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大利亚中小学ICT素养课程研究

2020-09-06吴玥

世界教育信息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小学澳大利亚

吴玥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在开展中小学ICT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初步形成了以国家课程为依托的ICT素养教育体系,在课程目标设置、内容安排、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手段上均享有系统完备的支持。在当前技术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或可借鉴澳大利亚的有益经验,在推进中小学ICT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兼顾综合性与实用性的内涵、注重终身性与阶段性的发展、维持目标与评价手段的统一、从整体与渗透的双重路径入手,探索更加优质高效的信息素养培育路径。

关键词:澳大利亚 ICT 国家课程 中小学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接近尾声,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拉开序幕,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既是变革的产物,又是发展的动力。鉴于此,世界各国普遍将ICT素养视为21世纪的核心能力之一, 我国亦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布局的重中之重。而作为一直以来关注科技创新的国家,澳大利亚在学生ICT素养教育方面做出了持续努力。目前,澳大利亚中小学的ICT教育已逐渐形成了课程设计、教师培养、设施建设等多方面齐头并进的发展体系,其学生的ICT素养亦在国内外各项评估中取得优异表现。澳大利亚中小学ICT素养教育的实施经验,或能丰富我国对信息素养内涵的理解,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一、澳大利亚中小学ICT课程的设置背景

20世纪末,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澳大利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注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教育政策;其后,澳大利亚政府先后通过理念传播、评估框架的制定、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国家课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对ICT素养教育进行统筹,从而逐渐确立了ICT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自设置伊始,澳大利亚中小学的ICT教育就反映出“以评促教”的特点,对学生ICT素养的评价成为了ICT教育发展的先声。1999年,澳大利亚教育、就业、培训与青年事务部长委员会(Ministerial Council on Education, Employment,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MCEETYA)发布了《阿德莱德宣言:21世纪的学校教育国家目标》(Adelaide Declaration on National Goals for Schooling in the 21st Century,以下简称《阿德莱德宣言》),指出“当学生离开学校时,他们应当能够自信、创新并有效地使用新技术,尤其是ICT,同时能够理解这些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在这一教育目标的引领下,澳大利亚课程、评估与报告委员会(Australian Curriculum,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ACARA)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3年制定的PISA-ICT熟悉度问卷,于2005年正式发布针对ICT素养的全国评估项目(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ICT Literacy,NAP-ICT),并于同年开展第一轮的测试,其后每三年进行一次。

2008年,澳大利亚各州、领地以及联邦教育部长签署通过的《墨尔本宣言:澳大利亚青年教育目标》(Melbourne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al 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s,以下简称《墨尔本宣言》)在《阿德莱德宣言》的基础上提出了澳大利亚青年教育目标。它不仅指出了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提高年轻人技术使用效率的必要性,而且提出了澳大利亚的教育培养目标,即“使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而创新的个体以及积极且有文化的公民”。其中,成为一名“成功的学习者”,除了要掌握必备的读写和识数能力之外,还要创新且有效地使用技术,尤其是ICT[1]。基于此,NAP-ICT的評估工作得到了重新调整,开始与《墨尔本宣言》中提及的教育目标相接轨。

而在通过评估手段给予ICT素养教育重视之外,澳大利亚政府也通过出台配套政策对ICT教育予以资金和资源上的大力支持。2008年,陆克文政府投入21亿澳元开展为期6年的“数字教育革命”(Digital Education Revolution,DER),旨在从计算机软件资源配置、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数字化资源多方面入手,为学生充分利用新技术创造便利条件[2]。其后,澳大利亚工业、创新与科学部于2015年出台《国家创新与科学议程》(National Innovation and Science Agenda),计划投入5100万澳元为五年级和七年级的学生提供在线学习编程的机会,并通过在线学习活动和专家指导为中小学教师实施“数字化技术”(Digital Technologies)这一国家课程提供支持。[3]

由此,澳大利亚ICT教育在国家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得以确立,无论是基础设施的普及、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评价体系的健全,这些举措都使得ICT素养在澳大利亚国家教育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日渐走向未来发展的中心地位。

二、澳大利亚中小学ICT课程的开设现状

澳大利亚政府对中小学ICT素养的教育有多种开展路径,而其中ICT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无疑是推广ICT教育的核心所在。从整体上看,澳大利亚中小学ICT课程具有自幼儿园至中学阶段(Foundation to Year 10,F-10)的一贯制特点,是义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细节上看,澳大利亚中小学ICT课程发展经验成熟,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上均享有完备的系统支持。

(一)课程目标

在澳大利亚政府2012年发布的《澳大利亚国家课程4.0》(The Shape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Version 4.0)中,作为七大通用能力(General Capabilities)而提出的ICT能力被界定为“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可得的数字化技术,适应因科技的不断进步而产生的新工作方式,并降低数字化环境对自我以及他人带来的风险”[4] 。这一规划明确了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在培养学生ICT素养上的目标,即“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并恰当地使用ICT,能够获取、创造并交流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将合作精神发扬至今后的人生之中”。

而在对ICT能力进行界定的基础之上,澳大利亚政府又发布了ICT能力的学习连续尺度(Learning Continuum),将ICT能力分解为五大方面,分别是“使用ICT时运用社会和道德的规范习俗”“使用ICT进行探究”“使用ICT进行创造”“使用ICT进行交流”以及“管理并操作ICT”,而在这五大能力元素之下又分为若干项子元素(sub-elements)(见表1)。这一学习连续尺度不仅区分了ICT能力的构成元素,而且依据学生的年级划分了六种水平;如此,每一项ICT能力的子元素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与表现,因而这一行为性课程目标取向为ICT教育的分层开展奠定了基础,不仅描绘了中小学阶段学生ICT素养的全貌,而且为后期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二) 课程内容

在澳大利亚的国家课程体系中,ICT能力的培养涵盖于各大学习领域,但其中体现最为直接的便是国家课程F-10体系中的技术领域(Australian Curriculum:Technologies),这一领域由两大科目组成:“设计与技术”(Design and Technologies)和“数字化技术”。两门科目的内容结构又根据知识类型的不同划分为“知识和理解”(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以及“过程和制作技能”(Processes and Production Skills)两大类。作为澳大利亚中小学阶段ICT教育的核心科目,“设计与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二者侧重点各不相同,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由此构成了ICT课程体系。

1.设计与技术

“设计与技术”的侧重点是帮助学生使用设计性思维(Design Thinking)与技术来创造并生产适应原创性需要的解决方案。设计性思维指使用策略来理解设计的需求,对创新的想法进行可视化,策划、分析并评估符合成功条件的最佳想法[6]。当学生在设计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时,他们将考虑数据如何代表用户、交互程度与数据的关系、不同类型的计算过程。例如,在一项学习任务中,学生首先需要设计一个迷宫,其次编写合适的指令来操控机器人走出迷宫,最后测试这一项目的效果并改进解决方案。

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在搜索和处理信息、评估设计想法、在线合作交流中使用一系列应用软件与数字化硬件设备,以此帮助他们开发更多的设计理念并借助于模拟、建模、动手制造等途径来更好地交流想法。[7]

2.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的侧重点是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性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与信息系统来定位、设计并实施数字化解决方案。计算性思维指利用数字化技术生成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具体包括归纳数据、拆分问题的策略,整合各种模式与模型,设计并实施算法等。[8]

在该课程中,学生将培养对数据、数字化系统、受众、流程以及计算思维特征的理解力,并将其运用于探索、交流和创造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过程之中。通过学习如何生成问题,用符合逻辑的方式组织和分析数据,并将其用抽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能够学会用算法逻辑来思考问题,并用数字化的策略解决有关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的问题。[9]

(三)课程实施

澳大利亚中小学ICT素养教育采用整体策略与渗透策略相结合的实施方式,既开设专门的ICT课程进行集中教授,又依托各学习领域开展跨学科融入式教学,因而形成了较为全面的ICT课程实施体系。

1.整体策略

整体策略指对中小学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改革,在课程中增加培养ICT能力的课程,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澳大利亞国家课程体系中,ICT教育的整体策略主要体现为技术学习领域中的“设计与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这两门科目。而在开展方式上,这两门课程均采用类似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实践与合作中进行学习探索。学生在幼儿园至八年级时必须修读“设计与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课程,而到了九年级和十年级,这两门科目转变为选修课程,实际开设情况依据学校而定。

2.渗透策略

渗透策略指将ICT教育贯穿在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这体现为在教学过程中以ICT为工具,培养学生检索、创造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并锻炼其使用ICT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而言,ICT教育在澳大利亚F-10国家课程体系各学习领域的渗透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ICT作为学习内容的渗透,即影响学生“学什么”。各门科目或是将ICT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或是借助于ICT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与更新。例如,在“健康和体育”课程中,学生不仅探索ICT对21世纪生产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而且学习如何负责任地使用ICT。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会借助ICT手段生成学生的运动表现并设计营养计划,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材料来补充学生学习的资源。而在“语言”课程中,教师则利用ICT创设对象语言的生活情境,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为语言的学习增添趣味性和实用性。

第二,ICT作为学习载体的渗透,即影响学生“怎么学”。各门科目通过在教学中引入ICT,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变革。例如,在“艺术”课程中,学习者能够使用数字化和可视化的技术制作艺术作品并进行交互,实现了将艺术课搬到多媒体平台上。而在F-6/7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学生能够使用空间技术来探索技术对经济活动选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使用数字化技术对商业活动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三,ICT作为学习工具的渗透,即影响学生“学得如何”。各门科目将ICT视为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提升。例如,在“数学”课程中,学习者使用自动化、可交互的技术软件进行计算,绘图与建模,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关键概念的理解。而在“科学”课程中,技术被用来帮助学生获得超出经验范围的知识,例如,使用动画或模拟来替代无法在现实课堂中进行的实验操作,从而弥补现实条件的不足,化抽象为具象。

(四)课程评价

为了评估国内中小学ICT教育的开展情况,ACARA在2005年发布NAP-ICT,指出ICT素养的内涵为“个体能够恰当地使用ICT来获取、管理、评估信息,建构新的理解并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使其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10]”。这一定义与澳大利亚国家课程中对于ICT能力的界定大致吻合,为有效评估中小学ICT课程的开展效果提供了前提条件。

1. ICT课程的评价框架

NAP-ICT框架由对ICT素养的定义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的六项ICT素养过程(ICT literacy processes)和三项关键结果(key outcomes)构成。从纵向上看,ACARA将ICT素养的形成分解为六项过程(见表2),它们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低阶到高阶,反映了学习者在ICT素养培育中的主观能动性,符合能力发展的顺序性特点。

而从横向上看,ACARA将ICT素养的能力内涵划分为三条主线(见表3),分别是“与信息打交道”“创造并分享信息”以及“负责任地使用信息”,较为全面地概括了ICT素养的内涵,成为编订NAP-ICT素养评估内容的主要参考依据。

在ICT素养的评价方式上,NAP-ICT采用在线测试的形式,旨在通过一系列学校情境与校外情境的任务反映学生在真实世界中使用ICT的能力。测试分为四个模块,每一模块由若干个人任务组成,所有个人任务的完成都将帮助学生创作最终成果(如一份展示、一张海报或是一个动画视频)。NAP-ICT的测试题型多种多样,包括多项选择、配对、简单的软件操作、简答题以及信息产品的创作。

2. NAP-ICT能力评价与国家课程的关联

事实上,2005年NAP-ICT框架制定出台之时,澳大利亚国家课程中的ICT能力模块与“数字化技术”课程还尚未成型。因而随着2014年澳大利亚国家课程中ICT能力的提出以及2015年“数字化技术”课程的发布,NAP-ICT框架也做出了相应的完善。

图1显示的是NAP-ICT框架与澳大利亚国家课程中ICT能力和“数字化技术”课程目标的联系[13]。三者在设计思路上形成了一一对应,结构化的ICT素养理念不仅为教学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有效评估提供了便利。虽然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ICT素养的内涵不断发生着变化,但ICT能力目标、课程体系与评价指标这三者始终保持相对统一,从而为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ICT素养教育体系提供了保障。

三、澳大利亚中小学ICT课程的特征与启示

澳大利亚中小学的ICT素养教育以国家课程为依托,形成了系统完善的课程机制,至今已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熟的实践经验。如今,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幕的拉开,ICT素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关注的一大重点。总结澳大利亚在中小学阶段开展ICT素养教育的经验举措,或能为我国推进ICT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

(一)兼顾ICT素养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内涵

纵观澳大利亚中小学ICT素养的课程体系,在对ICT能力的定义上,它不仅强调ICT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对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观念的培养,以及在使用ICT过程中的创新和协作;在ICT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技术并非教学的终极目标,那些以设计思维、计算思维为代表的可迁移能力成为了教学的最高要义;而在ICT课程的实施方式上,项目式学习与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深化知识理解之余,收获问题解决与沟通表达的能力。体现出澳大利亚中小学对ICT素养综合性与实用性的重视。

综合性的言下之意即ICT课程“教ICT,但又不只教ICT”;实用性则指ICT素养来源于实践、又造福于社会。对于中国而言,面对当前的信息科技浪潮,提升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对于各级各类学校而言,反思ICT素养的基本内涵是有效开展ICT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ICT素养教育离不开技术的教育,但素养教育才是其关键。中小学应当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在ICT课程内容选择上兼顾感性与理性的认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摒弃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胜任未来社会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二)注重ICT素养的终身性和阶段性发展

澳大利亚中小学的ICT素养教育是其F-10国家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园至初中为ICT教育的必修阶段,而到了高中,ICT素养教育不仅化身为专业性更强的学科课程供学生们自由修读,更以一种综合化的方式存在于其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澳大利亚ICT素养教育也注重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因人制宜的能力标准划分。连贯统一的课程标准以及层层递进的评价尺度不仅为各个年级段的教师开展ICT教育提供了参考依据,也有益于保障不同地区和学校间ICT教育质量的均衡统一。

当前我国ICT教育的主要载体为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其同样贯穿于整個义务教育阶段,但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依然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不仅如此,各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安排在难度层次上缺少一定的区分度,盲目追求机器人、编程等热门技能,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我国在ICT课程的顶层设计上应当树立终身教育的全局发展观,对ICT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角色进行统筹安排,尤其关注资源薄弱地区ICT课程落实情况,同时制定科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大纲,从而使学生有能力、有兴趣学习ICT知识。

(三)维持ICT素养的目标性和评价性统一

澳大利亚NAP-ICT框架的制定虽然早于国家课程中ICT能力以及“数字化技术”课程的发布,但是通过不断地与时俱进和自我调整,最终实现了目标、手段与评价的相对统一。从动态角度看,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ICT素养的内涵要求在不断发生着改变,而NAP-ICT框架的定时更新正是对变化着的技术世界的积极回应;从静态角度看,NAP-ICT框架通过结构化调整,主动适应国家课程ICT能力目标与“数字化技术”课程目标,不仅从ICT素养的界定上进行了对应划分,而且采用在线测试的手段使得评价本身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学习”,从而实现ICT素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统一。

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ICT教育的主流依然是信息技术课程,然而在不少学校存在着“教技术但不用技术”的现象,甚至采取的评价方式也仍然是传统的纸笔测试而非机考。尽管这与地区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不无关联,但与ICT素养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在ICT课程的设计环节应当尤其注重各课程要素的一致性与匹配性,努力实现“用技术教技术”,将“所测”与“所教”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发挥“以评促教”的积极作用,促进ICT教育的良性循环。

(四)借鉴ICT素养的整体性和渗透性培育

目前澳大利亚中小学阶段开展ICT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为整体策略与渗透策略,即通过在国家课程中设置专门的ICT教育课程以及在各个科目的教學中融入ICT元素来进行素养的培育。相比之下,整体策略对ICT的解读更为全面,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ICT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但由于其培养体系的独立性,学生对ICT的理解也相对孤立,不利于跨学科的应用;与之相对的,渗透策略虽然在实施方式上更为灵活,有助于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养,但也因为教学的碎片化而不利于对技术的整体把握。因此,两种策略的相互配合为ICT教育的高质量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前,中国正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学生的ICT素养关注度日益提高,各类信息化的教学科技产品也被大规模引进课堂,这对于中小学ICT素养教育而言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各学校应当在建设已有的信息技术课程之外,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ICT教育路径,重视ICT在各学科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并为学生创设使用ICT的教学情境,从而让ICT教育真正渗透进学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10]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 -ICT Literacy Assessment Framework 2017-Years 6 & 10[R]. Australia: ACARA,2017.

[2]Australian Government. DER Mid-Program Review: Assessing Progress of the DER and Potential Future Directions[R]. Australia: Australian Government,2014.

[3]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the Prime Minister and Cabinet. National Innovation and Science Agenda Report[R].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the Prime Minister and Cabinet,2015.

[4]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The Shape of Australian Curriculum: Version 4.0[R]. Australia: ACARA,2012.

[5][7][9]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General capabilities: ICT capability learning continuum[R]. Australia: ACARA,2014.

[6][8]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Key ideas of ICT capability[EB/OL]. [2020-01-07].https://australiancurriculum.edu.au/f-10-curriculum/technologies/key-ideas/.

[11][12][13]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Framework NAP-ICTL Year 6& 10-Assessment Framework 2017[R]. Australia: ACARA,2017.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王亭亭

猜你喜欢

中小学澳大利亚
国徽上的澳大利亚宝贝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澳大利亚:和书来一场盲约
澳大利亚无人机操作规定多
行在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行
澳大利亚雕塑作品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