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新生态分析
2020-09-09乔克满陶花
乔克满 陶花
(巢湖学院体育学院 安徽 合肥 238024)
“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国家基础设施,在众多行业领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践行,具有代表性的领域主要有工业、金融、商贸、交通等。而医疗、教育、政务、体育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业(产业)领域,被认为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点施行领域。“互联网+”的行动实践,有利于“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产业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依托于“互联网+”思维,分析两者跨界融合的途径与形式的基础上,勾勒出产业新生态体系,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服务。
1、互联网与体育产业的跨界融合趋势
体育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均注重与用户或客户的互动,强调注意力经济。两者间的这种天然联系,使得互联网与体育产业的跨界融合具有先天优势。实质上,早在世纪之交就有学者探讨了互联网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但20年来,我国有关互联网与体育产业交叉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或信息技术的体育产业的应用范畴。随着互联网及其产业的快速发展成熟,“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形式正由简单的相关技术应用向互联网思维引领下的产业变革转变。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变革必然向具有时代特征的产业价值元素的创新、产业组织的开放重构以及产品的人性化、定制化方向转变。
1.1、产业价值创新
创新是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必须条件。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需要通过引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驱动传统产业要素的变革性创新。互联网驱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创新,是技术应用和思维转变基础上同时追求低成本和差异化竞争的价值创新。在创新内容上,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和互联网平台,实现体育产业生产、营销、流通等产业环节的简约化,去除或削减产业原有的产业元素,降低产业成本;另一方面,借于互联网的广域性和普适性,开拓产业市场边界,扩大产业规模,寻求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蓝海。在创新形式上,互联网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融合创新,将改变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经营中核心创新团队或研究部门独立创新的模式,发挥互联网产业“分享经济”的特点,依托于市场需求或客户群体,实现互动创新的模式。
1.2、产业结构重塑
互联网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跨界融合必然对旧的产业结构形成一定的冲击。互联网具备的高效的产业配置、产业营销和产业共享能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使得产业结构更大程度的取决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超越原有的产业经济结构、地缘结构和文化结构。互联网融合所导致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结构重塑源于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量,也将推动体育产业议事规则和话语权的变化。政府主管部门在产业结构重塑中逐渐从参与者转型为引导者,原本关注度不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领域获得发展的契机,有利于引发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长尾效应,从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
1.3、产业的高度人性化
互联网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跨界融合使得产业转型发展更具有人性化的特征。Web 2.0时代即已提出互联网的内容主要是由用户所产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微时代的到来,消费群体较之以前可以掌握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一定程度的改变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体育产品或者服务,本身追求的就是体验,特别是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健身领域,运动参与是体育服务的价值体现。而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正是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源于人们对于体育需求的差异性,互联网+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实现的个人定制服务,将大大提升产业服务运动参与和体育体验的有效性。
1.4、产业生态开放性
开放性是互联网的主要特征,也正是源于开放性,互联网应用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等创新成果,才有可能实现“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的融合。开放性的产业生态将是互联网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必然发展趋势。首先体现在前文所述的产业创新模式、产业结构重塑等方面。产业向市场向消费者的创新,也是面向多学科领域的开放式创新,还是全面价值元素的泛在性创新。产业结构重塑的开放性则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结构模式。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边界将更加模糊 (体育产业本身就具有模糊的边界),产业的进入门槛会更低,有利于扩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边界,吸纳相关产业领域要素,丰富产业内容体系。互联网为民族传统体育带来的开放性,将推动产业满足市场需求的差异性。“互联网+”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新产业生态需面向全民,最终目标是有层次的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与万物的开放性互连,从而改变民族传统体育给人留下的“旧有”、“保守”、“小众”的认知误区。
2、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新生态体系架构
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应用融合于民族传统体育奠定了新产业生态的形成基础,引领创新、生产、营销方式等产业要素的转变,并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集群、组织联盟变革创造了条件。基于这种思路,在融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基础上,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新生态体系可设计为图1所示的体系架构。
图1 互联网+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新生态体系
2.1、产业新生态基础
“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形式正由简单的相关技术应用向互联网思维引领下的产业变革转变。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生态形式的变革,需要发挥互联网技术应用与互联网思维的引领的作用,以形成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新生态的物质与理念基础。大数据、智能感知、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互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推动民族体育产业新生态的“硬件”形成。而开放、共享、互连一切的互联网思维促进产业价值元素的创新、产业组织的开放重构以及产品的人性化、定制化方向转变塑造新生态的“软件”基础。
2.2、产业新生态形式
(1)产业结构重塑与生产方式转变。
互联网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新生态,首先表现在对原有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体育用品业是体育产业中比重最大,增长最快的领域,而体育产业核心层的场馆服务、健身产业,休闲产业等所占比重偏小”,产业整体高级化程度有限。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多元主体和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决定了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的转变。互联网分布式生产方式,值得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借鉴。如同互联网产业重视消费者的体验,个性定制生产将提升体育产品(服务)价值,按需供给避免了行业垄断所可能造成的过度服务。分布式生产方式另一个特点是强调产业生产的社会协作,中小微型体育服务企业的多元化存在,使得未来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更加注重产业环节的功能化。
(2)互联网营销模式。
互联网拉近了产业链条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距离,大幅降低了两者之间的搜寻成本。营销模式的转变是互联网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融合的重要领域,通过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互联网平台(如电子商务),快速实现体育企业与企业(B2B),企业与消费者(B2C),甚至是消费者(C2C)之间高效率交易,从而使消费者享受性价比更高的体育产品(服务)。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经营中的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将有效提升体育产业的营销和流通效率,降低产业的搜索成本和流通成本。通过简化、消灭中间商,降低产品(服务)的流通成本并满足消费者利益最大化需求的互联网直销有望成为未来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营销的重要形式。
(3)开放式创新模式。
互联网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创新提供更强的驱动力。产业的创新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而发展成熟的互联网产业可以高效的分析市场需求,并将其转化为产业创新的信号。开放式的创新是由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新生态多元化产业结构、分布式生产方式、及其产业外延所决定的。例如,基于民族传统体育产品(服务)个性化需求的个性定制,就是一种面向全体消费者的开放式创新。而互联网+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相关行业(产业)的开放式产业生态,正是要以开放的姿态借助于不同行业(产业)领域的创新成果,驱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创新。
2.3、产业新生态外延
高度的产业集群是我国体育用品业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如福建、广东等部分地区高度的地域性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模式,在民族传统体育服务产业领域,由于生产和消费的即时性,产业载体的分散性,是难以形成的。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地域与空间的障碍不在那么显现,地理间距的不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经营主体完全可以基于“互联网+”形成新形式的产业集群,甚至形成整个行业间的在线产业组织联盟。不过有别于传统的产业联盟形式,在线组织联盟不必拘泥于本行业领域,第三方、第四方等等相关领域均可融入联盟,乃至融入其他产业领域的形成虚拟大联盟。高度的产业融合无碍于第三方服务的兴起,相反第三方服务恰恰是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新生态的重要外延。咨询、创新、监理、审计等第三方服务有助于体育产业的高效化。因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放新生态的产业联盟可以表述为 “互联网+”形式的联盟,即互联网+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第三方+……。
3、总结和展望
以互联网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技术融合与思维融合,构建产业新生态的框架。以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元素创新、组织结构重塑、经营模式开放共享、服务高度人性化展望产业新生态等趋势。而这种开放性的体育产业新生态是以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应用融合于民族传统体育奠定新产业生态的形成基础,引领创新、生产、营销方式等产业要素的转变,并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集群、组织联盟变革创造条件的目标体系。然而,互联网融合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新生态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微观层面,需要互联网行业与民族传统体育行业的之间有效技术对接,以互联网技术为民族传统体育搭建优质的硬件平台,以互联网思维理念革新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旧有观念;宏观层面,则有待建立起与互联网时代特征相匹配的民族传统管理体系,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产业经营变革、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