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特色文化育人思路新探
2020-09-06周燕胡博文曹煜任杰旭李晓熠杨淼段依凡麻家铭
周燕 胡博文 曹煜 任杰旭 李晓熠 杨淼 段依凡 麻家铭
摘要:河北农业大学具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为了更好地践行文化育人理念,授课教师主动改善教育理念,采用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文化宣传与价值观引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育人思路。
关键词:太行山道路 果树9301 李保国 特色文化 文化育人
走进新时代,我国在网络、通讯、运输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各项社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提高,需要高校在文化育人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以培养出能适应新时代发展改革的新型人才。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文化育人地位举足轻重,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事业需要新的思路。如何使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且体现本校特色的文化融入高校的教育中,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下面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结合育人实践,获得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的新思路。
一、河北农业大学的特色文化资源
大学文化育人的目的是对优秀大学文化的传播,是将积极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以及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渗透进学生的灵魂深处,从而培养起学生完备的精神气质。河北农业大学积极进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挖掘特色校园文化资源,以适应新时代文化育人的发展需求,形成了丰富的特色校园文化。
1.传承“太行山精神”
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精神”源于上世纪80年代,河北农业大学组织40余名教师带领100余名学生奔赴太行山区,“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来”,晚上睡觉没有床,师生们把苹果篓子扣过来,架上块木板当成床,师生们把科技论文写在太行山区田地间,给昔日贫困山村带去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宣部将师生们的精神肯定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精神”的核心旨在帮助山区百姓脱贫,多学科、大规模对太行山进行开发,并且保护太行山的生态环境。在此后四十年的时间中,河北农业大学广大师生深入太行山区,以自己的知识和无私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当中,通过在太行山区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不仅为太行山区的人民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成功开辟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
如今,为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河北农业大学的师生对“太行山道路”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深化,通过创办一个又一个农业创新驿站,使现代农业技术融入太行山地区,带领更多农民脱贫致富。去年,300多名来自河北农业大学的农业专家奔赴保定市太行上附近的数十个县市区,建设的30个创新驿站陆续运行,100余项农业科技成果在为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实践中转化为重要的生产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个现代化农业创新网络已经初具规模。现在河北农大东西校区,分别建有“太行山道路”碑廊和文化园,收藏了70余块各地赠送的石碑,石碑上是老乡们最质樸的语言,表达着最真挚的感情,它激励着一届届农大学子,学农爱农,奉献农村农业,传承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精神”。
2.宣扬“李保国精神”
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1981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后留校任教。在入职十几天后便响应学校开发太行山的号召,离开学校课堂,一脚踏入太行山区,承担起经济林推广与帮老乡脱贫的重任。此后三十余年,从邢台县前南峪村到内丘县岗底村,从临城县凤凰台到平山县葫芦峪,李保国走遍太行山的旮旮旯旯,千家万户。山上的每一片果园他都能说上来是谁家的,绵延近百公里的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农民老乡都成了他的兄弟朋友。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李保国教授三十年如一日,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八百多次,免费培训农民九万余人,推广林业技术三百三十六项,先后完成二十八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直接帮扶一百多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三十五亿元,使曾经贫瘠的太行山区十万多农民实现了脱贫。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庄严承诺,通过不惧困难,艰苦奋斗,在太行山上写下了最好的论文和最棒的研究成果,成为了百姓口中的“科技财神”,也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示的“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河北农业大学学生学习李保国精神,“美丽太行”扶贫小队循着李保国同志的足迹,赴保定唐县倒马关乡上城口村开展“学习李保国精神,做扶贫攻坚榜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选派产业专家、教授对上城口村进行初步的产业规划,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开展实地测量、促进上城口村整体的规划,开展“一带一扶,牵手成长”助学活动,帮助孩子们练就本领,放飞梦想。学生时刻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发扬李保国同志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带动和帮助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3.拓展“果树9301班”精神
河北承德下板城的乌龙矶村中,有一对这样的夫妇,男主人叫李维贺,家里本来总共四口人,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老人的两个儿子先后因病早逝,只剩下两位年岁已高的老人。其中他们小的儿子李宝元生前曾就读于河北农业大学,当他的同学知道这一事情后,一句“宝元的父母咱得管”,成为了全班人共同的志愿。从此,封封“家书”,笔笔汇款,从未间断。26年来,一封封“家书”满含温情,一笔笔汇款融汇关切。
26年来,果树9301班的同学们已奔赴全国各地,成家立业,但他们恪守诺言的决心却无比坚定。这些同学不仅承担起了照顾李维贺老两口的重任,而且还帮老两口还清了7万多元的债务。而所有的同学就像普通的中年人一样,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做着平凡的工作,赚取普通的工资。他们资助病逝同学的父母的钱是从他们自己的工资中节省下来的。但难能可贵的是从来都未曾中断。
河北农业大学学生接力“果树9301班”,成立“果树9301班”志愿团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为目标,以服务他人奉献自己为出发点,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志愿服务宗旨,以校园内外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内容,引领全校志愿服务活动,拓展开来。
现如今,河北农业大学志愿服务团共有在校成员300余人,下设学院分团22个,学校注册成功的大学生志愿者达到10000余人,目前在校志愿者2000余人。每年举办、参与形式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500余次,学生带着热情,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为自信人生路注入满满正能量,并推出了“农大式排队乘车”、“小红帽微服务站”、“七彩课堂”等省级优秀活动,曾被中国日报网、中国文明网等多次报道。
二、河北农业大学特色文化育人实践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校园文化通过发挥其价值引导功能、精神凝聚功能和人格塑造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深远影响。基于此,河北农业大学充分利用本校特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特色文化育人实践,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坚持立足课堂,增强价值观引领
课堂是高校教育的主阵地,特色文化育人思路的落地生根,课堂传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按照教育学所提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应与学生性格的养成相结合,以文育人,以德育人,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有极高的修养,且能将正确的思想传达给学生并令其掌握,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结合,因此各位教师在向学生传递河北农业大学特色文化资源的同时,老师自己也会认真学习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并在实际工作中主动对标榜样人物,精心备课,将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有机的融入课程内容之中,一方面要教授学生专业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对课本知识相关信息的拓展和布控,注重知识的教授与文化价值观的引导紧密结合,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必要的专业知识,又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和精神内涵,从而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力的双重目标,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2.改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自主实践能力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讲究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学除了要让学生在保持好自己的成绩之外,还要让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去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行动力。而且教学的本质并非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交往与互动,甚至可以说,没有有效交流的发生便不能称其为完整的教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教学理念,河北农业大学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主动转变教育理念,废除单向式教学模式,采用引导与实践双结合的方式,不仅简单地完成向学生介绍、宣传特色文化资源的任务,而且要求学生在接受完教育之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做出一定的实践反馈,这样就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实现了师生之间、课堂与社会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多重结合,通过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实践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开展主题教育,增强学生学习模范的动力
结合本校特色文化资源,在学生间广泛开展向英雄模范学习的主题教育,通过深入介绍先辈的英雄模范事迹,争取使每一个青年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自己向英雄模范学习的动力。李保国教授对农民能否富起来十分关心,对自己却不甚在意,简简单单,淳朴了一辈子,将个人利益看得非常淡,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个人要求,提的一切要求都是为了农民,向李保国教授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坦荡做人,干净做事,始终清正廉洁,对党忠实,对事踏实,对人坦荡,为了党和农民的利益,甘愿奉献自己的高尚情怀。“太行山道路”的开创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甘心扎根于落后山區,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那里的人民带去实际的好处,领会“太行山道路”的精神内涵,就是让学生们认识到,先辈们之所以能够做出如此轰轰烈烈的事迹,是因为他们真正做到了在带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在推进科技扶贫的工作中,踏踏实实践行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任务,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时刻关心农民,为农民着想,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了农民心坎上。学习果树9301班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树立以帮助他人为乐,以奉献爱心为安的观念,能够做一个真正胸怀大爱的热血青年。
三、河北农业大学特色文化育人的新思路
河北农业大学在育人过程中,紧紧围绕“文化育人”这一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深入挖掘本校特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文化教育的实践经验,从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觉悟高水平人才。
1.育人过程中紧扣时代主旋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形势下的世界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以前更加多元化,在人才的发展上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形势,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结合世界其他国家先进的育人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新途径。让人才发展更富有民族特色、校园特色,更符合国情,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世界文化大融合趋势下的今天,我们更应多多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育人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活动形式上从传统课堂授课向网络课堂、第二课堂延伸,创新文化育人的实践形式、开展丰富的文化育人活动。
2.采取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
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途径,注重将对学生的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突破传统教学中只注重最终学习成绩的局限。例如,河北农业大学在暑期社会实践中,鼓励学生参加“李保国志愿扶贫小分队”,由学校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在大二暑假期间深入全省各个贫困地区,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去帮扶贫困人口,最终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和课余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而且对于学生在暑期实践中的表现,老师会给出一个综合性的分数,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一部分,就是通过这种考核,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总之,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文化氛围对于体现新时代高校文化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而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则能够使新时代的大学校园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利于促进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思路的开拓。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是现代大学理应担起的职责与肩负的任务。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与河北高校为例”(2018244040302)
参考文献:
[1]夏志学,张淑云.关于“太行山道路”的几点思考《中国农业教育 》2008年第1期21-22.
[2]郭素萍. 愿李保国精神能够影响更多人《河北画报》2016年05期.
[3]赵晶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模块化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013.
[4]杨武成,刘帆,张娟.高校校园文化五位一体育人模式构建的探索《西部素质教育》2016年地2期03-04.
[5]朱爱胜,承剑芬,奚小网,周春兰.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第1期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