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中的文化空缺
2020-09-09余斌娴
余斌娴
摘 要:文化空缺的存在常常阻碍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汉语母语学习者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文化空缺。为了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必要在教学中对其文化空缺进行预防和消除。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及时导入空缺内容来达到目的。
关键词:空缺理论;文化空缺;基础日语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1-00-02
文化空缺是空缺的一种。空缺理论大概于20世纪80年代由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提出。现在一般认为,由于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在一种语言文化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形成空缺(高凤霞 2010:112)。空缺现象往往是阻碍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而空缺理论的应用,则可以帮助人们预防或消除这些障碍,从而使跨文化交际得以更加顺利地开展。刘宏(2005:39)认为,认知文化系统之间的空缺是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关键之所在,因为民族认知世界的结果会以文化方式沉淀并部分呈现在语言系统内部。因此,认识文化空缺在教学中显得异常重要。
一、日语学习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文化类空缺分为民族心理空缺、交际活动空缺和文化空间空缺,以下从这三方面分析日语学习中文化空缺现象。
(一)民族心理空缺
民族心理空缺,也叫主体空缺,主要是体现在性格、情感和思维能力方面的空缺(刘宏 2005:38)。
首先在性格方面,汉语母语学习者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时,多少会接触到对日本人性格的一些描述,通常都是一些固有的印象,比如具有危机意识、谨慎小心、不轻易表达意见、忠心、矛盾、暧昧、不愿给人添麻烦等。日本四面环海、山地为主、资源有限又自然灾害频发,使得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生存危机意识。另外,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具有高度“和”的精神,这使得日本人讲究团结、忠诚,说话谨慎小心,为了集团的和气,即便是对的意见也不轻易表达,一起决定了的事情,明知是错的也要执行。这在我们看来显得很不可思议,但日本向外扩张侵略的历史就表露了这样的特点。最后,日本人不愿给人添麻烦的特点深入他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将这看成美德。这对“互相帮助、助人为乐”的中国人来说,不得不说也是空缺的。
说到日本民族的情感,有一个特点不得不提,那就是依存愿望(甘え)。徐曙指出,“甘え”原本是指婴幼儿想要依存于母亲的感情,依偎在母亲怀里,想被人怜爱,不想离开母亲的这种对他人的依存愿望,现在变成日本人际关系中的依存他人之爱的一种感情心理,给人一种怎么做都能被原谅的,有着高容忍度的强烈印象(赵华敏 2015:103)。比如夫妻、师生都会相互扮演依存与被依存的角色,但这种互相需要、依存的感情不是通过语言沟通的,是要求对方能够体察的。而日本人之间就有这样的默契,即互相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状况、气氛、举止就能体察真意。不得不说,这一点对汉语母语学习者来说,确实难以理解。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遇到无法解释的语法现象的时候,总是将责任推给日本人不一样的思维。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托语言,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会有所差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1.初めまして、私は王麗です。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2.初めまして、田中です。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这里的1.和2.的区别其实就是2.少了个“私は”,但2.这样的说法是最普通的日本人的自我介绍。在此借助识解模式来理解一下汉语母语学习者学习日语时思维方式的空缺。
“识解”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指对同一事物的识解方式不同而导致表述方式也不同(赵华敏 2015:47)。主观性识解的语言即说话人把自己投入事件当中去识解事件,而客观性识解的语言,是指说话人站在事件的外边观察事件、识解事件。已有研究指出,日语是“接近主观性识解的语言”,而汉语则属于“接近客观性识解的语言”。主观性较强的语言,说话人把自己置身于描述的事件当中,因此不用特别强调“私”。但对汉语母语学习者来说,其识解模式接近客观性识解,会习惯明确主语。同样道理,日语学习中的施受表达方式难以掌握,也可以说是因为思维方式在作怪。从学生的一般误译来看,都是因为其思维方式是站在事件以外说事,不会将自己置身于事内。而日本人习惯置身于事内,自然要考虑自己和对方的关系,自然就会用施受表达。在这一点上,对汉语母语学习者来说绝对是空缺的。
(二)交际活动空缺
交际活动空缺,主要包括在交际活动中体现的交际行为空缺和思维方式空缺(刘宏2005:38)。
日本人之间的交际行为也有许多是汉语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感到纳闷的。比如日本人是非常记恩情的,在接受他人的帮助后,不但当时表示感谢,相隔一段时间再见面时还会再次表示感谢;还比如日本因为是农耕为主的岛国,自然灾害频发,传统的见面寒暄,往往从天气开始聊等。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不同。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交际行为规则可以说是AA制。近年,AA制在中国已普遍被年轻人所接受,但一般只适用于普通的吃饭,而且还需事先说好。而如果被邀请参加生日或一些庆祝的聚餐,通常会是主办方请客。如果是隆重的订婚宴或结婚宴,中国时兴随礼。但这些在日本却是行不通的,日本人即便是男女朋友谈恋爱,一般也用AA制。这也体现一种平等,不愿给人添麻烦的思维方式。
(三)文化空间空缺
文化空间空缺,即反映不同文化共同体对文化背景和活动范围的不同要求和评价,主要包括认识感知空缺、文化储备空缺等(刘宏 2005:38)。
中国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其认识感知和文化储备自然也是适应在中国生活的,同理,日本人也一样,所以在这一点上有空缺是必然的。比如我们从日本电视剧里总能看到日本人因一些小事而下跪的情形,这些小事或许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但看到下跪,难免吓一跳。这说明 “下跪”这一动作从中日两国的认识感知来看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谓的“男儿膝下有黃金”,无论发生什么事,也不会轻易下跪,而在日本,下跪被理解为最郑重的道歉方式。不过两者相比,日本下跪的严重程度其实远不及中国。再比如在问路的时候,我们喜欢叫“大哥”“大姐”“阿姨”等社会化的“亲属称谓”以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好可以进一步问路,但在日本却不能通用。日本人用一句 “すみませんが”来引起对方注意,他们也不必特意去缩短跟别人的距离,而恰恰相反,为了要与对方保持一定的心理和空间距离,接下来要使用相对郑重的语言问路。所以,我们可以学习一些日本人的文化扩大我们的文化空间,增加文化储备,这样我们看到日本人的一些行为也就见怪不怪,且能充分理解了。
二、日语教学中文化空缺的预防和消除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文化空缺各种各样,无处不在,因此,在教学中就要进行预防和消除。以下就以《基础日语》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的文化空缺进行预防和消除。
以《基础日语教程》第三冊课文第六课为例,该课的题目是“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其本文的内容主要讲天气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的心情、身体状况、出行、工作等,人们自古以来就对天气进行预测、并根据经验甚至总结出谚语来指导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天气预报已经变得相当准确,而且人类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天气。而应用会话是以日本的一个家庭为场景,主要内容为已工作的姐姐和12岁的中学生以及一个56岁的书店老板之间的对话。初看题目,本以为这课的内容必然介绍日本人常常以天气开始的寒暄,但课文内容却对此只字未提。对没体验过日本生活的汉语母语学习者来说,日本人见面爱聊天气的特点是完全不了解的,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空缺。因此,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就有必要趁机给学生进行介绍,甚至要告诉学生日本人为什么如此在意天气,甚至当做聊天的开场白的程度。再者,日本人见面如何聊天气,也需要让学生掌握。
同理,在其他课中,也能找到学生的空缺现象。比如第三册的第二课,题目为“どうも”,对于这个万能词,这课的本文对其意思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应用会话则对其应用的场合进行了举例,然而学生对日本人为什么喜欢这样的表达是不了解的,这时就可以导入“日本人为什么爱用模糊表达”这样的内容来预防和消除学生这方面的民族心理空缺。
总之,在日语教学中,学生的文化空缺无处不在,只要多加关注,就会有所发现。而文化空缺的预防和消除,主要是通过及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导入空缺内容,使学生及时学习并加以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语
我们在母语文化环境中学习外语,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极有可能脱节,即外语语言的学习不是以外语文化而是以母语文化为基础。如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民族文化和日本民族的文化一直是众多日语教师正在努力的,而文化空缺的研究和在教学中的导入,正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就像戴庆厦、关辛秋(2002:49)指出,研究“空缺”,就是想将5%的人悟到的真谛理论化、教学化,让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把破解的空缺教给学生,这样才更有益于第二语言的教学。
本文对文化空缺的研究尚不成熟,其在教学中如何预防和消除,也还需不断的教学实践进行验证。笔者相信,今后在教学中文化空缺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文化空缺的研究能促进语言教学的发展,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庆厦,关辛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法空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
[2]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
[3]汪灵灵.汉日语言空缺现象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4]高凤霞.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探讨[J].社科纵横,2010(3).
[5]赵华敏.跨文化理解与日语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