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创新:广西高校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实践研究
2020-09-09邓华均何卫东梁莉
邓华均 何卫东 梁莉
(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2018年1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民族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这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创新的需要,也是供给师生对美好生活的体育需求;民族体育适应性社解决学校师生群众体育有效难以满足多元化、生活化、个性化的群众体育需求。近年来,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代表的,广西高校开设举办各具特色且符合校园建设民族体育课程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相继参与民族体育文化活动中体验民族体育的魅力;高校的民族学术群建立,为挖掘、整理、开发民族体育有重要理论支撑作用,同时,民族体育在育人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该研究是广西民族大学旨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深入改革,当下旨在研究从教学为核心、训练为重点、科研为突破口的思想,校园民族体育文化为载体,用体育文化育人模式。探寻广西高校民族体育文化实践构建路径思想。
1、民族传统在高校开展现状
1.1、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
壮族传统体育源于壮族少数聚居区,壮族人民长期繁衍生息和生存发展栖息生存区域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总的象征,孕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壮族文化。新时代背景下,广西高校为建设壮美广西培育地方人才,广西民族大学是一所民族高校,培养壮族优秀的人才。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研究调查已进入深度和广度,一方面是为了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另一方面是为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大学文化内涵。言之,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已经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向进一步发展,并有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壮族具有特色民族体育被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专家学者挖掘整理开发;学院开发出校本教材《民族传统体育》,整理壮族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体育学院的共同制定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普修培养方案,对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和课时计划,民族传统体育向全学校的学生开设,极大普及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阅读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项目体育专业学生难度大、技术性较强,对身体素质要求好的,需要大量时间练系体育项目,如,高脚马、三人板鞋;普通公共学生则是趣味性强,达到身体锻炼的民族体育项目,如,滚铁环、竹竿舞、抛绣球、侗族荡秋千。
根据广西民族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因学生培养理念与方案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内容不一。体育专业学生样样学,要求“学有所成,学有所教”的理念,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的抢花炮、大象拔河展现壮族男性精神风貌的项目是体育专业必学并且还学教,并且要求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学习,学习民族项目的起源、传说及历史含义;教学块面上,要求学生熟悉民族传统体育动作的要领,准确把握民族传统体育重难点,培育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角色。非体育专业学生,在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体育技能,会一至两项体育技能,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是学生娱乐情趣、喜欢民俗体育,感受民族特色、乡土气息浓厚的民族文化。因此,公共普修的学生掌握的民族体育项目如全身舞动,节奏音律强的竹竿舞,趣味横生的打陀螺、滚铁环;难度较大的民族体育项目如三人板鞋、高脚马。
1.2、民族传统在校园节庆活动
(1)民族传统体育助力歌圩·三月三节庆活动。
广西壮族歌圩·三月三是一项壮族人民,全区共同庆祝的民俗民间活动,是区政府将三月三打造壮族民族文化品牌重要窗口。2013年12月11日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次年开始,“壮族三月三”广西全体公民放假两天。全区各地区、各单位等将举行节庆活动。广西民族大学恰逢机遇把三月三活动做成“民大三月三·嘉年华系列活动”,融入美食、服饰、民族舞蹈、民族体育等,通过不同民族形式展示,改造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学校举办不同形式项目、不同节目内容利用节庆在学校土壤上传播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播,借此使学生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不同形式的项目,有歌圩对歌展示,参与者即兴发挥唱山歌,如歌词:mbanj raeuz ndwen sam deihfueng ndei壮乡三月风光美,歌声赞美大地回春;有民族服饰现场试穿、现场教学针秀、品尝壮族美食、吃五色米、讲民族故事、观壮族陶窑制作,传承人进校园现场制作陶窑等等
民族传统体育助力歌圩·三月三,开设项目有背篓投绣球、竹竿舞、滚铁环等亲身体验活动。为使民族传统体育有魅力、趣味、好玩。节庆活动设计中,将民族传统体育设置为几个环节,通过一个环节得到一张通关票,拿到票数最多可以兑换不同层次的奖励游戏规则。实践调研发现,背篓抛绣球中几位同学或者临时组建的队伍同时比赛,在一定距离,女生抛绣球,男生背着背篓接绣球,象征壮族青年爱情在高校开展,寓于新的时代内涵,青春、友情时代赋予;过竹竿舞环节,同学们结伴而游,依节奏“哒…哒哒…哒”121的节奏,同伴之间依此情此景做出各样市身体形式欢庆的动作。节庆文化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担当角色是活跃与丰富,将有趣、新颖的体育项目纳入节庆中,彰显民族传统文化丰富,表达形式多样。民族传统体育有喜闻乐见的竹竿舞、有爱情的信物抛绣球、有展现男性阳刚之面的大象拔河等。
(2)打造高校运动会民族传统体育品牌。
广西民族大学一年一度校运会举行是践行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在民族类高校发展的最新成果。校运会每年大约定于11月份上旬,全校师生、各学院参加,由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协办,校运会举办按照多年专家积累经验与学术调研形成一套制度化、科学化、程序化的模式。广西民族大学的校运会特色在原来的竞争性、参与性基础上增添民族性,因此项目设置上分为田径类和民族类,促成改变以往少数人运动健儿参加,多数学生观众的局面。
表1
传统校运会受西方文化强势洗礼,现在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全球深入的发展,我国建国初期模仿苏联体育教学思潮等影响,因此我国大中小校运会一般是以西方体育为主的模式,运动项目大多以田赛、径赛为主。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同年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适应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的发展。壮族传统文化维系壮族人民情感和意识形态,在壮族地区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表达壮族人民的价值;从体育功能角度壮族体育具有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健身性、趣味性很高的附带价值。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为凸显民族类高校特色,体育学院始终秉承传承和传播优秀的壮族体育文化,作壮族文化的传播使者。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从发展规划,始终将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重要工作抓。1992年建立体育教学之初,历代专家学者将壮族优秀的体育挖掘、整理、开发编写教材有《民族传统体育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国(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规划纲要》、《民族传统体育保健》等教材进行传播和传承。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作者调研,大象拔河、抛绣球、民族健身操学生参与性、普及性高,健身操以学院为单位进行比赛,以女同学为主,能歌善舞;大象拔河是以高大、强壮的男同学为主,双方博弈是一种战术、智力的较量,操场临时组建的场地进行较量,万人空巷,呐喊声、加油声在整个竞赛场此起彼伏。
2、民族高校是培育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重要基地
2.1、学术成果突出
广西民族大学在民族学建设成果丰富,旨在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研究地区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极大促进发展;体育学院有民族体育训练基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基地,学院在院长带领下,各民族体育项目上积极开展训练,参加国家、省级、地区等不同赛事,给学院带来巨大荣誉时,同时也扩大民族传统体育影响力,特别是对正在处于青春好学的大学生,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体育学院2017年获体育学一级硕士,2018年开始招三个方向的体育硕士,特别是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方向开始向多学科方向研究,适应新时代壮族民族体育方向发展,提升学院民族体育的建设。体育学院在民族传承上,从“理论至上,教学与训练两手抓”思路。
表2
可见此表,龚教授集民族与国家政策结合,目的促进壮族民族团结进步学术理论,进而理清壮族——国家大一统背景,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刘靖南老教授编写一本以壮族体育蓝本的体育教材,把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体育呈现到广大学习者身上,有两个教育性和传承性。后来根据广西的多元民族社会需求,研究广西民族多元性,伍广津教授研究龙舟文化,宾阳舞炮龙;蒋东升教授以人类学和田野调查研究瑶族文化,当前瑶族猴鼓舞体育文化研究方向;何卫东教授主要研究崇左壮族花山岩画、壮族抢花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民族传统体育学术沙龙氛围浓厚,学院牵头聘请国内知名民族传统体育学者,从不同视角、领域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发展,给在校的研究生开阔视角,受益良多。
2.2、科研与教学两手抓,并头齐驱
广西民族大学在民族为核心学科建设展开,致力打造壮族地区智力苦,学科研究方向多元化。各类民族学会多,群聚一群高知识、高学历的人才研究各类民族文化,在民族传统体育块面学术建设思路“教学为核心,训练为重点,科研为突破”,培养民族体育人才,将竞技体育与趣味体育并抓,传授民族体育技能,如高杆抛绣球、三人板鞋竞速、高脚马、铁环、滚竹筒等。学科带头人为导向学术,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创新改变,把具有教育性、民族性和传承性的体育带到学校:(1)传承和传播民族体育文化;(2)扩展校园文化,丰富学生民族文化。本科层面上主要是教学和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使学生学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上达到教书育人,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训练使学生在市、区、国家不同级别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提升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影响力与竞争力。研究生层面上,主要是科研,以民族传统体育方向专业学生,研一进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研二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实地跟从导师从事田野调查民族传统体育,伍广津教授带领研究生研究“龙舟”文化,多次调研宾阳舞龙舞炮;蒋东升教授带领研究生去金秀实地调查瑶族铜鼓文化,盘王起源传说研究;何卫东教授带领研究多次去崇左调研左江壮族花山岩画,跟随传承人调研壮族抢花炮的传承及开展工作,知行合一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始终,一手伸向传统文化,一手伸向现代思路。
3、结语
习近平主席用“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同胞命运同体。而民族文化作为培养青年营养剂,符合高校健全人才的要求。民族体育对身体发展方面,民族体育有锻炼身体作用,在运动同时具有文化熏陶作用育人育心功能。新时代大背景下高校应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立足广西区域优势,面向东盟、北部湾港口地域优势,结合东盟国际优势将多种学科交叉学术交流,为民族体育发展提供依据理论基础,共享文化,共赢的局面。实践中,民族体育在高校传承和传播方向具有良好作用,学术群体庞大,学术氛围浓厚,使壮族地区智力库。落实体育专业从“基础教学为核心,训练为重点,科研为突破”口思路,毕业实习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运用民族体育能力,把民族体育训练成果彰显出来;非体育专业学生从娱乐到娱情,民族体育课堂教学感受民族的趣味;开展民族体育文化,利用民族节日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旨在丰富节庆文化。以期获得高校开展民族体育从课堂到校园,形成常规性、制度化的点线面,落实立体发展模式,推进广西高校民族体育构建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