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

2020-09-06马忠颖

高教学刊 2020年25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育课程课程思政

马忠颖

摘  要:高校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具有很强的思政教育功能,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育智”“育体”“育心”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对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发展策略,深度挖掘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让“健康第一”的大学体育成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任务。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育课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5-0056-04

Abstract: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ains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has a stro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In the new era, the "education of intelligence", "education of body" and "education of mind"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are important ways and effective carriers of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ractic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deeply excavates the integration poin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es the cor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akes the "health first"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he target task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Keywords: healthy China;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举措之一,在这个战略背景下,正如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2019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发布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等文件,从不同方面有力地推进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发布,从国家政策层面明确了“什么是体育强国”以及“怎样建设体育强国”的问题,为体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确定了具体目标,明确了政策举措。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必将担负起建设体育强国的历史使命,“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把体育强国建设有机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大格局中。

一、健康中国背景下的高校体育

“健康中国”是新时代必然发展趋势,因此,高校体育建设也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必要补充与有力支撑。

(一)新时代高校教育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2019年10月31日,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铸魂育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高校开展,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在高校形成生动实践。

“新时代”的高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对提升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光荣使命。

(二)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重要的立德树人功效,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育智”“育体”“育心”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在学生品格塑造、素养提升、内涵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体育教学理念包括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从理论层面讲,在体育教学中突出德育为先的理念,有助于教学中贯彻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从操作层面讲,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助于提高课堂育人效果,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和道德素养;从学科层面讲,体育道德的培养,教师要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并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健康意识,牢牢地将“德”字镌刻在学生的心头。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需要体育教师要在教学思想改变、强体兴体策略,核心素养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就是要在体育教学中突出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不仅让学生学到基本的运动技能,还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运动技能学习与练习中所出现的各种困难、人际交往、集体观念等问题如何正确面对,“一个动作胜过十句语言的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中,真正实现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体育的目标做了深刻论述: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体大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全体学生回信时强调,教育系统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而要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就要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新时代的体育运动不仅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展现体育精神,弘扬体育文化,“让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

二、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建设问题分析

对宁夏5所高校的2337名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对高校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有11.25%的学生不喜欢,不经常锻炼身体的学生占到13.95%,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基本掌握了一项运动技能占到20.03%,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占到53.1%,体育运动对我没产生任何影响的占到7.96%,对体育教师教学水平一般满意和不满意的占到18.4%等等。《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是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项目,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体育课程模式与学生需求存在差距

《标准》指出,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开设体育必修课、体育选修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至少开设15门体育运动项目。要求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每节体育课保证足够的运动强度,特别是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运动内容至少达到30%,并且要将此运动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至少达到30%。然而,高校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纲要倡导的“三自主”课程模式,即“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来开展体育教学,从“以人为本”的理念来看,确实为学生提供了方便,但从实际教育效果来看,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大家普遍认为大学体育课程是中学体育课程的延续,仍然采用以“规范性、强制性、教育性”方式的教学模式,因此,过多的强调课程学科的属性,授课时过分强调体育技术、战术的学习与演练,而忽视了大学生对体育的获得感。大学生体育活动应以“自主性、娱乐性、群众性”特征为主,逐渐向群众体育的模式转换,通过体育俱乐部式、学生社团式、大学社区体育的模式取代现行的高校体育课程。这更加强调了体育课程组织的开放性、体育内容的娱乐性、体育课程的自主性和体育活动的参与性。目前,尽管很多高校都在不同程度的实施“三自主”课程模式,但仅仅是按运动项目的选项而已,还没有摆脱传统的课程模式,开放性、娱乐性、自主性和参与性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三自主”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安排无章法、课外活动流于形式、运动训练过于急功近利、课内外一体化衔接不紧密,从而造成体育课程俱乐部式、学生社团式、大学社区式的模式效果难以实现。因此,要让大学体育课程成为响应“全民健康”,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以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生活方式为主线,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和体育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的体育课程格局。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距离

蔡元培曾说过“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上,高校体育同样肩负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历史使命。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贯穿于体育教学中,实现“三全育人”模式。目的是在于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康心灵、铸就体育精神;目标是通过体育运动把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相融合,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体育精神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取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多年来,高校体育教学已基本形成了注重体育技能的掌握和体质的提升,过分强调“技术”教学,以教师主体论的授课方式为代表,大大削弱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致使高校体育教学形成了簡单、枯燥、固定的传统授课模式。当然,这与中小学“应试”环境下的体育教学是分不开的,一些学生进入大学,连最基础的运动技术在中学都没学好,甚至都没接触过,何谈以学生为中心的俱乐部式等体育模式。因此,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巧生难为无材之作”就是这个道理。新时代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高校体育课程,就是要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思政教育功能,精心设计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进行整体规划,以“项目驱动型”“任务型”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与实践,实现体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目标契合,引领育人方向与行动,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以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体育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砝码。

(三)体育师资水平与改革需求存在矛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师资状况并不乐观,学历结构普遍较低,本科学历占主体地位,教师专业素养能力、组织教学能力、驾馭课堂能力、担责处事能力等普遍较弱。同时,还呈现出高学历低技能、高科研低教学、高职称少干事的诸多现象,对大学体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准、课程育人意识不强、知识技能掌握不精、体育道德内涵不明、体育文化理解不深等,已不能适应新时代体育教师新担当、新作为的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加强体育教师团队的系统培训与指导,提升思想理论和政治素养。在新时代,广大体育教师不能只做“满堂灌”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学生品格塑造的“大先生”,要身先士卒主动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内化为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懈追求,真正做到守好一条渠,种好责任田。要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勤勉的教学态度、过硬的教学能力、先进的教学手段,用好课堂讲坛和校园阵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健康方法的引导,要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运动技巧和健康意识,要注重加强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强健其体魄、健全其人格、增强其运动能力,教师只有尽好“传道”的责任,不断修师德、铸师魂,坚守初心,追求完善,才能真正做到严谨笃学、立德树人,行为世范、学为人师。

三、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策略

(一)将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新时代

发展的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要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因此,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要顺应时代发展,以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在体育教学中追寻“课程思政”的元素,实现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强健体魄的技术和能力,更要触动学生心灵,让其懂得体育运动是促进身心发展和培养意志品质的良方。首先,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体育竞赛、校园体育等活动饱含着人文情怀、集体荣誉、意志品质和健康向上的文化内涵,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具在独特的隐性思政教育作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就强调发扬大无畏的精神,学会挑战自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锻造自强不息的人格品质。其次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具有同向育人的优势。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也。”在培养人才目标上二者是相一致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深挖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育体又育身还要育心,以“润物无声”滋养学生心灵,涵养道德品质,让高校体育课程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二)体育核心素养发展是新时代体育课程建设的关注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构想与行动指南,既是一种崭新的课程目标,又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首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并且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把学生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需求作为教育的核心来抓,要让学生从单纯的追求体育知识和技能逐渐向体育态度和情感并重转变,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其次,在核心素养下加强体育价值观的培育,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健康价值、人文价值、竞技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发展自身的运动技能、体育文化、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和适应社会等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秉承着先“成人”后“成才”的发展理念。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新时代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体育道德价值观是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加强体育道德引导力度,形成正确的体育观、价值观,育德于体,育人于体,拓宽体育道德培育路径,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与考评体系,实现大学生体育道德培养目标。

(三)深化从“健康第一”到“终身体育意识”的课程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高校体育一直注重“健康第一”的体育发展理念,可以说健康体育已经深入大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中,但是一些教师和学生还未意识到大学是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最有利的学习时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目标是一种基于良好健康习惯的发展规划,在于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活动中,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实用价值,积极主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让大学生在校园中树立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健康体育意识,从而使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作为高校体育职能部门,一是要从体育课程目标上深化“终身体育意识”观念,建立具有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结合体育课程不断强化“终身体育意识”目标的长期性、规划性和科学性,促使学生构建具有自我规划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以期满足生活中开展自我锻炼的基本能力和理论指导。二是要建立三级目标体系,即建立以基本身体素质锻炼的基础目标,以运动技能掌握为核心的导向目标,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的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在够循序渐进中既提高了基本身体素质又掌握了运动技术和能力,为树立“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Z].2018.

[4]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S].教体艺[2014]4号.

[5]耿洁,许弘,王凤慧,等.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实施现状与对策——基于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调研[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1):20-28.

[6]铁钰,黄建庭.核心素养背景下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转变及培育路径探索[J].中国学校体育,2018,5(05):44-48.

[7]贾斌.“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运动,2017(09):10-11.

[8]杨福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35(04):65-68.

[9]张铂铭,钟武.立德树人视阈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8(15):129-131+134.

[10]胡国鹏,张磊,王惠山,等.“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双战略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8,5(07):25-30+35.

[11]李素萍.健康中国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18,22(02):85-88.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体育课程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