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融入

2020-09-08郭彩星

理论观察 2020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原理

郭彩星

关键词:“原理”课;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6 — 0047 — 0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维护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教育,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分析了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各民族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应该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把“三个离不开”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课程,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任课教师应该结合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原理”课各章节教学中,抓住以下五个关键融入点把它讲透彻、讲明白,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理解它、信服它,从而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一、运用矛盾观点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原理”课第一章第二节讲述了矛盾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包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正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为事物运动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任课教师尤其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应该使学生学会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任课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体现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各民族生活风俗习惯不同、生产方式不同、经济发展发展水平不同,有的可能语言文字不同,这些体现了矛盾的对立性关系。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联系、密切交往,形成了地域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赖、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收并蓄的局面。近代以来,我國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击外侮,共同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目前各民族地区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当家作主,为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和紧密团结创造了前提。各族群众根本利益一致,相互依存、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帮助,具有强大凝聚力,为形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都呈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关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我们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更要坚持以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为指导,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我国向中国梦的奋斗目标顺利迈进。在新时期,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民族矛盾和问题,如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较多、与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拉大,在城镇化过程中少数民族融入城市比较困难,近年来西藏、新疆等地区稳定形势严峻,连续发生暴恐案件并向内地延伸,等等。针对这些现象,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看到了矛盾的对立处,还从矛盾同一性角度出发提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正是我国多民族既对立又同一的关系,才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因此,他要求“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1〕。他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我们“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1〕。通过这些内容讲授,使学生既理解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加深了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二、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分析反宗教极端主义工作

“原理”课第一章第一节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意识能动作用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还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人的实践活动是受意识所支配的,正确的实践活动来源于正确意识,错误的实践活动来源于错误意识。任课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把它和当前的反宗教极端主义工作联系起来。在反宗教极端主义工作中,我们除了重视物质力量外,更要发挥精神力量的能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持和民生改善力度,但这些物质手段并没有真正遏制宗教极端主义蔓延态势,这些地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仍然尖锐复杂。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多种渠道向少数民族群众鼓吹“大藏区”“东突厥斯坦”等主张,它们披着宗教或民族的外衣,宣扬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等思想。其中宗教极端主义最为危害。它打着宗教的旗号,篡改宗教教义,为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提供一整套意识形态理论,为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提供合法化和正当性依据〔2〕。它们通过互联网、发放小册子、办地下经校等向不明真相群众宣传错误意识,蛊惑人心,反对“五个认同”,企图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我国近年来新疆、西藏发生的一系列暴力恐怖活动,都有宗教极端主义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深刻指出:“解决好民族问题,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在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并重。在物质层面,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扎实推进民生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在精神层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促进民族团结要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宗教极端主义,我们在继续抓好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首先,我们要尊重信教群众正常宗教需求,依法保护他们的正常宗教活动。同时,我们要向信教群众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使群众自觉和非法宗教活动划清界限。其次,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所在,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决定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方向。我们要对各族群众尤其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五个认同”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第三,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占领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第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增强对宗教极端主义思想的免疫力。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民族院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途径研究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
祖暅原理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