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2021-09-05一慢

阅读(中年级) 2021年8期
关键词:南泥湾王震陕北

一慢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一首诞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歌曲《南泥湾》传唱至今,让很多人知道了陕北有个“好江南”——南泥湾。

南泥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区东南方向,方圆百里。走进今天的南泥湾,满眼都是一派生机盎然的绿色。很难想象,这里原本是一片“烂泥湾”,直到1941年的春天,一群斗志昂扬的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汗水和热血,战胜重重困难,用短短三年时间,在这片荒芜之地上建起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奇迹。從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在这里诞生,并永放光芒。

1938年武汉会战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军区遇到了严重的物质困难,战士们缺衣少食,只能以米糠和野菜充饥。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生产自给”,要求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条件下参加生产劳动,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展起来。

1940年5月,朱德在实地勘查南泥湾后,提议王震率领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南泥湾曾经是一片肥沃的河川耕地,但后来由于连年战乱,军阀横行,这里变成了荒山野岭。它离延安90里地,是延安的南大门,因此,三五九旅既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又要积极加强边区防务。到南泥湾屯垦后,旅长王震就提出:“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这支人民的军队,上至旅长,下至勤务兵、炊事员,一律编入生产小组,一起开荒种地、纺纱织布。他们同心同德,同甘共苦,“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战时保卫中央,闲时开荒种地。

从1941年春到1944年10月,三五九旅的英雄们不畏艰险,勇挑重担,把昔日的“烂泥湾”打造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如今,南泥湾还保留着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部旧址,那一排简陋的窑洞,可以找到王震、毛泽东、任弼时等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其实,这些窑洞是后来条件好些才建起来的,而在三五九旅初进南泥湾时,迎接战士们的是荒凉的山坡和遮天蔽日的野林。不仅如此,当时连生产工具都没有,于是战士们到处搜集废铁,自己打制开荒用的镢头。

即使条件如此艰苦,战士们依旧不改乐观,他们高声唱起自编歌曲,在冬末春初的料峭中,赤脚踏入积水达一尺多深的烂泥里,严寒刺骨,脚冻得麻木,依旧挥舞斧头、镰刀,砍树、割草;抄起铁镐、铁锹,刨土、翻地。开荒,春播,夏耘,沉睡的土地翻了身,大片的荒地变成了良田。渐渐地,山坡上有了一排排崭新的窑洞,山沟里开出了宽阔的大路。在近4年的时间里,战士们共开发荒地26万余亩,生产粮食3.6万余石(dàn),实现了自给自足。

1943年2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奔赴南泥湾,用文艺作品讴歌南泥湾的垦荒成就。当时19岁的贺敬之一口气写出歌曲《南泥湾》:“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作曲家马可立即为歌词谱曲,从此,这首歌曲唱遍大江南北,南泥湾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陕北的好江南”。

1942年,延安电影团来到南泥湾实地拍摄部队的生产、训练和生活的影片,毛泽东为影片欣然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43年,毛泽东在视察南泥湾时,风趣地说道:“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南泥湾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还孕育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南泥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敢于征服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南泥湾成为了大生产运动的一面鲜亮的旗帜,从此高高飘扬。“学习那南泥湾,处处呀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如今,延安人民继续发扬南泥湾精神,把南泥湾打造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长廊。从“陕北的好江南”,到建设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先行区,南泥湾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但南泥湾这个响亮的名字已成为一段不朽的传奇。南泥湾精神,更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南泥湾王震陕北
走进南泥湾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南泥湾大生产大会暨中国品牌南泥湾计划高峰论坛举办
“要是”的作用
“办”“为”和解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小种子的“挺一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