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编辑加工和校对中的思维差异与转换

2020-09-09乌兰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0期

乌兰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文化事业在不断发展,在各类稿件发表之前,为了使稿件更加完善准确地呈现给读者,需要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和校对。在编辑加工和校对的过程中,应该明确两项工作之间的差异和侧重点,然后进行有效的思维转换,准确划分编辑加工和校对的工作内容,促进两项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从而保障稿件的质量,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编辑加工;校对;思维差异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0-0-02

在稿件出版之前,需要先进行编辑加工和校对,这两项工作是稿件出版不可或缺的环节,且二者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通常,编辑加工就是对稿件的撰写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全文的调整,使其结构、布局、内容更加全面准确,同时也是对描述方式的调整,使文章更加生動新颖。校对则与之不同,其不需要从文章结构、内容等方面出发,主要对稿件的格式、字词、标点等内容的使用情况,并对出现错误的部分进行改正。此外,二者都会审查稿件语句的规范情况,但具体的分析和调整方式有所不同。在进行编辑加工和校对的过程中,要保障两项工作发挥作用,就要明确二者的思维差异,并进行有效的思维转换。

一、编辑加工的思维方式

(一)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事物,对事物全局进行把控,采用整体分析、综合概括的方式,是一种从整体着眼的思维方式,思维活动的层次较高。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编辑人员为从宏观的角度入手,了解文章的整体布局、结构和内容,分析其是否合理。编辑人员要掌控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在了解了文章的论点、论据等内容之后,再根据文章的表述目的、表述方式进行内容、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和改进,通过编辑加工使文章更加完善。通常,要做好编辑加工,首先对文章进行1—2次的阅读,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控之后再进行改动和加工[1]。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必须具备整体思维,这是保障编辑加工质量的基础,能够使文章更加完善,进而呈现给读者更好的内容。

(二)逻辑性

逻辑性思维是大部分工作都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其属于理性思维的一种,思维主体会将对事物的感性认知转化成具体的概念,然后根据概念进行分析判断,确定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再用这种逻辑关系对其他事物进行分析推理,进而获得新的方法或认识。在文章编写的过程中,作者的认识、思维并不是无限的,难免受到局限和固定,偶尔也会出现表述错误等情况,进而造成稿件质量受到影响。然而,编辑并不是对所有行业、专业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对内容进行分析和调整的时候就需要运用逻辑思维,通过逻辑推理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进行内容的判断和调整[2]。编辑在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运用逻辑思维,还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稿件的整体情况进行考察,调整各个层次间的关系,保障稿件逻辑合理、内容通顺。逻辑思维是编辑和作者进行有效对接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才能编辑不同领域的稿件,使编辑工作可以发挥作用。

(三)选择性

所谓选择性思维,就是在采用前两种思维对稿件进行分析之后,再采用该思维进行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对比、筛选和改进。在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不仅要从稿件整体进行考虑,还要进行局部的比较、内容的筛选、结构的修改等等,通过多种调整手段来完善稿件内容,使稿件既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同时也具有清晰的表述方式,可以将想要表达的内容准确、全面的呈现给读者。一方面,要从局部入手,通过局部调整使文章整体更加完善。如果文章内容并没有明显的问题,但整体结构不完善甚至不合理,则需要进行布局调整;如果有些材料的观点得不到论证,则需要对材料进行梳理,逐层提炼材料中的内容,清晰的表述论据和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确保表述内容符合逻辑;另一方面,可以对局部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从而使整体更加完善。有一些理论内容可能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进而造成重复、赘述的效果,不仅影响阅读体验,还会影响论据的表述,所以要进行适当的删减调整,使局部和整体间的关系更加合理。

二、校对的思维方式

(一)微观思维

微观思维与整体思维相对,该思维更侧重于细节的调整,聚焦于文章的局部片段,详细分析文章中是否存在细节上的遗漏或偏差。校对的主要目的就是完善文章的格式,所以对局部细节更加重视,包括页码顺序、字词使用、注释位置、标点运用等等,这些都是构成文章的微观要素,如果缺失这些内容,文章的整体意思虽然不会发生改变,但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体验。所以,校对就是查找细节上的错误或遗漏,这样才能保障文章更加准确。校对人员在校对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微观思维,对各个细节进行详细的查看,确认各个符号、工具使用的是否正确,以“零差错”为目标,使文章趋于完美。

(二)遵循思维

遵循思维具有被动的特点,主要是遵照原有的、固定的原则、规则进行调整,不需要自主发挥,旨在使稿件更加准确、完整和美观。校对人员在校对的过程中,需要采用遵循思维,根据原稿件的内容、格式、结构进行分析,坚持照本改字的原则,不能出现错误,也不能出现遗漏[3]。此外,校对人员还要按原文的思路、风格去改正和查看,确保修改建议的合理性。如果校对人员没有坚持遵循思维,而是根据自己的思维逻辑进行调整,可能会导致文章框架或格式与原作者的意图不符,同时也超越了校对人员的职务范畴。

(三)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反方向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站在另一个角度对事物有新的认识,或反向推导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校对十分重视细节的调整,需要对文章中存在的错误和遗漏进行查找,然后根据要求进行修正。校对的核心工作内容就是改正文章中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校对人员要不断审查文章,并对错误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自己改正后的内容进行分析,通过逆向思维检验某些内容是否正确。例如,在标点纠正的时候,校对人员对某处是否该采用“?”产生质疑,此时校对人员就可以利用逆向思维,假设此处不采用“?”是否正确。或假设此处采用“?”是正确的,那么根据这个标点做出的理解是否符合原本的所要表达的含义。如果符合,则说明采用“?”并无错误,反之则需要修改和调整。在校对的过程中,校对人员一定不要被定势思维所束缚,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去分析问题,认真钻研文章的细节,坚持确认校对内容的对错。校对工作有助于稿件的完善和改进,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校对人员应该合理的运用逆向思维,努力挣脱定势思维的束缚,使质疑、排疑在整个校对工作中全面落实,进而挖掘出文章中所有的遗漏问题,通过纠正错误使文章更加趋于完美。

三、编辑加工和校对思维在工作中的应用

(一)编辑加工工作

在编辑加工工作落实的过程中,编辑人员首先要对文章进行通读,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内容和逻辑,然后从宏观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选择文章中不恰当的部分进行调整和加工,从而使文章更加完善。此外,在编辑的过程中,编辑人员一定要尊重原文作者,注重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控,除了宏观调整之外,还要详细阅读,掌握文章的内涵,根据文章的表述意图进行合理的修改、增删和调整。虽然不需要逐字逐句的详细分析和阅读,但要对每个段落、章節的意思、内涵有所了解,可以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快速浏览,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把控和了解,进而提出符合作者思维逻辑、表达意图的修改建议[4]。当然,编辑加工的过程中,编辑人员不仅仅要独立阅读文章、分析文章,还要与作者进行适当的沟通和交流,参考作者的逻辑和想法进行调整,根据遵循思维进行文章优化,使其在不违背作者本意的基础上更加完善。

(二)校对工作

校对工作对外在形式比较重视,也就是稿件的格式、框架等,通过校对可以使稿件更加准确、美观。因此,校对要从细节入手,将稿件中的错误逐一修改,包括错别字、错误的符号、错误的词语等等。校对要进行详细阅读,逐字逐句的分析文章的内容,采用切分的方式,以词语为单位划分句子,对句子进行具体全面的把控,从词义、符号、公式等多个角度出发,杜绝音同致讹、形似致讹等问题,确保文章整体的准确性。校对人员应该多关注和审查校对点,保持合理的校对速度,通过劳逸结合的方式放松大脑,使大脑可以更准确快速的发现文章中的错误,通过改正错误使文章更加准确美观。

四、编辑加工和校对中的思维差异转换

(一)明确二者之间的思维差异

从上文内容可以看出,编辑加工和校对工作看似相似,但在思维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工作人员应该明确二者的思维差异,详细划分两项工作的职责重点。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编辑人员要从文章全局出发,做好内容、表述等方面的调整;校对人员则要重视局部细节的钻研,做好格式、框架等方面的改正。编辑加工是一项更趋于感性的工作,主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中心思想对文章进行调整和加工,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简洁,从而使读者更好的感受文章的内容;校对则是一项趋于理性的工作,主要对文章的结构、格式等进行纠正和调整,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正确和错误的划分十分清晰。例如,在疑问句的结尾使用“。”就是一种格式上的错误,校对人员必须要对其进行纠正。做好校对可以让文章更加整洁、美观,从而也可以避免许多表述上的歧义,进而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二)对工作时间和节奏进行把控

编辑技工和校对都属于文化工作的范畴,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优秀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这样才能做好这两项工作。不仅如此,这两项工作往往比较枯燥乏味,且需要长时间用眼,很容易令人产生厌倦感、疲劳感。如果长时间进行重复性工作,并且大量用脑,会增加大脑的负担,轻则影响工作效率,重则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编辑和校对人员应该注重劳逸结合,合理把控工作时间和节奏,感到疲倦的时候应该适当休息,减轻大脑的负担,这样才能使思路更加清晰。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稿件出版之前,编辑加工和校对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使这两项工作充分发挥作用,工作人员应该了解两项工作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工作,全面促进稿件质量的提升,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爽.浅谈编辑加工和编辑校对的思维差异[J].视界观,2018(3X):181-182.

[2]陆嘉琦.审稿、编辑加工和校对题的不同解法——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短文改错题特点分析[J].出版与印刷,2019,112(1):87-94.

[3]张京.浅析科技图书编辑加工的原则与方法[J].新闻研究导刊,2019(5):186.

[4]刘洪洋.文史类图书编辑加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浅析[J].环球市场,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