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符号学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2020-09-07仲树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200040
仲树声(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0040)
一、建筑符号学与公共空间设计相关理论
建筑符号学与空间设计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研究,如符号学、心理学、设计学等,同时也涉及到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二十世纪中期,意大利语言学家艾柯、斯卡维尼等人将符号学引入建筑学,随后迅速被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重视起来,其中文丘里、布朗等许多学者为建筑符号学做出巨大的贡献。建筑作为人与自然对抗的产物,一方面作为能指功能给人直观的感受,另一方面作为所指功能是文化、思想、宗教等表达的符号,具有实际使用和情感感知双重作用。“建筑之所以存在,并成为一种语言符号正是因为建筑符号的广泛存在、普遍运用和可以被多重解释的事实”[1]。
1.符号学
符号学自二十世纪初语言学家索绪尔和哲学家皮尔斯同时且独立提出,索绪尔认为每种语言符号都包括能指和所指构两种构成元素。能指代表着设计的空间、形式和表面等物理实体,所指代表的是设计的思想及概念等抽象信息。能指与所指之间可以转换,从所指到能指需要借助“信码转换”[2],既建筑信码。建筑信码中包括技术信码,由建筑工程科学构成;而语言信码代表着空间形式、功能的关系;以及语义信码,代表着表意单元、内涵或外延的含义。符号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符号与能指的关系,构成符号学的三个关键内容是符号本身、构成系统的方式和上下文语境。
与此同时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根据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将符号划分为图像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ymbol)三部分,指出媒介、指涉对象及解释“三位一体”,认为这三点是任何符号体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建筑的图像符号指建筑的外观、形象的构造等的相似关系,以自身的外在特征与对象发生相似建立理论基础,例如江南建筑中常用到“马头墙”作为装饰,其名称的来源就是因为外观酷似马的头部造型。建筑的指示符号是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比如我们在空间设计中所使用的导视系统以及我们看到“红十字架”立刻想到的是医院。象征符号指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某种约定俗成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在历史的积累中不断深化的。例如我们将鸽子看做是和平、友谊、团结、圣洁的象征。象征符号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受到接收符号对象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影响。
2.建筑符号学
建筑符号学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地域差异性三个特征。建筑符号学的复杂性取决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座建筑传达出并接收到信息符号的认识或需要的不同,尽管建筑符号体系的建构可以重组,能指与所指可以相互转换,但建筑的符号表达依然要受到时代的需求所限制。人类文明的繁衍是从群居开始,在与外界交流较少的时代,不同的地域表现出文化差异性,尽管地域文化都表现为人与自然共存的产物,不同地域的符号体系依然各不相同,导致建筑符号的地域差异性。经过了皮尔斯将符号划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以及莫里斯提出了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理论层面等学者的研究。符号学已经在艺术设计中不断实践、总结、发展,对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城市形象设计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在无数人认同的同时不乏反对者的声音,如赛维一方面承认符号学理论对于建筑研究的意义,另一方面极力否认符号学中“符号”的存在,他可能是认为建筑符号学的兴起会导致古典主义建筑的复辟,冲击当前的现代主义建筑。但目前我们处于多元文化碰撞的时期,能够接纳不同的文化、思想,不能一味地推崇现代主义建筑批判古典主义。建筑属于文化范畴,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拥有能指与所指两种属性,并且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功能,可以作为一种交流的信息,已经被大多数人承认。
符号的表达需要借助实体,也就是构成符号的物质性。建筑伴随着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不断演变,满足了人类适应自然所需的实用功能。在人类步入文明社会后,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建筑设计也不断的从仅仅应对不利的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产生了象征价值,为人类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享受。
3.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狭义上是指供使用者日常生活、社交所使用的的公共室内及室外空间。按照空间功能划分可以分为交通性公共空间、学习性公共空间、体育性公共空间、集会性公共空间、休闲性公共空间。在设计中,公共空间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空间的使用者在空间中的参与、交流和反馈。独特性、吸引力、易识性、多样性等方面是一个好的公共空间所具备的一般特征,使用者接收到这些特征并与五感产生联系。所以,公共空间因为人的活动产生意义,不仅是空间功能上的使用,还是人们情感的释放、人与空间的交流以及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要遵从人们的活动规律、人体工程学、行为特点等,还要给人亲切感、归属感,要与地方文化特色、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相适应。正如杨保军在论文中提到“一个判断公共空间好坏的更加简易、直观的标准,既能否自发地产生活动”[3]。
二、建筑符号学的应用——以埃森曼“二号住宅”为例
建筑符号与空间设计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传统文化符号想要更新和发展,必须借助现代空间设计作为载体。现代空间设计想要拥有内涵、历久弥新,也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中继承和创新,应用到适合其功能的设计中。建筑符号学作为工具,将二者结合起来。在建筑符号学与空间设计的未来发展中,设计师首先要重视的是空间的实用功能,要考虑使用者对不同场合的不同需求和人体工程学。其次要对地域文化充分调研、了解后,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对空间设计有帮助的文化元素。进行归类、分析,经过创新利用在空间中。
建筑符号学分为符义学、符构学和符用学三个层面,下面我们借助埃森曼设计的二号住宅探讨建筑符号学在空间设计中应用的优点与不足。美国建筑师埃森曼在建筑符号学中符构学层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他将建筑的造型设计成与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毫无关系的符构学系统,以此来探索建筑形式的生成过程。“二号住宅”(图-1)是埃森曼的代表作之一。
图1 埃森曼设计的弗蒙特二号住宅(来源:百度图片)
在这个作品中,埃森曼不仅没有使用传统的平面、立面、剖面的设计,而且没有过多的设计建筑的外在形式。而他首先确定了建筑的构成要素,既线、面、体,再通过转换生成法则将建筑的深层结构转变为表层结构。这样,人们既可以明白建筑外形的生成过程,又对建筑的空间有了深刻、准确的认识。埃森曼认为,空间可以利用线或面来限定,这种线、面可以视作建筑中的柱子、房梁、墙体等部件,体则是线与面的延伸。运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建筑深层结构的重复组合,形成表层结构。他认为正是这种通过深层结构表现表层结构的建筑可以使人们对现实中的生活环境做出反思,减少人们过于关注形式从而将其视作传递信息的符号。
建筑文化符号主要从设计师的个人理念、审美、价值观等方面出发,注重体验者与建筑之间的交流达到某种契合。但埃森曼强调建筑是由一些不具有意义的建筑符号经过重复组合得出的结果,他将建筑的造型设计成为与外界事物毫无关联的纯粹符构系统,正如他对符义学层面的探讨,这种理论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二号住宅”的设计避开了符义层次,避开了对建筑深层结构的探讨,强调建筑是由一些不带意义的符号经过反复的排列、重构组合出来的结果。在建筑的设计中,其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需要达到统一的,不能一味地顾及外表忽视内部构造,同时也不能只关注内部结构,设计出冰冷没有温度的建筑物。注重建筑中的文化符号就是使建筑的内涵从理性主义转变为感性主义,人们越来越强调的是建筑功能以外的情感引导,同时这正是我们现在城市形象中所需要的部分。
三、建筑符号学的未来发展
以建筑符号学的视角来看,建筑与人的关系早已突破了简单的使用与依附。建筑本身就是建筑师的审美价值、价值观等方面的集中体现,使用者通过六感感知建筑的外在形态和内部含义,并且在内心形成某种共鸣。建筑符号是一座城市最直观,也是最容易被接收到的文化符号,例如北京长城、巴黎埃菲尔铁塔、上海东方明珠等。这些都属于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物质、精神、文化的载体,代表着城市的形象。
建筑设计中的实体包括二维平面、三维立体和四维的时空。二维平面中符号的要素包括平面色彩、材质以及形状等,如设计中的建筑表皮结构、色彩、内外空间的铺装和墙面装饰纹样等等。三维空间的设计表达包括空间的尺度、结构、形式等,例如建筑的构筑物、植物配置、光影、起伏等等。四维表现为随着参与者行走推进而产生的的空间序列。一栋建筑无论其体量的大小,都拥有着这三种维度的特性。造型、结构、材质等物质性都在方方面面的影响着城市形象。
结语
随着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符号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保护传统文化。但是大部分的传统文化并不能适应现代的时代需求,若想传统文化可以维持强大的生命力,必须借助现代的技术、思想、物质等为载体,去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在建筑符号学与空间设计的未来发展中,场所的功能需求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该首要重视的,并且要对城市的传统文化符号有着充分的了解,从城市中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对设计有帮助的文化系统,再对这一系统中的元素进行提取分析,舍弃不符合现代实用功能需求的符号元素形式,增加该场所需要的新文化符号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