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德译本中的隐喻研究
2020-09-06陈卓
内容摘要:隐喻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新兴学科的出现,隐喻逐渐成为语言学、认知学、翻译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对象。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之一,《庄子》一书中包含了许多隐喻。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阐释了众多哲学理念,展现出庄子的深刻思想和超凡文采。探究《庄子》中隐喻的本体、喻体以及隐喻的翻译策略,有利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考模式,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外译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隐喻 庄子 认知
一.基于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
对隐喻的研究从柏拉图开始便有迹可循。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字词之间的意义转化,主要目的在于使文学语言丰富多彩。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研究也延伸到了其他领域。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Lackoff&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始从认知学角度阐释隐喻现象。
在莱考夫和约翰逊看来,“隐喻的本质是根据甲事物来理解体验乙事物。……人的概念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因此,语言也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1]换言之,隐喻就是用来自一个语义域的语言来描述另一个语义域中的事物。人类对于许多抽象的概念原本并无理解,正是通过和它们相似的具体事物,才能对这些抽象事物有具象的轮廓。一个隐喻通常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正如在隐喻“时间从指间流过”中,“时间”是隐喻的本体,“水”是隐喻的喻体。使用隐喻的目的在于解释一些抽象复杂的事物,它们通常很难通过具体直接的方式来把握,同时也是为了以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来表达普通事物,增加语言多样性,例如“手机感染病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生命是一场旅程”等。隐喻的使用使读者联想到具体事物,进而理解抽象概念,方便读者理解作者原意,也增添了语言的吸引力。
莱考夫和约翰逊所提出的概念隐喻又可分为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实体性隐喻。本文将结合《庄子》具体译本,分析其中的隐喻类别以及翻译策略的选取。
二.《庄子》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庄子》一书的翻译从19世纪起就在德国受到广泛关注。2017年,莱比锡文学出版社发行了由翻译家、作家卡琳可博士(Viktor Kalinke)翻译的《庄子》全译本。他对庄子的隐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从全新角度进行了阐释分析。
1.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用描述一种对此有过体验感受的词语来描述另一种概念,且两种概念具有某种相似性,比如“时间无价”、“点燃热情”。这样一来,即使读者对隐喻概念一无所知,也能够借助自身曾经的经验达到理解的目的。
例1: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莊子·大宗师》)
译文: ber Sterben und Leben bestimmt das Schicksal; seine Best ndigkeit darin rührt [wie der Wechsel zwischen] Nacht und Tag von der Natur her.[2]
这一段中,庄子借用隐喻表达了他对于生死这个永恒问题的态度。“生与死是命中注定的,他们就好似白天和黑夜一样始终互相交替,符合天道。”庄子用白天、黑夜来隐喻生与死,日夜更替和生死轮回都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生与死之间看似存在界限,但其实紧密相连,有生就会有死,出生时就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两者组成了一种生命的循环,使世界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就如同日与夜一样,在世上进行着无尽的循环往复。黑夜和死都会给人带来恐惧,而白天和生都象征着光明,这也是它们的相似性所在。
卡琳可在他的译本中采用了直译的方式。herrühren意为“来源于”,生与死之间的恒定规律来源于日夜更替之间的自然规则,译文贴合原文。此外,译者还在“天”的双重含义之间作出了选择,即作为“天空”的Himmel和作为“天道”的Natur。《庄子》中“道”的翻译始终是学界的重点研究内容,即使在同一个译本中也会出现不同的译法。此处,译者将“天”看作日夜交替的自然规律,所以选择译为Natur。很多译者都将“常”译作了ewig,即永恒、永久,而卡琳可博士结合前面的“天道”以及对生死的隐喻将其译作命运的Best ndigkeit,这无疑是对庄子生死观的一次忠实再现。
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使用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来表达另一种概念系统,比如“上层阶级”或“左、右翼政党”。在《庄子》中则有:
例3:……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庄子·人间世》)
译文:[…] sich zum einfachen Volk herabzubeugen und sich um [seine Angelegenheiten] zu kümmern und zu sorgen; als Untertanen erregten sie damit den Zorn ihrer Obrigkeit[…].
此处列举的是夏朝大臣关龙逢和商朝太师比干。他们两人体恤部下,怜惜百姓,受普通民众爱戴,因而受夏桀和商纣王所忌惮,最终不同朝代的二人都因忠言进谏而被暴君所杀。在庄子看来,两者有良好的自身修行,但作为臣子却违逆上意,所以被君王赐死。他用表示方位的“上”、“下”来表示社会等级和权力的高低,有官职的人和普通民众相比属于“上”,但臣子在君王面前只能自视为“下”,是典型的方位隐喻。这来源于中国古代上至臣子要下跪拜见天子,下至民众要下跪拜见官员,是数千年来中华文化中的传统表述。面对这一类负载文化的隐喻,译者在翻译第一个“以下”时使用了动词herabbeugen,意为弯腰、弯下,用“下”来表示等级的区分。第二个“下”则被译作名词Untertanen,意为臣子、臣民,“上”则被译为Obrigkeit,意为上级、当权者。两个方位词都被直接译为名词,由此可见,译者对庄子的方位隐喻进行了理解并直接译出了始源义,有利于德语区读者理解目标语中包含的异族文化,但直译隐喻的翻译策略一定程度上也使源语的神韵色彩有所流失。
3.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指把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状态等化为有形的、常见的实体进行理解,比如“世界是舞台”、“爱情是场战役”等。《庄子》中的实体隐喻数不胜数,尤其是借助动物的隐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开篇《逍遥游》中的“鲲鹏”,以及哲学命题“白马非马”。
例4: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译文:Dort lebt ein Fisch, der mehrere Tausend Li lang ist, doch niemand wei , wie gro er ist. Sein Name ist Kun. [Au erdem] lebt [dort] ein Vogel namens Peng;[…]Ein Sperling lacht darüber und spricht: Wohin zieht es ihn?[…].“Das ist der Unterschied zwischen klein und gro .
例5 以马喻马非马也,不若以非马喻马非马也,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也。
译文:Anhand eines Pferdes zu erkl ren, da ein Pferd kein Pferd sei, ist nicht so gut wie mit etwas, das kein Pferd ist, zu erkl ren, da ein Pferd kein Pferd sei. Himmel und Erde–ein Finger sind sie; die zahllosen Lebewesen–ein Pferd sind sie.
实体隐喻的特点就在于易于引发读者联想和思考,实物所带来的具体性让读者回想起自己与它的互动经验,进而理解它所指代的抽象概念。在这两个隐喻中涉及到的实物分别是鲲鹏、斥鴳以及马,借助它们庄子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思考。鲲鹏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形象,它的存在并不真实。根据前人的调查研究,庄子所处时代除《列子·汤问》以外再无任何和鲲鹏相关记载。[3]庄子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异常庞大,且能由鱼类化为飞鸟的动物。尽管鲲鹏并不真实存在,但读者根据庄子的描述,再结合实际现实中对鱼类以及鸟类的体验,就能很轻易地在脑海中描绘出相符的印象。鲲鹏的大被多次强调,这为后文斥鴳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在此处,庄子用动物鲲鹏和斥鴳隐喻抽象概念智慧。鲲鹏体积巨大,有高远的志向,斥鴳体积弱小,目光短浅。只能飞一尺高的渺小斥鴳嘲讽硕大无比、能飞八万里的鲲鹏,如此强烈的对比更加凸显主题。借助形体大小来阐释智慧区别,隐喻的使用为读者降低了理解难度。
在论断“白马非马”中,庄子同样将抽象事物用实际存在的物体表现出来,他将万物隐喻为一匹马。表面上看,他认为用白马来证明其他马非马,不如用不是马的动物来证明其它动物不是马。事实上,他想说明世间万物本无差别,只不过观察者的立场观点不同,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的主观立场上,因此所有的差别都只是一种相对结論。马和白马之间存在差别,就像世间万物之间都有差异一样。借助隐喻,“差别”这一概念实现了从始源域(马与白马)到目标语(世间万物)的投射,降低了读者理解哲学命题的难度,为他人的阐释留下了更多空间。
由于实体隐喻存在具体实物的特点,大多数译者在翻译时都会采取直译的方式。卡琳可直接使用汉语拼音来翻译鲲和鹏,保留了原文的异化色彩。在面对白马隐喻时,她忠实地将“一指”与“一马”译作了Finger和Pferd。对于实物,中德读者有相同的认知基础,因此两种语言的读者都能够理解存在同样认知基础的实体隐喻。在此基础上采取的直译策略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又避免了译者因不理解原文而造成的翻译失误。
对《庄子》中包含的大量隐喻在德译过程中应该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根据认知基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翻译隐喻时要采取意译、直译、加注解释等不同的翻译方式。对《庄子》概念隐喻的翻译要建立在贴近原文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留作者思想以及原文韵味,以传播隐喻背后所负载的中国智慧与文化。
注 释
[1]Lakoff,George/Johnson,Mark:Met 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Kalinke,Viktor:Zhuangzi:DerGesamtt ext und Materialien. Leipzig: Leipziger Literaturverlag, 2017.
3.唐梵凌:“庄子《逍遥游》‘鲲鹏隐喻初探”,《阴山学刊》,2018年4月,72-78页
(作者介绍:陈卓,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德语语言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