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自由意志”视域下对“自由”的探讨

2020-09-06刘宏浩

公关世界 2020年16期
关键词:自由

刘宏浩

摘要:本文站在“意志自由”的视角对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自由”概念进行纵向梳理,以期达到对“自由”概念的整体把握,并对现实的实践有一种理论上的指导。

关键词:意志自由 自由

本文拟从自由意志的角度对西方哲学史上的自由观念进行探讨,以期达到对自由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为当今时代人类更自由地生活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指导。“自由意志”这个概念是由中世纪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354—430)首先提出来的。他说:“不是有意做的事既不是恶,也不是善,因此,如果人没有自由意志,则将不會有公正的惩罚和奖励。因此,赏罚的公正来自上帝的善,它必然存在,因此,上帝必然赋予人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作为决定论的对立面第一次被提出来。

一、古希腊时期对意志自由的探讨

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实现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次转向,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即自然哲学向伦理学的转变。苏格拉底和同时期的智者们对自由意志的理解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德性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哲学主张。自由意志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遵从善,实现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自由意志没有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人作为“善”的追随者根本无从选择,是向善的内驱力让人不断地趋于完美。而智者们认为,人性本恶,或者更确切地说人性无所谓善恶,人的一切所得全靠后天的教育,是一种通过外力对人施加影响,成就自身或者是个体对社会的一种适应。在苏格拉底和智者们看来,“至善”或者其他的外力是决定性的,自由意志是“不自由的”。

柏拉图在继承和发扬苏格拉底学说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自己的“理念论”。该学说认为,“善”是一切存在的原因和归宿,人若想过上理智的生活必须“向善而生”,对善不断地探索和觉解,自由意志为达致“至善”保驾护航,或者更确切说来,自由意志是“催化剂”可以让达致“至善”加速进行,但是绝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自由意志在“至善”的照耀下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自由意志在柏拉图哲学中同样是不自由的,自由仍为“至善”所控制。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意见。他认为,知识和实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知道”并不代表“做到”,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中道”概念是其批判前者的核心概念,“中道”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它是在“知”中的选择和尝试,是在意志的不断强化中发挥自身作用的,在亚里士多德的视角下,意志自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人首先必须“知道”什么,然后在意志的作用下,不断实践,形成一种习惯,对生活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希腊化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这个时期的哲学从关注在理性的指导下追求“完美的实体”转到了追求人的自保和内心的宁静。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学派虽然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社会政治主张等方面表现出极其不同的特质,但是他们一致认为,一切行为的发生都是命中注定的,意志虽然能够自由选择,但不能随意选择善恶,行善是由于幸运,作恶是由于不幸,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人在命运面前,表现的无能为力,所以只能保持心灵的宁静去适应“前定的命运”。在这里意志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对这种无奈的接受,根本谈不上自由,意志彻底地沦为了命运的奴隶。

二、中世纪时期对意志自由的探讨

奥古斯丁和阿奎那是基督教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两位哲学家。他们都在上帝的主导和统摄下构建各自的哲学体系。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和恩典说的张力下推进自身体系的完善。信仰是得救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在奥古斯丁这里自由被恩典完全取代。阿奎那有一句广为人知的格言,“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这充分说明了其在神学的框架下规定理性。阿奎那认为,意志自由依靠的是偶然理性。偶然理性则来自绝对的理性,也就是万能的上帝。这样看来意志是完全没有自由可言的,意志自由完全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完全被理性牵引。

三、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对意志自由的探讨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们认为人主导一切,人凭借自身的理性,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宇宙的中心是人,而绝不是上帝。在对如何认识世界的不同理解中,发展出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峙。

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他以普遍怀疑作为工具,对以往的哲学进行了彻底的清算。通过怀疑,笛卡尔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让意志自由伴随着理性自由驰骋。

斯宾诺莎在“实体”概念的框架下探讨意志自由,斯宾诺莎说:“自由人,亦即纯依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依据理性的行动也就是依靠善的必然性而行动,这样的行动才是自由的行动,当人们不理性时只能被情感控制,这时的人是不自由的。”在斯宾诺莎看来,自由意志完全被理性所取代,自由的选择只能按照理性,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被理性支配的。理性即自由是斯宾诺莎对自由意志的诠释。

莱布尼茨在“单子论”的本体论架构下提出了“前定和谢”。这一概念的提出很好的调和了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对立,他认为:“人的行动如果为有理性(清楚知觉)的“单子”所决定时,而这种“单子”的清楚明白是由“上帝”预先决定好了的,才是自由的行动,当知觉变得混乱时,人就不可能是自由的。”在莱布尼茨看来,自由是凭借“前定的和谢”来保障的,自由就是对“前定的和谢”体现,在此,自由完全被“前定和谢”所决定,自由变成了被决定的不能自主的最大的不自由。

经验论是以培根为开拓者的与唯理论相对立的,近代哲学的另一流派。经验论发展到霍布斯时建立了第一个经验论意义上的机械唯物主义体系,按照他的观点:“自由意志完全是一种虚构,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一样要遵循自然规律。意志必须要受因果必然性的决定,意志仅仅是因果之链中的一个环节,实际就是人们做出行为之前的最后愿望。该意志自由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如果说,人们有什么自由的话,自由不过是,在做他愿望、期望,或者倾向于做的事情时没有发现障碍。只要人们没有受到外在强制和内在的心理强制,这种自由就被认为是属于任何人的。”霍布斯对自由的理解完全奠基在机械决定论的思想之上,彻底抹杀了意志自由,让自由完全被物理的或者是心理的机制所决定,自由在霍布斯这里彻底的失去了自由本身所固有的含义。

洛克继霍布斯之后,把经验论更加体系化,他认为意志和自由是人的两种不同的能力,说意志是自由的在概念的使用上了犯了逻辑的错误。所谓自由观念就是“一个主因有一种能力来按照自己心理的决定或者是思想,实现或停顿一种特殊,那样一个动作。”这种意义上的自由是人们实现目的的一种能力,不过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在一定的范圍之内人们是自由的,超出了一定的范围,自由是不可能的。这样看来,自由就不再是意志的自我表达,自由失去了意志的依托,变成了可被感知的经验,并在感知经验中失去自我。

休谟站在怀疑论的立场上把经验论推到了自身的死胡同。休谟对因果必然性的解读是非常深刻的。休谟认为,“因果性既不是事物本身的必然联系,也不是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而是人们对知觉的恒常连接所形成的一种心理习惯。”休谟的这种对于自由的理解把自由限制在了行动的范围之内,被看成从一个行动到另一个行动的因果必然联系,被实践经验笼罩,完全抹杀了意志对于自由的影响和意义,把意志排除在了实践之外,意志被理解成了一种完全的心理活动。

康德的出现对于他们之间的对立起到了一种调和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解决了二者之间尖锐的对立关系。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是人作为宇宙的主宰者的宣言书,他把人类的理性置于无以复加的高度。人可以按照理性的规则“为所欲为”,意志自由完全失去了自身的意义,成为了理性表达自我的途径。在这种纯理性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意志被理性的支配,自由完全彻底的失去了自由本身。但是仔细想来,人不仅是理性的存在物,更应该是实践的存在物。在理性世界不能自由存在的万物之灵长,在实践的领域必须是完全自由的,这取决于人的本质,在此背景下,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的概念。在此,自由依旧和普遍性捆绑在一起,必须借助普遍性的力量才能成就自身。自由仍然不能以自身为依托去实现自身,意志自由是不够自由的。

康德站在了批判哲学的角度上对以往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进行了清算,但是他却把人完全理解成了理性的存在物,忽视了人的意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把理性和意志等同起来,忽略了意志的自身特有价值。意志价值的被埋没让人彻底地失去了自由的根基,变成了理性的附属物。

四、尼采对意志自由的探讨

尼采反对康德的这一主张,他突出了意志的价值,把自由建立在了意志的基础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意志与自由的联合。

尼采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世界的主客对立,把世界看成是意志的表达,是酒神狄奥尼索斯冲破一切束缚,对自我意志肆无忌惮,我行我素地表达和展示。实现了真正遵照意志去行动,自由完全由意志决定,把意志与自由真正的统一起来。意志和自由二者的统一改变了传统西方哲学的走向,开启了现代哲学的大门,改变了人们思考问题的维度,把人对于自身价值的理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结语

在意志自由的视域下对西方哲学史上的自由观念进行梳理有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把握自由的概念,对自由概念的发展有一个纵向的理解和把握,为我们当代的人更好地实践自由提供理论上的支持。用理论武装头脑,让实践更有方向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 (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306.

[2]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63.

[3]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43.

[4]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90.

猜你喜欢

自由
康德《论教育学》自由与规训的关系解读
哈克贝里·费恩:美国价值观的“小代表”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