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课堂中的建构主义
2020-09-09高翔
高翔
摘 要:随着建构主义在新课改中的应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模式相继出现,但是在新课标执行过程中,体育教师多是对所有学生实行一刀切“建构”模式,常常陷入形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泥沼。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当分层次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建构主义引导,即对部分体育骨干实行新“图式”“建构”教育;对“中间沉默层”实行固有“图式”的“同化”;对班级里的部分后进生进行参与、归属、进步等体验“建构”。
关键词:体育课堂 建构主义 体育教学 体育骨干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7(b)-0088-03
Abstrac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elf-study, inquiry learning" and other teaching models have emerged, bu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re mostly all students to implement a one-size-fits-all "construction" model, often caught in the mire of formalism and liberalism.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tudents should be guided by different forms of Constructivism in pe teaching, that is, the new "Schema" and "construction" education should be applied to some backbone of Pe The "Middle Silence Layer" is "assimilated" with the inherent "Schema", and some underachievers in the class are "construct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on, belonging and progress.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Constructivism; Sports teaching; Sports backbone
1 建構主义的含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认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个体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
2 建构主义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体育骨干
体育骨干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体育意识好,接受能力强,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骨干;第二类是体育兴趣浓厚,课堂上活跃,不怕失败,敢于面对并挑战困难,但体育成绩平平。第二类骨干学生态度积极,对身边其他的同学有带动和鼓舞作用,但由于成绩一般甚至偏下,在此,笔者把第二类划到“中间沉默层”一起讨论,这里先分析建构主义在第一类体育骨干群体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刺激信息“同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中,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手套白狼”,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而是在进入该情景以前,大脑中已经具有了和即将“同化”的知识相关的知识经验。比如,教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标枪投掷动作的教学时,学生即使是第一次接触,但是其中的“助跑”“超越器械”“鞭打出手”等,都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找到其已有的认知结构(“图式”),只是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学习环境各异,实践经验不一,造成各自的认知“图式”不同,进而对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能力不一样,于是也就有了接受能力强弱之分,掌握动作快慢之分。那些认知经验丰富,接受能力较强且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自然便成为本文探讨的第一类体育骨干,针对这部分骨干学生,特别强调新“图式”的“建构”,即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师的常规讲授内容后,可以根据其具体的运动成绩和接受能力,为其量体裁衣,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就可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自觉地发掘新的方法,“建构”起适合自己操作的新的“图式”,进而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与练习效果。
2.2 中间沉默层
孙斌老师在《中间沉默层学生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把中等生定义为“中间沉默层”,并描述其如下特点: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一般,性格上比较内向,在体育活动、游戏和竞赛中不想冒尖,从不积极表现。笔者比较认同孙老师的这种描述,故在此引用这个“中间沉默层”的称呼。
新知识、新技术动作的“建构”固然重要、可贵,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与学大多数时间里还是间接经验的传递与接受,如果所有的课、所有的内容都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情景中去探究,去合作,去“建构”本已经存在的、早已没必要重复检验的技术动作,肯定是要浪费有限的学习时间,绕很多的弯路,实在是得不偿失。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中间沉默层”和上面“一”中的第二类骨干学生,可以这样去做:由于第二类骨干学生练习踊跃,不怕困难,敢于面对失败,能在“中间沉默层”层起到榜样的作用,当“中间沉默层”学生看到别的同学敢于迎接挑战,不服输,不气馁,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鼓舞,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练习的参与程度。因此,针对这一群体,则需要更多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传授已有的技术动作,而不是动辄就一刀切地去搞新“图式”的“建构”,或者是花大量时间去“建构”头脑当中早已熟知的动作“图式”了。
2.3 体育后进生
(1)对动机不足,兴趣缺乏的学生,教师应该深入调查一下学生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如果学生确实对目前项目不感兴趣,可以让他们自己选择相对喜欢的运动来进行练习,比如在足球课上部分差生可以去跳绳、踢毽子等;如果他们不能接受教师现在的教学组织方式,那么教师更应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及时做出教法调整。如此做法,主要是让他们都能“建构”起积极的参与体验,培养起他们的体育兴趣,这样虽然会对上课的结构造成些许影响,但是能实现更多学生的积极参与,最大效率地实现教师“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2)对性格内向,缺乏交往的后进生,教师更应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与他们交朋友,经常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逐步“建构”起其归属体验。这不仅对引导学生参与锻炼有帮助,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对于身体素质差,不敢参与的体育后进生,我们要事先了解他们哪方面有缺陷和不足,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并且要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他们宽容但又不放纵,严格但又不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建构”起进步的积极体验,以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更快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
3 找准建构主义理念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切入点
建构主义较之传统认知主义更为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意愿,这一教育理念倡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探索。与此同时,教学切入点的精准把握则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收效的必要前提。因此,构建主义理念背景下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应突破传统壁垒,以激发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传统教学理念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活动多围绕现行教材大纲展开,而显少将其与当前所面对学生群体的综合现状相结合,在此背景下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与素质教育理念中“因材施教”要求相悖。通过对建构主义理念的深入研究与探索,笔者认为应将以下几点作为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切入点:(1)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现有教材及当前学生群体的综合现状。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鲜少考虑教学内容选择及其相关问题,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完全依照现有教材大纲进行,且在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时,教师通常会为学生设置相同的教学任务与目标,而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此种教学内容选择形式是欠缺科学性与针对性的。基于此,笔者建议: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从学生综合现状出发,对现有教材大纲中的内容进行科学筛选与补充,并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分别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的选择之于教学收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基层教师在做教学方法选择时,不应拘泥于传统模式框架之内,而是应该在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之上,积极探寻与当前学生群体综合现状更为契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练习。(3)进行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体育课堂中至关重要的构成模块,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是提高体育教学收效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小伟.体育课堂中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8(2):21-22.
[2] 杜建军,李凌.青少年体育课堂主体的双向建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8,34(6):39-42.
[3] 王跃一.预设与生成深度融合下的体育教学实践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7(11):47-48.
[4] 吴界平.基于建构主义的体育课堂返璞归真研究[J].成才之路,2016(10):91.
[5] 戴妍. 學习的社会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6] 徐建华.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7] 王键.浅谈初中体育课堂建构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与措施[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2):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