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化媒体赋权背景下做一个合格传播者

2020-09-09张玉敏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0期

张玉敏

摘 要:社交媒体的繁荣为个体提供了发声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单向传播格局,使得个人完成从信息接受者到传受一体角色的转换,丰富了信息场域。然而,信息传播权的下移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甚至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一个合格传播者是传播个体和专业传媒从业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合格传播者;传播个体;专业传媒从业人员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0-00-02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传统传媒业带来巨大冲击,微博、微信、贴吧、博客等各种社交公众平台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发声的机会,传统媒体的传播主导权被消解,与之并驾齐驱的是形形色色手握麦克风的个人或团体。人人都可自由地发声和表达意见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科技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行使表达权。新闻信息的传播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把关意识,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然而,某些个人或团体是缺乏相关素养的。互联网所带来的表达自由和特定的新闻职业道德间的矛盾使得社会信息场乱象丛生,干扰了正常的社会信息传播秩序。

社会信息场的乱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各种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社会效益在前、经济效益在后不同,自媒体往往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流量至上,在所谓的“眼球经济”下铤而走险,数据造假、抄袭洗稿,甚至造谣传谣。

不少自媒体账号一味迎合受众兴趣,置媒介伦理和新闻道德于不顾,提出极端情绪化观点,煽动受众情绪以博取社会关注度和讨论度,从而达到吸引流量的目的。央视某一期《焦点访谈》节目痛陈目前自媒体行业六大乱象:低俗色情、标题党、谣言、有偿发布攻击抹黑特定企业的黑公关、花钱购买阅读量、伪原创,并指出自媒体要“要自律,不要自戕”。这些乱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信息场的乱象亟待解决,这需要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专业新闻从业人员和非专业信息传播者的协同努力,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还社会信息场一片清净,做信息社会的合格传播者。如何做合格传播者,笔者对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及非专业新闻从业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新闻真实性,谨防反转新闻

新闻真实是一个新闻机构的立身之本,是媒介公信力的来源,无论何时,坚持新闻真实都应成为新闻从业人员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然而,互联网时代对新闻时效性的高要求使得越来越多的新闻被动虚假,反转新闻层出不穷,主流媒体的媒介公信力在一次次的新闻反转中丧失,话语权逐渐消解。如《新京报》在对2018年10月份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的报道中,為了抢夺报道时机,在未调查清楚事故发生原因的情况下,便做出是因女司机驾驶私家车逆行导致事故发生的报道,一时舆论哗然,网络上掀起了对该私家车主甚至是女司机群体的指责与谩骂。随后,《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布报道澄清事件真相,但由于《新京报》等媒体的错误报道对当事人所造成的伤害已无法挽回,《新京报》在受众心中的印象以及自身的权威性也会因此大打折扣。新闻时效性固然重要,但作为主流媒体,提供真实的新闻,给受众真相更加重要。

二、避免媒介失语,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

媒介失语是指媒介对危机事件刻意回避和沉默,有闻不报,封锁信息,或者对危机事件进行片面性、选择性的报道,报喜不报忧。媒介失语既有传统新闻管控体制下的被动失语,也有经济利益诱惑下的主动失语。在一些灾难性事件的报道里,媒介失语现象屡见不鲜,比如,2018年天津8·12爆炸事故发生后,很多外地媒体争相报道,而天津本地的媒体则行动迟缓被舆论指责,甚至被嘲讽为“一座没有新闻的城市”。信息化时代,瞒报、迟报弱化乃至摒弃了媒介监视环境与社会协调的社会功能,不利于媒介公信力的塑造,剥夺了公众知情权。当官方媒介失语时,大众对各种小道消息的信任度会急剧增加,这无疑给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加剧社会恐慌,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主流媒体更应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满足受众知情权,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不给各种谣言可趁

之机。

三、加强理性报道和人文关怀

新闻记者不应该把新闻人物当作材料看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人看待。诚然,新闻报道中还原新闻事实固然重要,但在一些报道中,记者应该拿捏好报道的度,尊重新闻当事人,特别是在一些悲剧事件比如凶杀案、强奸案等的报道中,要时刻注意采访与报道的尺度,严防过度渲染暴力场面和血腥细节,保护个人隐私,避免给当事人或其亲人带来二次伤害。而且在当前视频、音频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的情况下,具体形象的画面能给受众带来更强的冲击力,因此受众对新闻的接受度也应在记者的考虑范围内,避免过度报道带给受众心理不适。

四、加强自律,增强责任意识

网络给个体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且这个平台较为自由和隐蔽,因此,个体需要有更强的自律意识,对自己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负责。一个点赞、一次转发、一次评论这都是个体传播行为的体现,暗含着个体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理解。在自媒体时代,越来越多新闻事件的信源来源于网络上发表意见的个体,若个体提供的信源失实或者是恶意造谣,转发数超过五百便构成违法。然而,虽然法律有所规定,但网络上虚假新闻屡见不鲜,某明星出轨、某官员嫖娼等类似新闻层出不穷,最后查明这些新闻大部分都是一些自媒体捕风捉影,甚至恶意捏造出来的假消息,目的只是吸引关注度,打着“星、腥、性”的擦边球,博取利益。究其根本,这就是一些自媒体人的责任意识淡薄,利益至上,既不自律,也无视他律,最终必将自食恶果。网络空间信息场的干净,需要所有个体传播者共同维护。

五、提升媒介素养,加强理性判断力

传统的媒介素养主要指信息消费者素养,针对新媒体形势下传播主体与传播模式的变化,学者吴飞提出了“专业主义2.0”的想法,他认为,未来的新闻专业主义,将不再是一种行业性的专业精神,而是所有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个体普遍需要遵守的交往信条和基本精神。或许让每一个传播个体都具备专业主义精神难以实现,但让参与公共信息传播的个体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专业能力是可能的。彭兰认为,公民媒介素养的培养,是他们迈向专业性的第一步,但新媒体时代的公民媒介素养,不只是传统的媒介素养所指向的信息消费素养,更包括信息生产和传播素养、社会交往素养、公共参与素养等。这些素养培养的共同目标是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辨识力、交往理性以及社会责任感。在自媒体传播时代,作为传播个体,应充分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海量信息交流中凭借良好的媒介素养,坚守媒介伦理、避免盲从,做一个合格的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

六、结语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必须转换为道德主体的内在约束(自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道德水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也是如此,自媒体时代,人人皆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新闻职业道德范围也由专职新闻人员扩展到所有传播者个体。只有每个人将新闻道德内化于心,在实施传播行为时才能有所警醒,新时代的信息传播空间才会风清气朗。

参考文献:

[1]李想,石嵩.新型主流媒体失语现象探析[J].北方传媒研究,2018(2).

[2]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