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的现状与对策
2020-09-09李睿
李睿
摘 要:在科学技术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当今时代,科学普及的重要性愈发彰显。在科普工作中,科普图书是重要媒介之一,做好科普图书出版对发展科普事业意义重大。本文简要介绍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部分问题,尝试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科普图书;出版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1-0-02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科普事业伴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普图书出版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科普图书出版的成绩有目共睹:图书品种不断增加,图书选题逐渐多元,图书质量明显提高。科普图书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形成了从青少年科普到成人科普,从简明科普到高端科普的系统布局,各种身份的读者都能获得自身需要的科普图书。
一些出版社深耕科普图书出版领域,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例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等,成为深受读者喜爱和信赖的科普图书品牌。一些行业出版社、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不少科普图书精品。近年来,一些图书公司和工作室开始加入科普图书出版的队伍中来,他们凭借体制灵活、选题精准等优势,也在科普图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出版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普图书出版工作在满足读者需求、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自身的作用,也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普图书出版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公众对优秀科学文化产品的迫切需求,与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也不相称。其中主要问题包括优秀作品少,畅销作品少、原创作品少,存在重复出版、跟风出版、拼凑出版等。
近年来,科普图书的品种数和发行量都不容乐观,出版机构往往只能通过提高定价的方式来增加码洋。但是,由于图书市场竞争激烈,各家出版机构往往要打价格战,加之电商销售的低折扣,因此图书定价的上涨只是抵消低折扣的影响。出版机构并未获得实际的利润,很多时候是白忙乎一场,甚至是赔本赚吆喝。
除了前面提到的“第一推动丛书”和“哲人石丛书”外,国内出版机构也曾策划出版过产生一定影响力的科普图书系列。但是,由于负责人员变更、出版方向调整、盈利状况不佳等原因,很多品牌逐渐销声匿迹,未能产生持久的影响,科普图书失去了一块重要阵地。
通过观察科普图书畅销榜我们可以发现,在榜上长期占据榜首的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时间简史》,这本现象级的图书也成为科普图书中一个无法复制的经典。此外,长期在榜的图书还有霍金的其他作品,例如《时间简史》的升级版本,以及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的各个版本。除此之外,大部分在榜畅销科普书也均为引进版图书,原创的“叫好又叫座”的科普图书可谓凤毛麟角。
还有一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即很多伪科学图书披着科学的外衣进入科普图书的行列,要么陈列在书店的科普书架上,要么进入网店的科普图书分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有关“未知之谜”或“神秘现象”的图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出版机构和编辑不具备策划科普图书的能力,二是有意迎合公众的猎奇心理。这些图书因为书名中的噱头往往能有不俗的销量,但是很多都是粗制滥造,不仅不能起到科普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散布伪科学。
在科普工作中,各种形式之间既可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同时彼此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因此,科普图书出版也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虽然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快递获得各类信息,但是以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的,同时这种高密度的信息投送也可能将人们淹没其中,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与此相反,科普图书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大的价值在于蕴藏其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因此,单纯印有基础知识的科普图书将逐渐失去生命力,时代呼唤有思想、有深度的科普图书。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属于图书出版的共性问题,例如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等;有的则属于科普图书出版的个性问题,例如缺少好的作者和译者、宣传推广不足等。
缺少好的作者和译者,特别是缺少科学家的参与,是我国科普图书出版始终无法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在科普出版发达的欧美国家,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科学家都创作过优秀的科普图书。除霍金外,还有很多有代表性的例子。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热心科普工作,除了担任电影《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外,早年曾创作过《黑洞与时间弯曲》。理查德·道金斯、康拉德·洛伦茨等生物学家的科普作品也广为人知。科学家直接进行科普创作的优势在于能够把握内容的科学性,同时介绍学科前沿进展,避免内容陈旧。
我国科学家受制于观念和考核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对科普工作特别是科普图书出版工作参与度普遍不高。虽然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其中就包括科普图书的创作,但是在国家层面上尚没有鼓励、指导、考核科研人员进行科普工作的顶层设计,科技部、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工程院等相关部门也没有出台明确的具有操作性的考核评价办法。因此,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和很大的科研压力,科研人员特别是更需要评职称、发论文的青年科研人员往往有心无力,时间和精力不允许他们参与科普图书的创作。
引进国外优秀的科普图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优秀科普图书供给不足的问题。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國外最新的前沿科技动态,出版社、编辑和创作者可以从中学习创作手法和出版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原创科普的繁荣发展。但是,引进版科普图书虽然没有组稿的困难,但编辑出版也并非易事。目前国内翻译费标准普遍较低,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难觅优秀译者,很多译者从事翻译工作更多是从兴趣或者责任感的角度出发。同时,科普图书的翻译,既要求译者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又要能够很好地掌握中文和外文的表达,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编辑要有扎实的外文能力和专业背景,这样才能真正引进高水平的科普佳作,同时在编校过程中进行把关。事实上,一些引进版科普图书水平不高,也不适合中国读者的需要,同时译文晦涩难懂,部分存在严重的科学性错误,令读者望而生畏。
宣传推广不足是制约科普图书销售的重要原因。在网络化时代,科普图书的作者无论是科学家还是科普作家,在粉丝、流量等方面均远逊于经管、文学、社科等图书板块的知名作者。这其中既有内容本身的原因,也有宣传推广不足的原因。科学家本身有繁重的科研任务,在创作科普图书之余,往往不愿或无暇参与到科普图书的宣传中。出版机构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习惯于传统的书评、书讯、讲座等形式,对新媒体渠道的利用不够充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科普图书出版要实现良性发展,就需要把科普图书出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进行顶层设计,政府、社会和出版社找准各自的位置,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科普出版才能迎难而上,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从鼓励创作的角度看,应该建立激励科学家从事科普创作的机制。要把包括科普图书创作和翻译在内的各项科普工作纳入科研人员的考核,真正解放科研人员,充分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目前除部分企业外的绝大部分科研项目都是由各级财政支持,资金来自纳税人,因此公众有权了解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科学家也有义务把成果介绍给公众,从而获得公众更大的支持。在各类基金、项目的申请和结题中,适当加入或提高科普的考核比重,使科研成果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政府需要加大对科普出版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在国家层面制定针对科普出版机构的专门政策,进一步减税降费,为从事科普出版的机构减轻经营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创作和翻译科普图书的收入原本不高,国家需尽快改革针对科普作家和译者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降低税率或者免除所得税,使得科普作者、译者更有获得感,在经济上更有保障。
此外,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资助项目,给予经费扶持,推动优秀科普图书进入市场。在这一点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做法值得推广。北京市科协从1998年开始设立“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截至2019年,连续22年投入2 000多万元对超过800种科普图书进行资助。北京市科协的原则是集中资金资助有一定市场前景但需额外经费打磨内容和宣传推广的图书。同时,这个资助项目真正贴合“创作”和“出版”两个关键词,不仅支持在京各类出版社的科普图书出版工作,同时向在京的创作机构和创作者开放。北京市科协不仅在申请过程中邀请科普出版专家对申请者的图书进行指导,还积极帮助创作者联系合适的出版机构,因此能够真正实现设立这个项目的初衷,资助的图书也屡获各类奖项。
同时,出版机构也要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配套政策,在分配机制上给予参与市场竞争的科普图书以一定程度的倾斜。培养优秀的科普图书编辑,为编辑参与学术交流、同行研讨创造条件;在内部可以通过设立出版基金等方式,鼓励编辑特别是青年编辑积极策划高水平的科普选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目前,各家科普图书出版机构已经逐渐告别“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越来越重视宣传营销工作,安排专门人员和资金开展各类营销活动。除利用微信、微博、豆瓣、知乎等社交媒体外,很多科普出版机构开始尝试在抖音、bilibili上推广图书,并充分利用淘宝等直播渠道,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科普图书编辑也要练好内功,除符合图书编辑的基本要求外,还要加强对自然科学的了解,多读书,勤练笔,开拓专业视角,提升业务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学科背景、专长和业务范围等深耕某个领域,努力成长为学者型编辑。同时提高了解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分析新技术的特点,发现机遇,为我所用。科普图书编辑还要注意了解科普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理论中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科普图书出版虽然形势不容乐观、面临诸多挑战,但事关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里,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已经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真正做好科普工作,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科普图书出版不该缺位,也不能缺位。在国家对科普图书出版给予更多关注的同时,广大科普图书出版工作者既要不忘初心,又要因时而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普出版人的担当与使命,为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尹霖.阅读危机下的科普图书出版与创作[J].中国图书评论,2013(4):96-101.
[2]王世平.當下科普出版的困境与机遇[A].科普创作通讯(2013年第2期总第150期)[C].2013.
[3]胡洪涛.原创科普图书出版的困境与出路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7(2):51-53.
[4]鞠强.科学家参与科普图书过程中的编创协作[J].科技传播,2020,12(6):72-73.
[5]黄一九,陈桃珍.科普图书的出版现状与对策[J].中国出版,2005(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