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行

2020-09-06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南泥湾枣园延安

一提起延安,我的心中立即涌起一股神圣之感,这座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令我为之神往。

去年8月的一天,我终于来到了延安,参观了南泥湾、王家坪、杨家岭和枣园,沿着老一辈革命家奋斗的足迹,重温了延安精神,心灵接受了震撼洗礼。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距西安市350多公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800至1800米,地貌以黄土原、梁岇、沟壑为主。延安自古是陕北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毛主席说,延安是落脚点,也是出发点。1935年10月,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历经艰苦卓绝的13个战斗春秋,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自此,延安成为国人心目中的革命圣地,人们无不为之魂牵梦萦。

途经南泥湾

导游告诉我们,我们首先要经过的地方是南泥湾,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在南泥湾只作短暂停留,让大家稍做准备。一路上,绿意葱珑,远处的山青翠层叠,近处的庄稼郁郁苍苍,路边的果树上挂满了将成熟的果子。我的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心中不由自主地哼唱起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导游在车上给我们回顾了一段南泥湾的往事。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是我党军垦事业发祥地和南泥湾精神诞生地。当年,这里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向陕北八路军根据地发动封锁和包围,陕甘宁边区出现空前严重的物质困难。中共中央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三五九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在“一把锄头,一枝枪,生产自救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声中,浩浩荡荡开进南泥湾,这片荒芜之地顿时人声鼎沸,战歌嘹亮。战士们身背钢枪,手握蹶头,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开辟出万亩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八路军战士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

约1小时车程,到达南泥湾,导游让大家下车参观。下车后,只见道路上停了许多旅游大巴,人们纷纷从车上下来,不约而同地奔向一块大石头。我走近一看,原来这块石头上刻有"南泥湾”三个大字。对于急匆匆而过的游客来说,没有比与这块大石头合影更能表明到南泥湾一游的更好标志了。我也想排队去拍照,但看看等侯的人实在多,而导游给我们的时间不过二十分钟,我就不去跟大家挤了,去旁边拍拍照也不错的。放眼望去,青山叠翠,鸟语花香,流水潺潺,脚下有一大片的水稻田,稻谷正在抽穗,显得郁郁葱葱,跟我生活的家乡江南地区没有什么区别。假如不是耳边传来粗犷响亮的陕北民歌,我还真以为又回到家乡了呢。我循声望去,一众摆卖旅游产品和农产品的村民当中,一位身着陕北短衫,头系头巾的中年汉子,正在引吭高歌。那动听的歌声穿越云川,震撼人心,引得一行人向他围拢过去,细细品味这原汁原味的天籁之音。这些性情爽朗的陕北人民,和八路军战士一样,拥有青山一样的性格,高原一样的胸怀,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以坚毅不拔的品质,用鲜血和汗水谱写的一部民族复兴的英雄史诗,演奏了一曲开天辟地的悲壮赞歌,至今仍回荡在这南泥湾的上空。这南泥湾的不朽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腾飞的精神动力。

参观王家坪革命遗址

从南泥湾继续前行,约1个小时时间,就到达延安城。延安城位于延河两岸,依山傍水,宽阔整洁的道路替换了羊肠小道,现代化高楼替换了曾经的土窑洞,绿植挺拔,生机盎然,根本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黄沙漫天的山城形象。沿河公园景色宜人,人们在散步、跳广场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导游告诉我们,前面就可以看到宝塔山了,请在车上观赏。宝塔山,这可是延安的标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我们熟记的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立马浮现在脑海。我们无数次憧憬着,来见见这座精神的宝塔,满怀着热爱与崇敬,今天,终于圆了数十年来的梦想,我的心激动着。瞧,那座始建于唐代,九层高44米的宝塔,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生怕车辆转个弯就看不见它的身影,留下遗憾。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亲切而淡然。

王家坪革命遗址已到。这里位于延安宝塔区西北约4公里处,隔延河與延安城相望。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央革命委员会和八路军总司令部所在地,大门上书有“八路军总司令部住址王家坪”。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和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所属机关负责人都曾在这里办公、居住过。

一进大门,就见到了军委礼堂,这是一座土木石结构的平瓦房,高大宽敞,四角翘起,可容纳数百人开会,是当年举行会议和活动的地方。绕礼堂向东,就到了毛泽东会客厅旧址,为两间平房。会客厅东面土坡下,有两孔石窑洞,是主席的办公室和寝室,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的旧居也在附近。主席旧居门前树下有一张石桌,导游说跟我们说起一段往事。1946年,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在这张石桌旁向父亲汇报学习情况。毛主席说:“你已经大学毕业了,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上一个大学———劳动大学,在那里你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们东西。”历经农业大学几年历练,岸英已成为一名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毛岸英踊跃报名参战,主席给予大力支持。但天妒英才,1950年11月25日,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这段往事,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的胸襟与气魄,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世人留下了领袖的楷模形象和深远启迪。

接着,我们参观了毛泽东等革命前辈的旧居。门窗用没油漆的木头做的,窑洞内墙面简陋,还有剥落现象。靠窗的榆木桌面凹凸不平,床也是松木钉起来的。其他领导人的窑洞的外观、内设大同小异。很难想象,如此简陋的办公环境和居住条件,革命家们却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有效地指挥着队伍在全国战场上战斗,还把指导文章写得如此尖锐犀利而又文采飞扬。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图片,强烈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令人深刻地感悟到延安精神的真谛。

杨家岭的早晨

我们下一站到了杨家岭。杨家岭位于延安市西北约三公里。我们到达时,还是早上9点多,我们得以沐浴杨家岭的早晨的阳光。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在杨家岭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还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延安文艺座谈會”。毛主席在这里写下了《五四运动》《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14篇光辉著作。

当年,数十倍于我之敌包围封锁延安,一批批有志之士和热血青年,却在我党感召下,纷纷涌向延安。革命领袖与革命队伍、民众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拥有战胜一切的博大胸襟和意志。窑洞前,观看着珍贵的实物和照片,倾听着导游穿越时空、感人肺腑的讲解,我们沉浸在那段峥嵘岁月里。

我们仿佛看见,毛主席在窑洞中奋笔疾书,为节省煤油,思考之中不忘把灯芯拧小,铅笔用到不能握时仍舍不得扔,装在子弹壳上继续使用,那一个连续使用了4次的信封,正反用完再拆开用里面的两面……

我们仿佛看见,周总理勤劳纺纱,参加大生产运动纺纱比赛,技高一筹荣获了一等奖。他那一件"三用”大衣,冬天是大衣,雨天是雨衣,晚上用来做被子,如今斑斑驳驳,仍陈列在纪念馆……

我们仿佛看见,朱德总司令穿着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的衣服、鞋子,组织生产小组劳动,开荒种菜,背着粪筐拾粪积肥。难怪有人写诗称赞:“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

走进“七大”会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巨副画像,周围布置着24面鲜红的旗帜,象征着党领导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奋斗了24个春秋,即将迎来胜利。毛主席在这里发表《论联合政府》,发出鼓舞人心的号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困难,去争取胜利。”七大深刻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政策,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

枣园幸福渠

我们来到了一个园林式革命圣地一一枣园。枣园位于延安市西北8公里处,园内古木参天,景色宜人,环境清幽。导游说,枣园原为一家地主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后,改为“延园”,旧址大门石柱两侧尚有康生所书“延园”二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枣园,继续开展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我们依次参观了革命前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等人的旧居,“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中央医务所、幸福渠等景点。

毛主席旧居位于枣园东北半山坡,与周总理、朱总司令旧居左右为邻,面向西南,分五孔窑洞,分别为会客室、办公室、寝室、工作人员住室。看到这些狭小、简陋的窑洞,遥想当年艰苦岁月,主席与群众同吃小米饭,穿粗布衣,却依然保持高瞻远瞩,领导革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昏黄的油灯下,毛主席还在此写下《为人民服务》《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等光辉著作,指导中国革命,奠定了共和国的坚实基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每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油然升起崇敬之情,如延河之水绵延。

尤令我难忘的,还有幸福渠。这条位于枣园院子右侧靠近山坡处的水渠,长6公里,从院子中间穿流而过,把枣园及周边的旱地变成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群众为之取名为“幸福渠”。其实,中国共产党所建的“幸福渠”又何止这一处,全国上下千万条,它们流淌在祖国各地,滋润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让人民从贫困走向了富裕,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就如今而言,我们党依然保持着那份为民谋福祉的初心,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砥砺前行,为全面实现小康而进行一场卓绝的扶贫攻坚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着。我们应当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团结一心,围绕在党中央周围,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光荣传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我再一次来到了五大书记昂首阔步的铜像前,致以崇高的敬意。

时间总是飞快地前行,我们参观完延安的这几处革命遗址,陆续上车打道回西安。在车上,导游继续给我们讲述一些故事,其中,关于周总理的一件往事令我感慨。1973年,周总理陪越南外宾来到延安,半路上,司机把吉普车开进了延河,陷进了淤泥。正当茫然失措之际,周围的群众听说是周总理回来了,从四面八方涌过来。大家齐心协力,很快把车抬上了公路。周总理见淳朴的延安人民生活仍然艰苦,痛心地说:“解放这么多年了,老区人民们生活还不如三四十年代,我这个总理没当好。”总理时刻挂念延安人民,1976年去世时还念念不忘。总理去世后,夫人邓颖超把总理的两万元稿费寄给了延,修了凤凰山和宝塔山之间的一座桥。是的,总理觉得欠延安人民,我觉得自己也欠延安人民,全国人民都欠延安人民,欠一种精神,欠一种情份。惟有前赴后继,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砥砺前行,让延安精神永留心中,实现振兴中华的梦想,我们才还得清延安人民的这份情。

一路上,碧水蓝天,满目苍翠,空色清新,果树繁多,景色宜人,我却思绪万千。岁月无声,大地留痕。中共中央在延安艰奋斗了13个春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铸就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取得新民主主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必然光照千秋。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猜你喜欢

南泥湾枣园延安
南泥湾大生产大会暨中国品牌南泥湾计划高峰论坛举办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延安的故事
辽西半干旱地区枣园与特异蔬菜天鹰椒间作套作栽培关键技术
辽西低产枣园增产技术
浅谈凌源市牛营子镇西大川村枣园日常管理技术措施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枣园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布及粘虫板对其秋季成虫落卵量的影响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