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撒尼人山神祭祀摔跤的源流与传承探析
2020-09-09李伟国
李伟国
摘 要:撒尼摔跤是彝族地区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是彝族撒尼人山神祭祀时原始宗教信仰的外化表现,也是撒尼文化的智慧结晶、民族宗教信仰和地方社会功能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彝族撒尼人山神祭祀摔跤的历史源流进行梳理,对彝族撒尼人山神祭祀摔跤的现状进行剖析,为彝族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实证性和地方性研究成果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山神祭祀 撒尼摔跤 文化 传承
中圖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7(b)-0196-04
Abstract: Sani wrestling is the oldest and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yi region. It is the externalized expression of the original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sani mountain gods of the yi nationality during the sacrificial ceremony, as well a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the wisdom, national religious belief and local social function of the sani culture.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sacrificial wrestling of mountain gods of the sani people of the yi nationality is sorted ou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acrificial wrestling of mountain gods of the sani people of the yi nationality is analyz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f the yi people.
Key Words: Mountain god sacrificial activity; Sani wrestling; Cultural; Inheritance
1 彝族撒尼人及其文化
1.1 族源与分布
撒尼人的形成是历史范畴、族群范畴,又是地域范畴。远古时期的“尼”虽与今天的“尼”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不意味着等同。今之撒尼格局的形成,是以石林土著人为主,融合从西部昆明一带迁来的族群和从北部陆良、曲靖一带迁来的三部分人为主体而形成的。考古资料说明今之撒尼彝区早有人类活动。据彝文文献《指路经》记载和民间传说,相当一部分撒尼人是从曲靖、陆良一带直接迁入今撒尼彝区的。除以上三大分支外,尚有部分家族从其他地区迁来,其中一部分则是从原居住在撒尼彝区的彝族其他支系中直接融入的[1]。撒尼人曾经历了“兹、莫、毕、格”即“君、臣、师、匠”政权集团统治时期,但由于历史久远,对这种统治集团的政治结构、统治方式已不清楚。在撒尼彝区古代行政统治情况较清楚的是“土司制度”,在这一时期,今撒尼彝区分别由圭山的秦土司、泸西的昂土司、陆良的资土司以分而治之的形式世袭统治。在解放战争时期,撒尼人居住的彝区被称为云南革命根据地。以毕恒光为代表的撒尼儿女,为推翻封建统治制度,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2 经济类型
撒尼地区属于高寒山区,气候冬季较冷,且年年降雨。夏季为雨季,但雨量不足,干旱现象严重,在冬夏两季间有少量雨水,并且多风多雾。撒尼区土壤多为红壤土,比较贫瘠,干燥不易保水,而且流失现象也相当严重。撒尼区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畜牧业经济为辅:农作物主要以玉米和烤烟为主,玉米是撒尼人民的主要粮食,其次还有少量荞子、小麦、洋芋、水稻等,烤烟是撒尼人们的主要经济收入,近年来,撒尼地区在政府的扶贫下,引进了杨梅基地和三七基地的种植;畜牧业主要是羊为主,一般寨子都会养一定数量得养,最多的养户百只以上,最少也有十几只,农民养羊积肥,增加肥料,同时绵羊可以剪毛,山羊可以挤奶,制成乳饼出卖,增加部分收入。
1.3 民俗文化
撒尼地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地方,在土生土长的彝族撒尼认中,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的代代传承。各种各样的民俗不仅丰富了撒尼人生活,还增加其民族凝聚力。撒尼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源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摔跤、斗牛等古朴抒情。威武的摔跤增加了撒尼人民的欢乐氛围,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1.4 宗教文化
撒尼人一直固守和执著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在宗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撒尼人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明清以来,佛教和道教在当地汉区盛行。汉族善男信女们把佛教寺庙都建在了撒尼彝区,但佛教并没有影响到撒尼人固有的宗教信仰。19世纪末,外国天主教在彝区传教,天主教在彝区盛行一时,但历经50余年后,教徒锐减,大多数人又回到了祖祖辈辈信仰的原始宗教。撒尼人的传统宗教生活大多由毕摩主持,毕摩已成了半职业化的神职人员,能辨识古老的彝族文字,能阅读并理解、使用彝文写成的彝族经书;熟练掌握从漫长历史中传承下来的宗教仪式。撒尼人的宗教仪式也已形成了固定的程式。与毕摩相似,撒尼人的宗教生活中还有由女性充任的巫师,她们对撒尼人的精神生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
2 撒尼人山神祭祀摔跤的源流
2.1 撒尼人的山神祭祀
据撒尼地区老人讲述,撒尼山神祭祀的由来始于明朝时期,最初撒尼人世代居住着撒尼部落,人称“撒尼王”。撒尼家族几代人都武艺高强、勇猛善战,但缺乏谋略,由于当地是朝廷护送官银的必经之地,撒尼家族就以“劫镖”为生。后来朝廷下令除掉撒尼王,经过了9次的交战,但一直没有把撒尼王杀掉。一天,在大雨过后,在撒尼王毫无防备之下,杀除撒尼王之人把撒尼王给杀死了。朝廷把撒尼王杀死后,朝廷继续派人把撒尼家族除根,但最后撒尼家族有两家奴得以逃生。后来,为了祭祀祖宗撒尼王,撒尼后代就建起了山神庙。从此以后,人们也就沿用这种方式来祭祀撒尼王。再后来,由于撒尼人发生了一些迁徒,因此在每年祭祀山神的时间各有不同,有的撒尼村祭祀山神时间为农历的二月初七、初八日,有的是农历十月十四、十五日这两天都要进行山神祭祀活动(不同的撒尼村选择的祭祀时间不同),山神祭祀活动是中国彝族撒尼人的民族传统庆典活动。山神祭祀活动源于明朝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人们认为人与神灵和谐相处才能免除灾难,求得清洁平安。山神祭祀活动带有原始宗教信仰性质,后来逐渐演化为宗教习俗。在自然崇拜中,山神崇拜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2 撒尼人摔跤的源流
彝族撒尼人居住的地区,四周都是大自然构造的巍峨高山,连绵起伏的山峰为世世代代的彝族撒尼人提供了神秘的信仰之源,人们认为这些与苍穹相连的高山与石峰历经风雨雷电依旧巍然屹立,生生不息;这些与大地一体的群山与峰峦历经沧海桑田依然葱葱郁郁,物产丰富,这是山神赋予的恩赐。在彝族撒尼人地区,山神祭祀摔跤一般举行两天,第一天是神圣的祭祀典礼,撒尼村寨每家每户选出一位代表到山神庙前参与祭祀活动,活动结束后,全村人聚集在一起分享祭祀供品,与山神共食。第二天是武勇的摔跤献祭典礼。撒尼人穿着漂亮的彝族服装,聚集在村头的摔跤场周围,为最喜爱的摔跤手加油助威。比赛当天,来自不同村寨的人相互进行摔跤比赛,按着年龄阶段分成不同的组别,别开生面。首先出场的是少年摔跤手,随后是青年摔跤手、中年摔跤手和老年摔跤手,老年摔跤手是村寨中最年长、夫妻健全的男性老人进行的仪式性摔跤,代表着对摔跤活动的敬重和对长者的尊重。摔跤人群从稚气未脱、初生牛犊的幼儿到身体硬朗、家庭和睦的老者,寓意着彝族撒尼摔跤代代相传、传承有序的文化传统。祭祀活动恰逢撒尼人的农闲时节,人们举行山神祭祀祈求消除灾难、清洁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所以,活动期间,人们始终充满欢乐,带着祈愿,用摔跤的方式表达对山神的敬畏与崇拜。整个彝族撒尼地区在此喜庆活动中形成欢声笑语的海洋,形成了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独有风格,体现出彝族撒尼人民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期盼。
3 撒尼人山神祭祀摔跤的传承
3.1 山神祭祀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彝族撒尼人在山神祭祀活动中举行摔跤比赛是为了表达除邪、祈福、避害的愿望。从相关仪式来看,彝族撒尼人的山神祭祀活动是宗教文化的表现,具有较为浓厚的宗教仪式感。在古时,人们面对天灾人祸没有办法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也没有办法靠自身的力量规避灾难。因此,撒尼人民盼望农田不被破坏,能丰衣足食和身体健康,这些理想性的愿望在面对无常时的自然却不可能全部实现。因此,撒尼先民便把这些美好的愿望寄托于山神身上,并希望通过摔跤这种方式献祭山神来完成心中的祈愿。从民族学的角度来分析,在彝族撒尼文化中山神祭祀活动具有重要地位,体现出在进行山神祭祀活动中,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彝族撒尼人民彼此之間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通过举行山神祭祀的此种仪式活动,能使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撒尼地区以外的人更好地了解彝族撒尼摔跤文化中的沉稳、厚重与神圣。可以通过摔跤外在的表现形式,看到祭祀活动中撒尼人充分展现了本民族独特的性格特点与心理趋向,能够利用摔跤这样一种体育活动把本民族的众多个体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团体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精神文化方面来看,山神祭祀活动也是向外界展示和传播撒尼人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每年举行的山神祭祀活动期间,撒尼人民都会自觉自愿地组成团队参与摔跤活动,并且服从组委会的安排,听从指挥,每个人都力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献祭山神。摔跤时,竭尽全力将最阳刚和最强盛的一面呈现给山神,充分表达了撒尼人追求阳刚美和力量美的精神文化气质。另外,彝族撒尼人山神祭祀活动的核心除了摔跤比赛以外,还有热情奔放的跳三弦。例如,随着山神祭祀仪式的结束,武勇而阳刚的摔跤手们在摔跤场大展身手,勤劳而质朴的女性则在摔跤场周边跳起三弦,男性的英勇力量与女性的欢快节奏贯穿整个活动,体现浓郁的地方民族气息,把彝族撒尼人的文化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山神祭祀活动成为彝族撒尼人民心目中的文化内核和民族标志,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和崇高地位。从传统意义方面来看,山神祭祀活动是彝族撒尼人民长期观察自然运转规律和从事生产活动实践中认知而来的。这不仅包括对自然事物循环往复的探索和认知,而且还包括对人类自身人性的探索与认知。山神祭祀活动作为一种群众性、开放性的民族活动,可以说聚集了彝族撒尼人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理解与认知。山神祭祀活动因其具有“祭祀”“摔跤”等核心因素和其包含的特殊意义,最终成为彝族撒尼人民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彝族撒尼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区别。
综上所述,山神祭祀活动在彝族撒尼文化的重要地位还体现在能够积极推动对外宣传彝族文化的方面上。随着彝族撒尼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与组织和民族文化活动有关的地方性活动。彝族撒尼人山神祭祀活动从地域性的小范围活动,开始逐步成为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全球化的大范围节庆活动,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甚至外国友人慕名而来,参与这项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活动,感受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领略彝族撒尼文化的独特魅力。山神祭祀活动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特色向世界展现着彝族撒尼人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和民族情怀。因此,山神祭祀活动是彝族撒尼文化的标签,有着重要地位。
3.2 撒尼人摔跤文化传承的载体——“山神祭祀”
每年农历二月初七、初八或者农历十月十四日到十五日(不同的撒尼村选择祭祀的时间不同),彝族撒尼人民迎来他们最重大的活动——山神祭祀活动。而山神祭祀活动当中最重要的是摔跤,摔跤比赛一般在祭祀活动的第二天进行。与其他民族和竞技摔跤不同,彝族撒尼摔跤是传统摔跤,没有等级之分,是对山神献祭的一种存在方式。而竞技赛场上的摔跤有等级之分,参赛选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名次和荣誉。撒尼摔跤不是为了摔而摔,它所表现的是对山神的献祭及对自然的崇拜。摔跤比赛呈现的不但是带有民族性格的献祭活动,而且是民族团结合作的体育精神运动。摔跤比赛之前,要将山神请到摔跤场,并祈祷选手在接下来的比赛中顺利完成摔跤比赛,通过摔跤比赛献祭给山神,并且祈求山神在新的一年里,庇佑村里的人平安喜乐、五谷丰登。摔跤场上,男选手都要特意装扮一番,腰上系着红布腰带,兴致勃勃地参加摔跤比赛;围观的女子穿着最漂亮的撒尼服饰,兴高采烈地聚集在一起观看摔跤,离摔跤场地不远的地方还有女子跳着节奏欢快的三弦,伴随着欢乐的节奏声,摔跤活动不断迎来对胜利者的叫好声和欢呼声。
参考文献
[1] 顾志祥.石林县彝族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 李凯韬.中国式摔跤“竞技运动教材化”在大学教学中的思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2):130-131.
[3] 杜银玲,马学智.云南彝族摔跤运动的伦理价值与文化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20(1):68-72,99.
[4] 孙德朝,敖森,周红红.彝族习惯法与摔跤规则的关系[J].体育学刊,2019,26(3):25-32.
[5] 余秀芝.云南石林彝族摔跤运动文化探析[J].武术研究,2019,4(4):122-124.
[6] 何月冬.彝族摔跤传承策略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8(11):73-78.
[7] 杨峰.凉山彝族摔跤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