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鉴水
2020-09-06陆悦
陆悦
在广袤粤西大地,有一条古老河流,宛如天上来客。它依偎在云开山脉怀抱,吸天地灵气,日月精华,草木幽香,以博大胸襟和丰富乳汁,滋润粤西三分之一肥田沃土,养育钟灵毓秀沿岸儿女。它就是被人们誉为粤西人民母亲河的鉴江。
打开《广东地图》仔细观看,就能领略到鉴江迷人身姿。它位于广东西南部与广西接壤的云开山脉之中,酷似一条飞奔巨龙,在巍巍群山簇拥下,自北向南奔驰而来,绕过高山,穿过冲积平原和滩涂,纵贯232公里,浩浩荡荡奔向南中国海。而更为奇妙的是,若以鉴江作为中轴线,两侧支流、溪流纵横交错,犹如一个巨大水网,时而像一棵棵伸展开来的树木,支流、溪流如同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弯弯曲曲的树枝,从地势高的田洞、沟壑不断向树干集结;时而像一条边缘开裂的蓝色飘带,不时在地势平坦地区飘出一条或众条大小不一须巾,错落交织,构成一幅支流畅奔、溪流争涌的壮观图景和万千气象。较大支流曹江、罗江、袂花江、小东江、陵江等,则广布于茂名、湛江两地,让人看罢顿生恢弘之氣。正是这些奔腾不息的支流、溪流汇聚而来,形成鉴江碧波荡漾、气势磅礴的丰沛水系,流域面积达946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85亿立方米,可与赫赫有名的华北渭河媲美,润泽着人杰地灵、草木葳蕤的粤西大地。
世上没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资料介绍,鉴江发轫于云开山脉深处。而云开山脉则是粤桂交界主要山脉,粤西山脉最高峰,分三列呈东北-西南走向,起于广西玉林,终于广东廉江,绵延200公里,仅在信宜、高州境内海拔1500米以上崇山峻岭就有29座之多,可谓摩天岭林立,蔚为大观。这些林林总总的高山大岭衔生出无数迎风坡、茂密森林和丰富植被,聚集地上水气和天上流云,蕴含了鉴江原始水源。
因为喝着鉴水长大之故,我老家几位朋友,曾怀着对母亲河深深眷恋,从信宜溯江而上探访鉴江源头,并绘就《鉴江探源示意图》,内中勾勒出隐藏在信宜境内深山中两个生生不息源头,让人一目了然。据朋友描述,位于东镇镇庄垌村樟冲坑木梳头岭半山腰上的泉眼就是其中源头之一。只见涓涓细流从石缝中汩汩而出,与周边喷溅的泉水聚集成一道清澈溪流,从半山腰倾泻而下,途中不断与沿线支流、溪流汇合而成东江,又称锦江;另一源头则位于北界镇庄垌村山坳上,向着信宜城西方向汇集南流而成西江。东西两江于镇隆合流后而成窦江。古时,镇隆古城乃信宜县治、州治所在地,因窦江穿梭而过而得名窦州。窦江在此再向南流2公里,进入高州境内后,又先后注入大井河、南塘河、曹江河,河床也因地势开始平缓而变得平坦开阔,水流激增,始称鉴江,成为广东第三大水系。
俗话说,水乃万物之源。古时陆路交通不便,河运便成了主要出行通道。四百多里的浩浩鉴江及其主要支流,隋唐时期,就成为粤西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网络,人货进出主要通道。千百年来,鉴江上曾上演无数千帆竞发的动人场景,成为过去粤西大地上一道最亮丽风景线。冼夫人是最早利用鉴江河运的历史人物,曾利用鉴江便利水系,发展水上交通,灌溉农业,进行军事活动,使百姓安居乐业,维护国家统一。而民国初年,高州梁谱埙、梁谱篪兄弟家族产业,也通过曹江河进出鉴江,来往高州梅菉等地,从事货运贸易,击浪扬帆数十年,唱响了高州六属首富传奇故事。如今,鉴江沿岸依然保存着众多古码头遗址,更印证当年广东最繁忙水路交通要道之一的鉴江“飞帆乱渡,出没于江天杏霭之间”的繁忙景象。
向水而居,既是人类生存需要,也是发展需要。鉴江沿线,自古以来就是粤西百姓理想居所,数百万人世世代代扎根在这片肥沃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兴家置业,创造美好生活,催生了沿岸众多繁华集镇和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四座古老而又日新月异的沿江城市,更崛起了一座石化新城———茂名,闪烁在南粤大地,创造了灿烂的鉴江文明和文化。而位于鉴江中游的沧桑古城———高州城,一碧鉴水穿城而过,与巍峨宝光塔、金碧辉煌观山寺互为呼应,构成一幅壮观的历史画卷。作为叱诧粤西千年的古郡和州府所在地,高州自然而然成为过去鉴江流域文明、文化中心。
在中国,自古就有“北鼎南鼓”之说,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文物,最早的铜鼓制作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梁、陈、隋朝时期,俚人是高凉地区主人,很早就掌握冶铜和造鼓高超技艺,800多年前的宋代宋嘉泰元年(1201年),高州就有当地制作的铜鼓出土,是广东出土铜鼓较多的地区之一,书写着鉴江远古文明。当我每次站高州赢州公园中的《高凉鼓韵》城雕前,仿佛总能听到激越鼓点在耳畔回响。另外,从高州旧城村中发掘出来的大量造型高雅、精美陶器,也是俚人时期的古窑杰作,从中可窥见1000多年前高凉大地文明程度。而随着俚人领袖冼夫人诞生,源远流长的鉴江流域民俗文化也悄然兴起和逐步成型,成为民俗文化百花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用好心”冼夫人信俗、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吴川飘色,历久弥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不竭鉴水养育下昭示出勃勃生机,成为一方水土独特文化符号。水是万物之源。滔滔鉴水所到之处,稻黄薯香,荔红蕉绿,生机盎然。站在高州市镇江镇那射岭上眺望,鉴江犹如一条迂回百转彩带,忽左忽右,舞动婀娜身姿,顺着那射村广阔平原向南逐浪而去,形成鉴江第一湾和“小东江”的瑰丽景观,并与一片片金色稻田、一座座翠绿山丘、一条条树木掩映村庄,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轮美奂、令人荡气回肠的图景。鉴江秀丽的景色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低吟浅唱,留下众多脍炙人口诗篇。清代邓奇俊的“山如簪碧玉,水似带青罗;谁把秦时镜,千秋照清波”,就让人读到了鉴水的清澈与浩渺。新中国成立后,为防洪减灾和增加灌溉面积,又在鉴江支流上修建了高州水库、罗坑水库等7座大中型水库。这些大大小小的水库,就像一颗颗珍珠挂在鉴江玉带上,给本已美丽无比的鉴江平添无限春色。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鉴江在滋养粤西大地的同时,更培育了一方淳朴民风和勤劳、勇敢、智慧的人们,使这方神奇土地人才辈出,历朝历代涌现出许许多多响当当人物,不断续写鉴江风流。古代,“岭南圣母”冼夫人、名宦高力士、名医潘茂名、高凉郡太守冯宝、高州刺史冯盎、唐朝著名地理大师杨筠松,都是鉴江哺育出来的优秀儿女,曾在历史上留下光辉业绩;近代,世界著名水稻专家、中国稻作学之父、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丁颖,著名教育家、原教育部副部长、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林砺儒,著名中共党史学者、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廖盖隆教授,世界著名画家丁衍庸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杨泽森等,都是从鉴江边上走出去的精英,在不同战线上取得骄人成就。而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粤西大地更成为科举考试中盛产进士的一块沃土,仅化州一地就出了16位进士,如明末清初“岭南才子”陈鉴,为官清正,为民请命,声威震华夏。地处鉴江下游的吴川,更演绎着两岸“左江出文官,右江出武官”的神奇。左江出的文官,就有状元林召棠、宋进士林永、南宋解元李凌云、清代诗翁李文泰等人;右江出的武官,就有清琼州督抚彭玉将军、清广东水师提督窦振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庞雄、爱国将领张炎等将军。他们都以杰出才华,精忠报国,为母亲河争光添彩。
当我每次回到故乡,伫立在鉴江边上,总能触景生情,引发幽思。饱经沧桑的巨龙,就是一位多情而坚强的母亲,用无私的爱,默默滋养这片丰润土地,造福世代儿孙,为他们酿造甜蜜生活,成就人生梦想。每次,我都忍不住呷上一口清澈江水,那润泽心田快意,犹如母亲乳汁一样甘甜!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