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的母亲

2020-09-07吉荣华

翠苑 2020年4期
关键词:饥饿故乡

作者简介:

吉荣华,高中语文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大报刊,并被收入十多种选本,散文、诗歌、小说40多次获奖,名入多部辞典。

如上帝漫不经心抛下的一块石头,路过柳庄,你很容易忽略。你若开车从常州去薛埠,一晃而过柳庄时,并不一定会发现高高山丘掩映下的,影影绰绰、郁郁葱葱中的,我的故乡——柳庄。

我的祖上便于若干年前默默逗留此处,我的人生之画卷也从此处展开。

据老一辈人讲,柳庄之地名来历,大约是与一位姓柳的状元有关,往事如烟,传说版本多多,无须考究。我的老家也被许多植物掩映在柳庄的前半部分,记忆中我家在本村是唯一的吉姓。村民的友善、串門聊天的快乐、满村乱跑做游戏的美妙、小河的恬静、田野的满目葱郁、乡村小学的书声朗朗、夏夜月光下的围坐夜话、露天电影等等,这些故乡“特产”,总是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深处……

村子看上去不大,但若把偏在一隅,但也是村庄的一个部分——小桥头、南岗加在一起,我的故乡应该有200多户人家。我想,在历经数次的乡镇合并、村庄合并之后,她依然鲜活于岁月深处,虽然已然从行政村成为自然村,但也很值得我想念、回味、思考……

柳庄是古老的。

听老一辈人讲,柳庄是千年古镇。在历史烟云中,柳庄有过集市、洋行、祠堂、学校、村公所、炮台,有过客舍清清、小河依依、芳草萋萋,有过铁蹄践踏、炮火横飞,有过“大干促大变”之大集体劳动之热火朝天,也有过充斥着揪斗和迫害的惨痛记忆……

如今,徜徉古村,在村中心的房体上,依稀可以看见白色水泥涂抹上的“大干促大变”“只生一个好”等字迹,仿佛时光的脚步并未走远……你若来柳庄,如村上的几位抗美援朝老兵恰好在家,他们会绘声绘色为你说上一段抗美故事,或者活灵活现讲一个柳庄人智斗日本鬼子的真实故事,让你身临其境,令你感慨良多……

柳庄人是好学的。

在所有知道柳庄的人的记忆里,过去的柳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村上手艺人多”。的确,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出生的老人的记忆里,“饥饿”会是一个重要的,难以抹去的历史符号。“饥饿”的那一幕幕,“饥饿”的难言之隐,“饥饿”的无奈和尴尬,在老一辈人有意或无意的讲述中,深深留存在了我幼年、少年的记忆中。那么,在很长一段时光里,因谋生之需要,柳庄的许多后生便学了木匠和泥瓦匠。用庄稼人的话讲,“灾年饿不死手艺人”,确实,在中国许多年乡村记忆中,很长一段历史时光里,乡下人一直为吃饱饭而努力。但后来,也就是最近的20年,手艺已经走向没落,柳庄的学手艺的人逐渐减少,“高考”成为热门话题!大部分庄稼人知道了一个更令人神往的世界,他们激情澎湃、无怨无悔地苦干,都是为了子女“考上大学,有更大的出息!”

从20世纪80年代起,柳庄便经常有“金榜题名”者,已先后有30多位好学的柳庄后人实现了人生的大转折。更有学问高深者成为教师、医生、企业家和市镇的党政要员。茅麓和儒林两镇历史上的两位党委书记和朱林镇的一位人大主席均出自柳庄。

这里,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已成为共识。

柳庄是发展的。

当青砖黛瓦老巷被小楼甚至别墅代替,当山峦荒地成为工厂,当泥泞不堪变为干净整洁,当缕缕忧愁化为满面春风,毋庸置疑,柳庄在快速发展!

发展来自时代大潮的感召、苏南地区的整体崛起、金坛东部一些村庄的城市化倾向,都给了勤劳的柳庄人奋起的力量。

发展来自柳庄人的天性。虽说地处偏远山区,但信息化时代,柳庄人学习现代知识,感受时代脉搏的步伐不慢,山野汉子的血性与刚强被激活后,人们有理由期待更多奇迹的发生!

柳庄,这座千年的古村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大潮冲击下,也宛如邻家之女初长成,已然出落得笔直、干净,树木和道路浑然一体,垃圾箱、公厕等配套设施完善,建筑物与绿化物的规划井然有序,风情毕现,20年前的凌乱不再,“灰尘与泥土齐飞、陈旧与破败共小河一色”的景象已成过去!

人往高处走。

当大部分柳庄后人成为高素质人才之后,他们的故乡将会因人烟稀少而更寂寞,一如寂寞的母亲、父亲,寂寞的爷爷、奶奶,寂寞的外公、外婆……

多少年后,村后的这条村道,还会有多少村人路过;多少年后,这个村庄或许还叫柳庄,但还会有多少人愿意住在这里,我渐渐不敢再想……

“稻穗香”少了,炊烟渐渐远去,童年的虫吟蛙鸣恍然如梦。柳庄少了些沧桑容颜,但属于土地上的那种温润的、带着泥土质感的快乐和幸福,也少了许多。

故乡,我的母亲!我知道,你有时是失落的、茫然的。

但你终究是位幸福的母亲!

猜你喜欢

饥饿故乡
故乡的牵挂
饥饿症患者
向着“零饥饿”的目标
坐上这趟车去“云的南方、花的故乡”
月之故乡
饥饿的地鼠
回忆饥饿
我在南方,最忆故乡 外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