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朝官服的传统文化

2020-09-06王晖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官服艺术特色

摘  要:中国古代封建思想十分严重,人的高低贵贱等级也分的十分明确,而一个人的地位高低,就是从外表这身行头判断的。当官的要穿官服,而皇帝则要穿龙袍。官服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而且不同的朝代的官服都是有所不同,各具朝代特色的。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由汉族统治的王朝。漢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官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简单的官服补子,不但有神话传说还有历史典故,不但有经史子集还寓意深远,可谓方寸包罗历史

关键词:官服;汉文化;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王晖,(1973-),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大学本科,山西省邮电学校(培训中心)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2

在封建时期的中国,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单一功能转变为体现阶层的另一种深意。服装除能遮盖身体之外,还被当作区分高贵,级别的工具,是阶级社会中区分高级贵贱的标志。《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唐贞观年间更是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到了清朝,服饰对于明黄色也有禁忌。从服饰的演化中可以看出历史文明的变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而有不同。中国古代封建思想十分严重,人的高低贵贱等级也分的十分明确,而某人身份地位高低,往往从行头判断的。如皇家惯用黄色,而各官员和寻常百姓不受到赏赐是绝不能着黄色的。官员要穿官服,皇帝则要穿龙袍。服饰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而且不同的朝代的官服按照民族与文化背景的差别有所不同,从服饰的逐步发生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改变。商朝“大气庄重”,周的“尊重礼法”,战国的“多样”,汉的“庄严”,六朝的“清丽”,唐的“风韵华美”,宋的“线条美”,元的“粗犷”,明的“细腻繁丽”,清的“简约民风”,都体现出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设计风格、审美意识也并非空穴来风,一定是来源于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在纷乱复杂的朝代更替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美学眼光放在特定的朝代更迭背景下加以品味才能显出其的时代特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体现中国文化之大美,是儒、道两家集大成的哲学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溯本之源,这种观点把各类艺术都看作整个自然界的产物,从综合的角度去看待服饰的设计有其不同时期兴盛文化与时尚追求的潮流风气。儒文化在我国古代占主导地位,中国服饰、着装的外观美也被印刻了深深的儒家“烙印”。某些服饰还特别强调封建的男尊女卑和伦理观念,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在服饰制度上,还十分重视传统,推崇礼法之下的既有制度;在服饰色彩上,更强调阶级的色彩;在服饰材质上,各朝不同,有的主张简约,有的主张华美。儒学更着重礼,所以中国的传统服饰始终以繁复、宽博为重要特征。

封建礼制对服饰的影响则更为具体,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地位、尊卑的束缚,可谓是“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礼制向来就是维护王权的,从而直接干涉不同层级服饰的穿着,由权力的分配决定服饰的分配,超经济强制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是中国历史上由汉族统治的王朝之一。汉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在服饰上体现的见微知著,简单的官服,一个衮、一个补子,甚至一个配饰,都足以见得其中的文化之美,如若讲究起来不但有神话传说还有历史典故,不但有经史子集还寓意深远,可谓方寸包罗历史。明太祖在初始立国,就对全国官民百姓的衣冠服饰,特别是对文武官员服饰的样制、质地和颜色都作了几乎苛刻的规定,并将其体现在《大明律》、《大明令》、《洪武礼制》等法律文献中。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麒麟袍为官吏的朝服。其服装特点是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际横有一下打满裥。所绣纹样,除胸前、后背两组之外,还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横条)。另在左右肋下,各缝一条本色制成的宽边,当时称"摆"。《明史·舆服志》称:正德十三年,“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

明在经过元之后,在衣冠上依然承传了汉人的传统。明初期,官员与百姓的衣着偏于朴素,其主要原因有几点:第一,朝代初立,又在前期经历多次战争,已经大伤元气。第二,明朝初期,皇家对寻常人家的服饰亦有明令要求。第三,朝代之初,行业之风还未盛行,百姓的消费能力低。明朝中晚期,服饰由淳朴风向奢靡风转变,其主要原因有几点:第一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水平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第二文化观念、审美情趣的转变,老百姓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加强烈。第三明朝中晚期,资本主义崭露头角,纺织业生产水平与能力提高,织造与刺绣业逐渐商品化。

明朝时期虽然没有唐朝那样的“盛世”气魄,但是其文化艺术的发展并不低于唐朝,这种文化艺术不仅仅体现在戏曲、诗文、小说、绘画、书法等方面,也体现在服饰文化上。

明时期的官服,每级官员都设计了一种动物图案作标志,把它绣在两块正方形的绵缎上,官员常服的前胸后背各缀一块,这种就是补子,这种官服就叫补服。武将的补子用猛兽。补子,是图腾的演变,是传统文化的发展,更是识别官员等级标志,由于朝廷的限制,不能成批量制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和历史价值。

一品麒麟,古书中的神兽。所以,以麒麟为一品武官的形象,既象征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征皇帝“武备而不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

二品狻猊,与狮子极为相似的一种神兽,狻猊乃是龙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取其勇猛之意,为二品官服补子图案。

三品豹,其排名顺序,狻猊之下,虎之上,可见古代豹的神兽地位高于老虎而低于狻猊,亦是取其勇猛。

四品老虎,百兽之王,有王者的风范,具有 “仁、智、信”等特点。因此人们视之为祥兽。守诚信,驱邪气,纳祥瑞。古代天子的兵权象征即为“虎符”。所以为四品官服补子图案。

猜你喜欢

官服艺术特色
形式与典制:明清官服的丝织艺术与制作工艺
辽代契丹官服中的中原因素探究
“衣冠禽兽”是骂人的话吗?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
官服是个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