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解痉穴位针刺联合被动康复锻炼、手法按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观察
2020-09-08宫嘉
宫嘉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快、致残率高等特点,多伴有不同程度语言能力丧失、认知功能障碍、偏瘫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脑卒中康复早期,肌张力稍高有助于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但肌张力过高则导致肢体难以运动,引发疼痛、痉挛。上肢痉挛是运动神经元受损后恢复过程出现的必然现象,脑卒中发生后3周发病率达90%[2-3]。中医理论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是由于痰瘀阻络、筋脉失于濡养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临床治疗需疏通经络气血。康复锻炼、手法按摩、针灸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常用方案,效果得到临床认可。本研究旨在探究上解痉穴位针刺联合被动康复锻炼、手法按摩在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94例,根据建档时间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54~73岁,平均年龄(63.69±4.47)岁;病程2~8周,平均病程(5.08±1.19)周。研究组男27例,女20 例;年 龄53 ~75 岁,平 均 年 龄(64.06±4.55)岁;病程2~9周,平均病程(5.37±1.22)周。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4];病程<6个月;肌张力分级Ⅰ~Ⅳ级;近期未经肌肉松弛、镇静药物治疗;病情稳定,意识清晰;患者及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慢性疾病;肝肾功能障碍;原发疾病未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被动康复锻炼、手法按摩,①肌张力Ⅰ、Ⅱ级:保持正确体位,上肢肩、肘、腕、手指依次伸展,关节做全范围被动活动,避免关节挛缩;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进行多关节、多肌群活动,范围由小到大;进行床上运动,患侧肢体被动活动,健侧主动活动;对患者进行由远至近手法按摩。②肌张力Ⅲ、Ⅳ级:抑制性体位,以肌肉牵张、抑制性手法降低肌张力,加强患侧肢体主动性活动,进行伸展性综合动作,先加强近端关节恢复,逐渐延伸至远端。
1.3.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解痉穴位针刺,具体如下:取上解痉穴位及手指井穴,选择无菌针灸针,穴位、针具常规消毒,进针方向为上解痉穴位对侧足跟方向,促使所选部位有针感3次,并传至远端手指;手指井穴针刺深度0.2寸,捻转手法。针刺后进行被动康复锻炼及手法按摩,操作如对照组。两次间隔1 d,5次/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以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估两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分值与上肢运动功能成正比。②以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总分36分,分值与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③以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等级,等级与痉挛程度成正比。
1.5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后两组FMA、FCA分值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等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MA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AS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 单位: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FMA FCA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7 14.67±4.05 29.86±5.82a 8.61±2.07 17.24±3.18a对照组 47 15.06±3.98 21.28±5.13a 8.89±1.93 13.65±2.82a t值 0.471 7.852 0.678 5.791 P值 0.639 <0.001 0.499 <0.00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等级比较[n(%)]
3 讨论
痉挛主要特征为肌张力增高,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受损、中枢系统对牵张反射抑制作用降低所致[5-6]。上肢痉挛会延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进程,阻碍肢体功能恢复,甚至导致疼痛症状[7]。中医理论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属“筋病”“痉证”范畴,病位在脑,肝主筋,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则痰瘀阻络,致使筋脉失于濡养,经络受阻、气血不畅,出现痉挛症状,临床治疗应通络解痉、疏通气血。被动康复锻炼、手法按摩是以牵张技术、姿势反射改善痉挛症状,但总体效果有限[8]。针刺是中医特色疗法,通过针刺上解痉穴位可通经活络,针刺手指井穴有助于刺激神经末梢,促进血管舒缩功能,改善血流状况,解除痉挛症状[9]。刘嘉林等[10]研究指出,针刺有助于减轻患者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痉挛症状,提高运动功能,改善凝血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FMA、FCA分值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上解痉穴位针刺联合被动康复锻炼、手法按摩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治疗后研究组MAS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解痉穴位针刺联合被动康复锻炼、手法按摩可降低患者痉挛等级。
综上所述,解痉穴位针刺联合被动康复锻炼、手法按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可改善上肢运动功能,降低患者痉挛等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