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前后大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

2020-09-09赵金娜郭高远马强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6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维度意识

赵金娜 郭高远 马强

(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北京 100081)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一种新发现的β属冠状病毒,主要感染肺部造成急性感染性肺炎,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3月1日,COVID-19在我国已造成80026例患者感染,2912人死亡。我国 COVID-19疫情紧急,形势严峻,国家及各省市地区纷纷发布一级响应,各中小学及高校均延迟开学,各行各业也处在停业防治疫情传播感染的阶段中。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尚无确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良好的健康意识和体质健康在COVID-19疫情中就发挥着重要的防治作用。

自1985年中国开展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以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在持续下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体育锻炼不足是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改善体质健康的主要措施。而态度对行为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态度是体育动力调节系统的重要成份,是影响个体是否以及如何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本调查通过对COVID-19疫情发生前后大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态度以及体育行为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它们的变化拐点,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和解决方案,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促进体育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的选定

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而中央民族大学又是民族类院校的最高学府,因此选取北京市作为研究单位是有重要意义的。本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2019级在读本科生为研究总体,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女生76人(占63.87%),男生43人(占36.13%)。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COVID-19疫情发生前后大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调查问卷》,问卷由6个维度,30个题目组成。以网络的形式发放问卷119份,回收问卷119份,有效问卷119份,有效回收率100%。

(2)数理统计法。将问卷收集的数据导入EXCEL,以饼状图、柱状图、条形图的形式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个人信息维度

本次共调查2019级本科生119人,女生76人,占总人数的63.87%,男生43人,占36.13%。这可能是由于我校偏文科,男女生比例不均衡导致。调查涉及29个省市、自治区(图1)。被调查者无一人感染COVID-19,但6人所在社区出现确诊病例,占总人数的5.04%,说明COVID-19的传染性极强,受感染者分布较广。由于各地政府防疫措施干预,98.32%的学生在家中隔离,1.68%的学生在学校隔离,充分表明大学生能积极响应国家防疫政策在家自我隔离。

图1 问卷省市分布情况

2.2、大学生健康意识维度

本维度按照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关于健康新标准,重点对生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疫情发生前,大学生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图2)为67人会重视,44人偶尔会关注,8人一般不会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时,发生疾病会就诊人数17人(图3),多数人会比较注意学习接触保健知识(图4)。疫情发生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重视身体健康者增加至96人,患病就诊率人数增至42人;保健知识的学习异常积极,由原来的45人增至93人,可见COVID-19对于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外部刺激作用非常明显。而遵守卫生习惯前后无明显差异(图5)表明疫情发生前后,我校大学生均能遵守卫生习惯、保持公共卫生。

图2 疫情发生前后,身体健重视程度

图3 疫情发生前后,即使是小病(如感冒等)也会去就诊

图4 疫情发生前后,会主动学习COVID-19的预防保健知识

图5 疫情发生前后,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2.3、大学生体育态度维度

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等的综合表现。疫情发生前,对体育锻炼非常感兴趣(图6)的有41人,较感兴趣的51人,倾向感兴趣者占77.3%,较不感兴趣的有18人,非常不感兴趣的有9人,倾向不感兴趣者占22.7%。充分说明体育运动的魅力已经影响大部分大学生,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太感兴趣,这可能是由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自身素质欠佳、体育锻炼较累、体育课评分等原因导致。疫情发生后,倾向感兴趣者增幅2.5%,倾向不感兴趣者降幅2.5%。增幅降幅较小可能说明COVID-19发生后,居家隔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们的行动,家中空间局限,体育设施不足、家中锻炼形式单一、枯燥泛味等原因,但疫情带来的增益仍不容忽视;疫情发生前,认为体育锻炼重要(图7)的有61人,较不重要的6人。疫情发生后,认为重要者升至70人,较不重要者降至3人。这说明疫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发生积极影响,大学生开始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图6 疫情发生前后,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图7 疫情发生前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4、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维度

体育价值观是对体育问题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疫情发生前,非常认同体育锻炼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者(图8)有72人,较不认同者5人。疫情发生后,非常认同者上升至74人,较不认同者增加1人,出现这种分歧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有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能有学生存在运动损伤的经历、身体状况不适宜运动、认为户外运动有感染病毒的风险等原因;疫情发生前,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调节心理健康者(图9)有65人,较不认同的15人。疫情发生后,非常认同者增幅10.7%,较不认同者降幅20%。充分说明COVID-19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在体育锻炼后,得到相应的缓解和释放。

图8 疫情发生前后,体育锻炼是否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图9 疫情发生前后,体育锻炼是否可以调节心理健康

2.5、大学生体育行为维度

体育行为是人的一切关于体育的外在行动。疫情发生前,10.08%的学生每周没有锻炼,24.37%的学生每周锻炼3次,4.2%的学生每天都会锻炼。疫情发生后,5.88%的学生每周没有锻炼,减少4.2%。31.93%的学生每周锻炼3次,增加7.56%。11.76%的学生每天都会锻炼,增加7.56%(图10)。前后对比充分说明大学生意识到COVID-19的严重性,开始增加每周锻炼频次,并努力克服居家隔离对运动造成的不良影响。大部分大学生锻炼集中在每周三次,可能是由于院校的硬性规定,也可能是大学生开始理性兼顾学业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疫情发生前,51.2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小于1小时,27.73%的学生锻炼时间为1小时,1.68%的学生每天锻炼3小时,只有0.84%的学生锻炼超过4小时(图11)。疫情发生后,每天锻炼1小时的学生减少6.72%,但每天锻炼1小时和3小时以上的学生分别增加2.52%和3.36%。表明大学生不仅增加了每周的锻炼频次,也延长了每次锻炼的时间。

2.6、大学生体育行为意向维度

图13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力来自于哪些因素

图14 疫情结束后,是否会继续参与体育锻炼

图15 疫情结束后,是否会加大体育锻炼的力度

本维度主要是了解和预测大学生的体育行为。疫情发生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为了提高抵抗力者占15.97%,减肥者27.73%,完成体测者26.05%。说明之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主要以减肥和完成体测为主。疫情发生后,增强身体抵抗力者增加至49.58%,其他目的者均有所大幅下降。充分表明,COVID-19对大学生体育行为意向的积极引导,与健康意识维度结果相应,健康意识的提高所带来的体育行为增益效果显著(图12);疫情发生后,体育锻炼的动力主要来自自身热爱,其次是学校的硬性规定,习惯使然仅占19.33%,同时教师、同学的倡议也起到较好的作用,媒体和名人效应影响力不大。充分说明,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硬性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督促着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教师、同学的倡议也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基于本身热爱的群体较多,媒体和名人效应影响力虽显得微乎其微,但亦不容忽视(图13)。疫情结束后,75.63%的学生表示会继续参与体育锻炼(图14),52.1%的学生会加大锻炼的力度(图15)。可见,COVID-19对体育行为的影响力具有可持续性,将有可能掀起一波全民健身的热潮。

3、结论

(1)COVID-19疫情发生后,大学生健康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保健知识的学习异常积极,大多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开始由减肥和完成体测转向增强身体抵抗力;

(2)疫情发生后,大学生体育态度出现积极影响。大学生开始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普遍认为体育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相应的大学生体育行为得到加强。不仅增加了每周的锻炼频次,同时也延长了每次锻炼的时间;

(3)大部分学生表示疫情结束后愿意保持体育热情继续参与体育锻炼,并会加大锻炼力度。充分表明此次疫情,确实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将有可能掀起一波全民健身的热潮。

4、建议

(1)学校应抓住有利契机,大力开展全校师生健身,弘扬体育锻炼精神,制定“无体育,不民大”的口号。对有条件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加以积极引导,对不具备身体条件的学生,制定适宜的恢复性活动计划。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应避开人口密集场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适当调整体育活动时间和强度,倡导理性健身;

(2)通过此次疫情考验,大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态度以及体育行为显著提升。体育教师应把握契机充当助力器,科学地引导学生参加课内、外的体育锻炼,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习惯,同时践行课程思政,把对疫情的认识上升一个高度,培养学生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自律的品格;

(3)学校管理者要吸取疫情经验,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体育课是在校大学生最重要、直接的体育锻炼形式。体育课程的编排设计、教学、评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对体育教学开展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创新体育课程教学,与中小学体育课程紧密衔接。合理运用体育评价方式方法,使之更科学合理;

(4)居家隔离是目前防范病毒传播的最佳方式,应探索新形势下云健身功能,尝试宅家健身打卡。摆脱居家健身的枯燥单一模式,创新多种形式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不仅能给大学生带来益处,同时也会带动和影响学生家长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维度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