内群岛和西加里曼丹一带①。巴淡岛是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省中最大的岛屿,地处新加坡海峡的南端,是马六甲海峡国际航线的要冲,距离新加坡仅20千米。巴淡岛全岛(包括巴淡岛、瑞邦岛、加兰岛及附近的许多小岛)面积为715 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为1.2万人,其中华人占14%。本文调查的是巴淡岛全岛中的“巴淡岛”,其面积为415 平方千米。因华人很少居住在瑞邦岛和加兰岛, 因此,华人所占总人数的14%也大致反映了巴淡岛华人的居住比例。
石叻班让岛总面积为849.5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为24.8万,华人占30%。华人居住在石叻班让岛的历史比较悠久。“百年前后,始由我国潮梅琼崖安溪金门等地之先民,自驾旧式帆船,航行汪洋大海,遇岛即登,乃有多数陆续到达此岛,始而与野兽斗,继而与土番斗,披荆斩棘,备历危难,嗣以侨胞日众,始能克服环险,安居乐业,沿海之地逐渐开辟,市面亦日即于繁荣,是皆我先民胼胝经营之力。荷人观此,知为有利可图,乃于逊清光绪年间设官治理,计有县政府,警察厅,税务司……。”②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巴淡岛还没有成为工业开发区之前,石叻班让岛一直是印度尼西亚的国际贸易中心,来自新加坡的货船与印度尼西亚棉兰、雅加达的货船汇聚于此,互通有无。
因这两个岛在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华人较多,加之其具备调查的便利条件,因此,本文以这两个岛为调查点,在印度尼西亚华裔学生的协助下,采用便利抽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巴淡岛49个家庭(每个家庭随机选取一名调查对象)、44位商铺店主,石叻班让岛89个家庭(每个家庭随机选取一名调查对象)、53位商铺店主,共235位调查对象,进行了汉语使用情况、汉语用途、对汉语的态度、评价及其身份认同情况的调查。在调查统计时,分别以巴淡岛家庭成员、商铺店主,石叻班让岛家庭成员、商铺店主两大群体4种类型的总数为参照点,进行所占比例统计。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本文所调查的华人商铺店主年龄在30~50岁之间,其中男性54人,女性43人;调查的华人家庭成员,年龄在30~55岁之间,其中男性60人,女性78人。调查对象为第二、第三代移民。我们对所调查对象的祖籍地及与中国亲戚往来情况、汉语水平、汉语学习途径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的祖籍地及与中国亲戚往来情况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巴淡岛印度尼西亚华人祖籍地以潮州居多,石叻班让岛印度尼西亚华人祖籍地基本上都是福建。
在“与中国亲戚有往来”方面,巴淡岛占所调查商铺店主总数的55%,家庭成员占其调查对象总数的43%;石叻班让岛商铺店主比例为其总数的49%,家庭成员的比例为其总数的63%。在“会回中国探亲”方面,巴淡岛的商铺店主为其总数的43%,家庭成员为其总数的20%;石叻班让岛的商铺店主比例为其总数的9%,家庭成员比例为其总数的37%。可见,这两个岛所调查对象与中国国内亲戚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二)调查对象汉语水平(汉语普通话或汉语方言)情况
从图3可以看出,商铺店主和家庭成员汉语“听说”能力较高,“写”的能力较弱。
(三)调查对象学习汉语(普通话或方言)的途径
从图4可以看出,在家里说汉语方言、汉语普通话,这种耳濡目染的形式是本文所调查对象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主要形式。
从图1至图4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这两个岛的调查对象与中国亲戚都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两个岛所调查对象汉语“听说”能力较强,“读写”能力较弱;汉语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在家里。
三、印度尼西亚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华人汉语使用、对汉语的态度及评价调查
我们从汉语在不同场合的使用情况、汉语的用途、使用者对汉语的态度及对不同语言(印度尼西亚语、英语、汉语)的评价等4个方面对这两个岛的商铺店主和家庭成员进行了调查。
(一)汉语在不同场合的使用情况
1. 华人商铺店主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使用情况
从图5可以看出,巴淡岛的商铺店主在“家里交流”“与华人朋友聊天”“买卖”“节日集会”等情境中使用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比例较高,分别为95%、91%、89%和86%。石叻班让岛的商铺店主在“家里交流”“与华人朋友聊天”“节日集会”“打招呼”和“买卖”时使用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00%、96%、96% 、94%和92%。
2. 华人家庭语言使用情况
从图6和图7可以看出,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所调查的家庭,使用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频率比印度尼西亚语和英语都高;就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使用来看,除巴淡岛“子女”“孙辈”年轻一代使用汉语普通话的频率稍高,其他成员交流时使用汉语方言的频率比汉语普通话的比例要高,尤其是在石叻班讓岛。
3. 华人家庭成员在其他场合语言使用情况
本文对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的家庭成员在其他场合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详见图8和图9)。
从图8和图9可以看出,除巴淡岛所调查的家庭成员在“看病”时使用印度尼西亚语频率较高,其他场合这两个岛所调查的家庭成员使用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频率都较高。
巴淡岛所调查的家庭成员在“娱乐”“买卖”“打招呼”“购物”等情况中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较高,分别为78%、73%、59%和55%;在“丧葬”“婚嫁”“节日集会”“聊天”等场合使用汉语方言的频率较高,分别为80%、71%、71%和63%。
石叻班让岛所调查的家庭成员在“娱乐”“买卖”时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较高,分别为92%和64%;在“聊天”“打招呼”“丧葬”“婚嫁”“购物”“节日集会”“买卖”时使用汉语方言的频率较高,分别为100%、98%、96%、92%、89%、89%和88%。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这两个岛所调查的商铺店主和家庭成员在“家里”“和华人朋友聊天”“买卖”“丧娶”“节日集会”“娱乐”“购物”等场合使用汉语普通话或汉语方言的频率都较高。从对家庭成员的调查来看,在“娱乐”“买卖”等场合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较高,在“家里”“丧葬”“婚娶”“节日集会”等场合使用汉语方言的频率较高;从使用者的年龄来看,年轻一代使用汉语普通话的频率高于年长一辈;从两个岛的比较来看,石叻班让岛的调查对象使用汉语方言的场合和频率都要高于巴淡岛。
(二)关于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用途的调查
1. 对商铺店主的调查
从图10可以看出,在巴淡岛,使用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在“保持华人身份”“和不同人群沟通”“传承中国文化”等3个方面出现的比例较高,分别为89%、82%和70%。在石叻班让岛,则在“保持华人身份”“为了经商”“传承中国文化”等3个方面出现的比例较高,分别为79%、74%和66%。
在使用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可以“保持华人身份”“传承中国文化”方面,这两个岛的商铺店主的认同度都较高;其中,在“保持华人身份”方面又都是最高的。
2. 对华人家庭的调查
从图11可以看出,在“保持华人身份”“传承中国文化”“和不同人群交流”等方面,这两个岛的调查对象对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认可度都较高。在“保持华人身份”方面,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都为90%;在“传承中国文化”方面,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分别为73%和76%;在“和不同的人群交流”方面,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分别为63%和64%。
从图10和图11可以看出,对汉语普通话或汉语方言的用途,所有调查对象在“保持华人身份”“传承中国文化”“和不同人群交流”“经商”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其中,对“保持华人身份”这项的认同度都是最高的。
可见,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在这两个岛用途较广,已成为不同人群交流的工具;使用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也成为这两个岛华人“保持华人身份”的象征,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和体现。
(三)对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态度调查
本文对汉语普通话、以汉语普通话播放的汉语电视节目及汉语方言,从“很喜欢”“喜欢”“一般”3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 对商铺店主的调查
从图12可以看出,在巴淡岛的商铺店主中,“很喜欢”比例最高的是汉语电视节目,其次是汉语普通话,再次是汉语方言;而在石叻班让岛的商铺店主中,“很喜欢”比例最高的是汉语方言,其次是汉语电视节目,再次是汉语普通话。
从“很喜欢”“喜欢”之和来看,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所调查的商铺店主中,对汉语普通话的喜欢比例分别为73%和68%;对汉语方言的喜欢比例,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分别为66%和70%;对汉语电视节目的喜欢比例,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分别为86%和85%。
可见,巴淡岛的商铺店主对汉语普通话的喜欢程度略高,石叻班让岛的商铺店主对汉语方言的喜欢程度略高。
2. 对华人家庭的调查
从图13可以看出,在巴淡岛的华人家庭中,“很喜欢”比例最高的是汉语普通话,其次是汉语电视节目,再次是汉语方言;而石叻班让岛的华人家庭中,“很喜欢”比例最高的是汉语方言,其次是汉语电视节目,再次是汉语普通话。
从“很喜欢”“喜欢”之和来看,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所调查的家庭成员,对汉语普通话的喜欢比例分别为82%和71%;对汉语方言的喜欢比例,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分别为76%和98%;对汉语电视节目的喜欢比例,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分别为96%和89%。
可见,巴淡岛华人对汉语普通话及汉语电视节目的喜欢程度都高于石叻班让岛。
从图12和图13可以看出,这两个岛的调查对象对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很喜欢”“喜欢”之和都在70%以上;对汉语电视节目的“很喜欢”“喜欢”之和都在85%以上。总体而言,在对汉语普通话的喜欢程度方面,巴淡岛的比例高于石叻班让岛;而在对汉语方言的喜欢程度方面,石叻班让岛的比例则高于巴淡岛,特别是在石叻班让岛家庭成员的调查中,喜欢程度高达98%。
(四)对语言评价的调查
本文对商铺店主和家庭成员进行了印度尼西亚语、英语、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的评价调查。
1. 对商铺店主的调查
(1)关于巴淡岛商铺店主对印度尼西亚语、英语、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评价的调查
从图14可以看出,巴淡岛商铺店主语言评价为:印度尼西亚语在“方便”“有身份”“有权威”“容易”等方面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80%、61%、57%和55%;汉语普通话在“文雅”“用处多”“好听”等方面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82%、70%和50%;汉语方言在“亲切”“精确”“友善”方面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73%、64%和48%。
(2)关于石叻班让岛商铺店主对印度尼西亚语、英语、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评价的调查
从图15可以看出,石叻班让岛商铺店主的语言评价为:印度尼西亚语在“有身份”“有权威”方面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70%和66%;汉语普通话在“文雅”方面所占比例较高,为57%;汉语方言比汉语普通话的认可度更高,在“亲切”“方便”“容易”“用处多”“精确”“友善”“好听”等方面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100%、98%、94%、87%、85%、79%和62%。
2. 对华人家庭的调查
(1)关于巴淡岛家庭成员对印度尼西亚语、英语、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评价的调查
从图16可以看出,巴淡岛所调查家庭成员的语言评价为:印度尼西亚语在“容易”“精确”“文雅”等方面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71%、57%和57%;汉语普通话在“用处多”“有身份”“文雅”“有权威”等方面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65%、61%、57%和55%;汉语方言在“方便”“友善”“容易”“亲切”“好听”等方面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76%、73%、71%、67%和65%。
(2)关于石叻班让岛家庭成员对印度尼西亚语、英语、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评价的调查
从图17可以看出,石叻班让岛所调查的家庭成员的语言评价为:印度尼西亚语在“有身份” “有权威”“友善”等方面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78%、66%和64%;汉语普通话在“文雅”方面所占比例最高,为53%;汉语方言在“容易”“精确”“方便”“亲切”“好听”“用处多”等方面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100%、93%、91%、90%、90%和89%。
由图14、图15、图16和图17可以看出:这两个岛所调查对象对英语的认可度都较低。
在对印度尼西亚语的评价上,这两个岛所调查的商铺店主在“有身份”“有权威”等方面的认可度一致较高;巴淡岛的家庭成员在“容易”“精确”“文雅”等方面的认可度较高,石叻班让岛的家庭成员则在“有身份”“权威”“友善”等方面的认可度较高。
在对汉语普通话的评价上,这两个岛的商铺店主在“文雅”方面的认可度一致,都较高;巴淡岛的家庭成员在“用处多”“有身份”“文雅”等方面的认可度较高,石叻班让岛的家庭成员则在“文雅”方面的认可度较高。
在对汉语方言的评价上,这两个岛的商铺店主在“亲切”“精确”“友善”等方面的认可度都较高;这两个岛所调查的家庭成员在“方便”“容易”“亲切”“好听”等方面的认可度一致,都较高。
总体而言,所调查对象对英语的认可度较低;对印度尼西亚语在“有权威”“有身份”等方面的认可度相对较高;对汉语普通话在“文雅”方面的认可度相对较高;对汉语方言在“亲切”方面的认可度较高。可以看出,这两个岛的调查对象对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情感认同度较高。
通过以上4个方面的调查可以发现,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在这两个岛所调查的华人群体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特别是“在家”“和华人朋友聊天”“买卖”“打招呼”“节日集会”等场合中;从对家庭成员的调查来看,在“娱乐”“买卖”等场合使用汉语普通话的频率较高,在“家里”“丧葬”“婚娶”“节日集会”等场合使用汉语方言的频率较高;从使用者的年龄来看,年轻一代使用汉语普通话的频率高于年长一辈;从这两个岛的比较来看,石叻班让岛使用汉语方言(福建话)的场合和频率都要高于巴淡岛。
在对“汉语用途”的调查中,在使用汉语普通话或汉语方言可以“保持华人身份”“和不同人群交流”及“传承中国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认可度,特别是在“保持华人身份”这个方面,认同度是最高的。
在对汉语普通话及汉语方言态度的调查中,这兩个岛所调查的对象情感认可度都较高,在70%以上;相对而言,巴淡岛的调查对象对汉语普通话的喜欢程度较高,石叻班让岛的调查对象对汉语方言的喜欢程度较高。
在对语言评价的调查中,对汉语普通话,巴淡岛所调查对象在“文雅”“用处多”“有身份”等方面的认可度较高,石叻班让岛所调查对象则在“文雅”方面认可度较高;对汉语方言,巴淡岛所调查对象在“亲切”“友善”等方面的认可度较高,而石叻班让岛所调查对象在“好听”“用处多”“亲切”“容易”“方便”“精确”等方面的认可度都较高。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了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在这两个岛的使用率和情感认可度都较高。有所不同的是,石叻班让岛所调查对象汉语方言的使用频率及情感认可度较巴淡岛更高,因为石叻班让岛的华人几乎都是福建人,他们习惯用家乡话进行交流;而巴淡岛潮州人居多,也有福建人和客家人,因其与新加坡在地理位置上更为相近,在贸易往来中多使用汉语普通话,因而对汉语普通话的认可度相对于汉语方言更高。
四、印度尼西亚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华人身份认同情况
在进行语言使用调查的同时,本文对这两个岛的商铺店主和家庭成员进行了关于身份认同的调查。
(一)关于商铺店主身份认同的调查
(二)关于家庭成员身份认同的调查
从图18和图19可以看出,这两个岛的调查对象对“华裔”①的身份认同度最高,其次是“华人”②身份,再次是“华侨”③身份。
五、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与印度尼西亚华人身份认同分析
(一)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体现印度尼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
本文对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的商铺店主和家庭成员的调查显示了汉语(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在这两个岛都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和情感认可度;对使用汉语可以“保持华人身份”“和不同人群交流”及“传承中国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也一致认可,特别是在使用汉语方言或汉语普通话可以“保持华人身份”方面的认同度较高,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商铺店主的认同比例分别为89%和79%;这两个岛家庭成员的认同比例都为90%。
此外,对身份认同的调查结果显示, 这两个岛接受调查的华人对其“华裔”“华人”身份的认同度都较高。
可见,这两个岛的调查对象的汉语使用频率及对汉语的认可度与其“华裔”“华人”身份的认可度都较高。语言的使用情况和语言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语言使用群体的身份认同情况。
(二)影响印度尼西亚华人语言态度、语言使用及其身份认同的原因分析
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华人汉语使用频率、对汉语的认同度及其华人身份认同度都较高,其中的原因,除了当地华人人数较多,还与印度尼西亚政府对华人文化的尊重、当地华人文化的保留及华人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影响等有关。
1. 印度尼西亚华人政治地位的改善为印度尼西亚华人汉语使用、对汉语及其华人身份认同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从1965年“九·三○”事件发生到1998年5月苏哈托“新秩序”政府垮台期间,印度尼西亚政府全面推行强制“华人同化”政策,严厉禁止华人使用汉语,禁止华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等,这造成了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的断层①。自苏哈托下台、哈比比任总统后,印度尼西亚开始朝民主化方向发展。瓦希德总统上任后,承认华人为印度尼西亚公民,与其他族群平等。在法律上,印度尼西亚华人与其他族群待遇同等,允许参政。这些都为印度尼西亚华人使用汉语及其华人身份认同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2. 当地中国文化的良好保留为印度尼西亚华人的汉语使用、对汉语及其华人身份的认同奠定了文化根基
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华人居住较为集中,华人文化保留较好。这两个岛都有“印度尼西亚百家姓协会”“孔教”等全国性的华人组织;还有各大姓氏的民间组织,如许氏宗亲公会、陈氏公会等;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寺庙,如大伯公庙、观音庙、财神庙、清水祖师庙、关公庙和八仙庙等。此外,一些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中元节和清明节在这两个岛都保留得较好,特别是春节的节日氛围最为浓重。瓦希德担任印度尼西亚总统时,将华人春节的第一天定为全国节假日,此后,春节便成为印度尼西亚的一大节日。春节当天,印度尼西亚随处可见舞龙舞狮、贴春联、放鞭炮等庆祝活动,华人之间也去彼此家中拜年、互相祝福。在石叻班让岛,春节期间会举行6天的庆祝活动,在第6天,当地华人会举行祭拜“胡安宫”里的“清水祖师”(福建和安徽当地的神)的活动和祈福活动。春节庆祝活动得到政府的支持,当地印度尼西亚人及外来游客也会参加热闹非凡的游行、泼水等庆祝活动。
可见,这两个岛所保留、传承的中国文化是当地华人使用汉语及其华人身份的文化根基。
为此,我们还调查了这两个岛的商铺店主和家庭成员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及感兴趣的情况(见图20和图21)。
從图20和图21可以看出,本文所调查两个岛的商铺店主及家庭成员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节日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都较高;对节日文化、民俗文化及中国书法、武术等都比较感兴趣。
可见,中国文化在当地的良好保留为当地华人了解、热爱、传承中国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为汉语的使用及当地华人的身份认同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正如“汉语用途”的调查结果显示的,这两个岛调查对象对于使用汉语普通话或汉语方言可以“传承中国文化”一项都有一致的、较高的认同度。
3. 印度尼西亚华人在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影响促进了印度尼西亚华人汉语的使用及华人身份的认同
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离新加坡都较近,有着较好的商贸地缘优势。石叻班让岛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印度尼西亚的国际商贸中心;到20世纪90年代,巴淡岛工业开发区成为东南亚3个“成长三角区”之一——“新加坡—柔佛(马来西亚)—廖内群岛(印度尼西亚)”(即“新柔廖成长三角”)的一部分。这两个岛的华人大多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在与新加坡的贸易往来中,会说汉语在找工作中更具优势,这为汉语的高频使用提供了条件。如“汉语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购物”时使用汉语的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商铺店主的比例分别为57%和85%;在对家庭成员的调查中,巴淡岛家庭购物时使用汉语普通话的比例为73%,使用汉语方言的比例为47%;石叻班让岛家庭使用汉语普通话购物的比例为20%,使用汉语方言购物的比例为92%。同时,“汉语用途”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为了经商”这一项,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商铺店主的比例分别为57%和74%;家庭成员的比例分别为69%和51%。另外,在调查中,我们设置了“如果您让子女学汉语,原因是什么”这个调查项,调查结果为:巴淡岛和石叻班让岛填写“经商”“做生意”“工作”的,商铺店主分别为68%和73%,家庭成员分别为77%和79%。
可以看出,这两个岛的华人在购物和经商场合使用汉语普通话或汉语方言的频率较高。巴淡岛因比石叻班让岛离新加坡更近,因而当地华人在经商和购物时使用汉语普通话的频率较高;石叻班让岛全岛华人祖籍地都是中国福建,因而在经商和购物时使用汉语方言(福建话)的频率非常高。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及中国—印度尼西亚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政治互信不断加强,两国各领域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①,这对印度尼西亚华人对汉语及华人身份的认同有着积极影响。另外,这两个岛所调查对象与中国亲戚的密切往来也对其汉语情感认同及华人身份认同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海外侨情观察》编委会:《海外侨情观察(2015—2016)》,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 许瀚:《南洋丛谈》,杭州:杭州现代书局,1937年版。
3. 黄亚平、刘晓宁:《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4. 刘玉红:《印度尼西亚华裔新生代中华文化认同与华文教育研究》,《海外华文教育》2016年第4期。
5. 沈玲:《印度尼西亚华人家庭语言使用与文化认同
分析——印度尼西亚雅加达500余名新生代华裔的调查
研究》,《世界民族》2015年第5期。
6. 王爱平:《文化与认同:印度尼西亚华裔青少年调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7. 王爱平:《印度尼西亚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集美)印度尼西亚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2期。
8. 王爱平:《汉语言使用与华人身份认同——对400余名印度尼西亚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9. 张文岩:《当代印度尼西亚华人经济状况与面临的
问题》,《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辑刊。
10.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心理研究》2012年第2期。
11. 张浩:《海外语言与身份认同实证研究新发展》,
《外语研究》2015年第3期。
(责任编辑:周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