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推进高校学生资助精准化的研究
2020-09-06李志华
李志华
摘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关系到困难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可以受惠于国家优惠政策从而缓解部分家庭经济压力。如何能够精准地对学生进行资助,“资助精准化”的研究是高校一直探讨的重点课题。本文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相关的实施策略,结合高校实际资助工作的开展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于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学生信息精准管理、多方式资助和帮扶贫困生,做到精准帮扶等方面提出浅见,以期提高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精准扶贫 资助工作 贫困学生 精准化
一、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
自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一系列扶贫工作政策、发布工作指导意见,并切实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主要是指: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二、高校資助工作现阶段存在的局限性
(一)资助工作队伍有待专业化
建设资助队伍,实现工作专业化。资助工作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体资助工作的精准性,以及精准扶贫计划的良性发展,所以,建设资助工作团队,提高团队成员的业务水平,提升管理实施能力,对于资助工作精准化有着重要影响。
大学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学生人数增多,管理的资源(人力和时间)都跟不上。虽然各个高校都配备了辅导员,但是1:200的比例很多高校是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辅导员犹如“漏斗颈”,工作的范畴涵盖了学校各个行政部门,从而很难专心专职做好资助工作,做到全面育人。
(二)资助材料审核有待精准化
科学审核材料,确保审核精准化。高校目前开展资助工作,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贫困生认定、国家资助贷款所收集的学生申请材料中,家庭贫困证明、高校贫困认定表、家庭经济调查表、各类奖助学金申请表等,这些材料都是由学生自行填写提交。虽然材料的提交有助于资助工作的开展,但是材料的真伪,内容的可信度很难进行考究,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比比皆是。心理研究与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困难学生因为家庭贫困造成心理负担、自卑、内向,缺乏正确的受助意识,从而不坦然写明家庭的实际情况,避免被其他同学看不起。然而,也存在部分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为了得到助学金、励志奖学金,从而捏造事实,提供虚假材料。
因此,对学生提供的申请材料的精准化审核,有助于资助工作精准化开展,更加能帮扶到真正有困难的学生。
(三)困难帮扶形式有待多样化
帮扶因人而异,做到形式多样化。现阶段,高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形式大多数停留在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却忽视了对困难学生精神和心理帮扶。根据相关的心理研究,学生因家庭贫困,容易存在心理负担,同时,因为没有受到足够的关爱和关注,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缺少关怀容易造成性格偏内向,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导致在生活中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
物质层面的资助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需要,但是也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依赖的心理,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提升。根据学生的不同性质的贫困情况,设计和采取个性化的帮扶形式,更有利于精准化帮扶困难学生。
(四)资助学生方式有待多元化
拓展资助渠道,实现资助方式多元化。由于资助资金的有限性,对于没有被评定为贫困生的大学生,而家庭确实很困难的学生应该怎么处理,这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资助方式多元化,扩大困难学生资助覆盖面,精准资助没有被评定为贫困生的学生,更能体现高校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比如:与事企业单位,积极拓展社会资助渠道、创新资助方式等,与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合力,通过多方面的援助,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惠及到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标“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四个切实”之一:切实强化社会合力,才能确保扶贫工作整体推进。所以,资助方式多元化是有助于推动资助工作的开展。
(五)资助管理信息有待系统化
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系统化动态管理。对于学生困难情况的掌握,通过对学生所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认定,然后通过学校资助队伍进行程序化的评定,这是目前对学生困难资助的有效措施的关键和前提。
然而,学生个人基本材料、家庭困难情况基本都是用于一次性的资助项目申请,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管理和信息更新。以至于无法鉴定材料的真伪,无法追踪学生家庭或个人经济情况的动态。
由此可见,信息管理的系统化,有助于确保资助对象的精准化识别,同时从消费方面可以监督到学生对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精准扶贫政策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要求
(一)精准识别:科学认定资助对象,做到扶真贫
1.精准宣传,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资助政策宣传,学生资助工作的第一要务。根据“精准扶贫”工作六大精准之一:措施到户精准。落实精准宣传,有三大好处:一、能有效提高广大学生对资助工作的正面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能高效减少受助学生因没有透彻了解政策,而出现心理顾虑;三、能准确覆盖到家庭困难学生,减少困难学生因不了解政策而没有受到资助的情况。
精准宣传,可以让大学生明白资助对象是真正贫困的学生;明白“骗资助可耻”,明白家庭困难“得资助不丢人”,接受资助后更应学会感恩,学会自强自力。另外,在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中,“扶贫工作到户”这也是一大落到实处的举措。精准的宣传应该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如:入学前,学校和村委会(街道办)资助工作队伍应入户宣传,确保每一个困难户都能了解到国家资助政策,从而消除“入学难”的心理负担,端正受助意识,做到“应助尽助”。在校期间,资助宣传工作也不容怠慢,学生情况数据系统化,高校辅导员可以及时掌握学生贫困信息,针对性地宣传奖学金、临时补助等资助信息,可采用发送邮件、个别面谈等方式,确保“需助必助”。例如,2020年初出现的新冠肺炎,国家和学校对湖北籍和在湖北居住的学生进行强有力的准确宣传和资助。
2. 精准调研,识别学生困难程度
近年来,在评定贫困生的过程,广东省统一采用“家庭经济采集表”,学生只要对照表格中的选项,对应填写个人信息,信息采集表就可以根据已经设定好的评分标准,较为准确地对学生的困难等级进行区分。但是,这种评定方法对于大部分贫困生而言是准确的,但是部分指标的评定结果也并不能十分准确评定学生的困难程度,如:赡养老人和学生本人残疾等。一般情况而言,赡养的老人人数多的话,自然家庭经济压力大,但是对于赡养几个健康的老人和赡养一个患病老人,且需要长期服用昂贵药物,又需要有人长期照顾饮食起居相对比的话,自然而然,后者显得更加困难了。又如:学生本人残疾,但是家庭经济来源稳定,相对比学生健全,但家庭身处偏远山区,经济来源又不稳定而言,后者其实也不如前者乐观。
根据“精准扶贫”工作六大精准之一:扶贫对象精准。为提升贫困认定的精准性,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处理,精准调研有助于准确确定帮扶对象,弥补相对公平的评审方法的漏洞,做到更加公平、更加精准化。精准调研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方法一:基于上文提到的,建立科学的学生信息管理数据库,资助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平台提供的数据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结合有关机构(部门)提供的调查意见进行评审,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实地调研费用的支出;方法二: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实际的方法,就是实地开展情况调查,组织开展大走访活动,资助工作人员直接入户实施精准调研,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家庭情况。
3.精准建档,切实把握學生需求
精准建档,才能切实把握学生的具体需求。依托大数据平台,收集学生具体家庭情况材料,建立学生信息管理数据库,这是保障学生困难信息全面性的前提。多部门形成合力,如:银行、教育局、学生户籍所在地的扶贫办、村委会(街道办)、民政等相关部门。为了建档的精准化,由国家资助部门根据当今社会的物价与大众收入水平、城市之间的差异性等,制定一套评分体系,由银行针对学生直系亲属的收支情况进行测评;教育局、扶贫办、村委会(街道办)、民政部门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在系统上报学生家庭情况,以及相关受助情况。学生个人则可以根据具体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上报,如:遭受自然灾害、直系亲属突发疾病、意外等,提出上报并上传相关佐证材料,由扶贫办、村委会(街道办)、民政部门审核。为了避免相关部门弄虚作假,此项调研审核工作可以列入其部门工作考核。而高校资助部门、教育局则根据学生在校表现和受资助情况记录入档并建立诚信档案,诚信信息又可以作为银行日后给个人提供贷款等服务的参考依据。
精准识别、精准调研、精准建档,有利于发现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资助对象,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道学生的真实所需,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帮扶方案,有利于资助育人的长效发展,切实做到“扶真贫”。
(二)精准帮扶:多维度全方位帮扶,做到真扶贫
抛开单一资助模式,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多维度全方位帮扶学生,从实际出发,参照“精准扶贫”政策主旨,做到真扶贫。
高校资助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给予心理和精神上的帮扶。
一是提供心理帮扶。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我们作为高校资助工作者,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其学业和生活动态。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的接触与定期谈话,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备受关心的,加强通过形形色色的活动给予学生正能量的影响。如: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成才讲座等,用学生身边最真实的故事去帮助贫困学生强大内心,做到自身成长成才。
二是注重精神帮扶。“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贫困学生的特点是成熟早、早独立、意志力强。所以,扶贫要先扶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可以组织各种校内外活动,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根据学生的特长与优点,鼓励动员贫困学生积极参加。通过比赛锻炼贫困学生的心智,利用公共场合和平台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展现自我,从而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加强心理和精神帮扶,从多方面多维度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学生锻炼自身能力,提高心理品质,做到真扶贫。
(三)精准管理:量化细化专业化,力求真脱贫
学生申请材料精准管理,数据量化分析;资助工作细化到位,提升精准管理的覆盖面;资助队伍专业化,积极开展各项帮扶活动,从根本解决学生贫困问题。这是实施精准化资助工作的必要举措。
“量化”:指的是目标或任务具体明确,可以清晰度量。“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贫困生认定的过程当中,评定材料如何衡量,只要对各项指标制定了一个度量标准,可以用数值来表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评定的公平性,减少因主观评判而出现的异议,评定结果才更有说服力。
“细化”:指的是深入到每一个细微环节。落实“四个切实”之: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才能确保扶贫工作事半功倍。学生资助工作团队深入一线、深入宿舍、深入班级活动、深入学生当中,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贫困学生真正所需。制定“学工—班主任—学生干部(中共党员)”合力帮扶制度,打好组合拳,提高执行能力,利用多方面力量,落实资助工作核心思想,做到“零错漏”,提升资助的精准化。
“专业化”:指的是成为专门职业化管理,具有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技巧。国家“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因村派人精准、资金使用精准。高效的资助管理工作开展,打造专业化团队,进行定期培训。通过平台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资助对策。掌握工作新技能,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如: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易班网、新媒体等网络平台,创新育人方法。对于国家资助资金的管理也要专业化,助学贷款、奖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勤工俭学工资等的发放要做到“专款专用”,落到实处。同时,“专业化”队伍建设,也能有效印证了“四个切实”之:切实落实领导责任,才能确保扶贫规划落到实处和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才能使扶贫工作稳步发展。
在“精准扶贫”的脱贫攻坚战略背景下,结合“六个精准、四个切实”工作要点,着实开展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能有效识别资助对象,精准帮扶困难学生,既缓解了困难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又提高了帮扶学生解决精神和心理压力的实效,精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精准扶贫”背景下推进高校学生资助精准化,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高了资助工作的精准性和管理质量,同时,也为解决社会贫困压力,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19年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立项
项目名称:“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推进学生资助精准化的研究
项目编号:2019zz09
参考文献:
[1]张智毅,杨火枚.基于长期人文关怀下的在校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形式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2]曹晓晶.高校“精准资助”新模式—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J].运城学院学报,2017(5):91.
[3]潘吉海.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
[4]王顶娟.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5]谢泽涛.“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
[6]方思仪.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66-67,70.
[7]徐燕婷.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育人工作探析[J].科技视界,2018(24):143-144.
[8]唐艳霞.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认定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6):82-83,89.
[9]冯祥,王红松,方悦,张博.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138-141.
[10]徐君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17(10):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