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交流题材网络综艺节目的创作研究
2020-09-06陈钧
陈钧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综艺蓬勃发展,《奇葩说》《爸爸去哪儿》《中国有嘻哈》等“现象级”节目在海峡两岸热播。网络综艺以其娱乐性、趣味性、启迪性等多种特性和包罗万象的艺术元素成为台湾同胞了解祖国大陆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结合网络综艺在我国的发展和创新,以《两岸青年派》为例,分析网络综艺在帮助台湾同胞了解祖国大陆,促进两岸青年交流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 网络综艺;两岸交流;《两岸青年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1-0086-03
我国最早的综艺节目出现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台湾综艺曾是大陆综艺模仿借鉴的对象。近年来,台湾综艺却陷入低谷,《康熙来了》《大学生了没》等老牌节目纷纷停播,整个行业一片萧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大陆综艺节目被岛内民众所熟知,《奇葩说》《爸爸去哪儿》《中国有嘻哈》甚至成为岛内的“现象级”节目,一度引起两岸媒体的关注。同时,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也渴望通过网络节目了解祖国大陆,而真正以两岸交流为题材的网络综艺还几乎是空白。海峡飞虹中文网聚焦两岸青年,打造网综节目《两岸青年派》,在帮助台湾同胞了解祖国大陆,促进两岸青年交流方面大胆创新,也为两岸交流题材的视听产品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1 网络综艺在我国的发展
网络综艺是基于互联网生态研发、制作、传播,面向网络用户的综艺新形态,它虽然脱胎于传统电视综艺,但带有鲜明的互联网基因。有研究者称:“网络综艺是诞生在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但它又并非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它身上带有太多的传统综艺的血液。”网络综艺的观众构成与电视综艺相反,阿里大文娱大优酷事业群综娱中心高级总监宋秉华指出,互联网观众的构成和传统电视观众构成基本上是相反的。互联网最主要的观众大学本科学历的占40%以上,性别构成上男性观众占55%,女性观众占45%,电视正好反过来。在地域上,与地区网络发达程度正相关[1]。在受众年龄结构上,网络综艺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从话题设置到节目内容都明显年轻化,年轻受众对节目的反馈也更加积极,反馈量和形式也更多。在市场方面,网络综艺抓住年轻受众,就意味着抓住了市场,對于各大视频平台而言,自制综艺节目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基于以上特点,网络综艺受到新生代的追捧,并得到商业资本的青睐,在短短几年间快速发展。2014年以前,中国大陆的网络综艺处于萌芽阶段,很多是将娱乐八卦、热点新闻放到网络平台,有些则是电视综艺的简化版,各平台自制节目数量仅为两三档,节目的创新性不足,制作水平不高;2014年被定义为网络综艺发展元年,网络脱口秀《奇葩说》成为“现象级”节目;2015年,网络综艺全面崛起,呈现出蓬勃生长态势;2016年,网络综艺进入“快车道”,各大视频平台在自制综艺节目发力,佳作频出。对主要视频网站(爱奇艺、优酷土豆、腾讯视频、芒果TV、乐视视频、搜狐视频)推出的自制综艺进行统计,去除“网综”概念盛行前便已存在的小型资讯类节目以及电视综艺的衍生节目,2016年共有98档网络综艺节目上档。各大视频网站推出的自制综艺节目均在10档以上[2]。此后,网络综艺进入“大投入、精制作、多明星”的时代。腾讯、优酷、爱奇艺等网络平台重金投入,众多优秀的内容制作团队纷纷入局,更有众多一线明星的参与,为节目带来全面提升。网络综艺的种类也逐渐细分,才艺竞秀、访谈脱口秀、户外游戏、亲子、偶像养成、慢综艺、直播综艺等五花八门。
2 《两岸青年派》节目介绍
《两岸青年派》以“两岸青年派,开心又友爱”为节目口号,用台湾同胞易于接受的方式,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下促进两岸青年交流,向台湾青年展示祖国大陆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魅力。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在节目中共同完成任务、分享经历,交流思想,既彰显个性,又收获友谊。话题贴近青年群体,节目追求真实、有趣,用网络综艺的形式为两岸青年服务。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两岸青年派》推出了三季节目,通过网站、客户端、主流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发布,节目的播放量、互动量和影响力逐年上升。台湾著名学者郑又平先生曾向台湾青年推荐该节目,他说,《两岸青年派》为台湾青年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年轻人找到一个可以发声的管道。这档节目就是一个两岸青年共同互动的聚会,年轻人可以通过节目找到知音和好友,能够了解大陆,并且获得很多在大陆发展的经验。
3 《两岸青年派》节目分析
3.1 节目定位——面向青年受众,促进两岸交流
《两岸青年派》的目标受众是两岸青年,尤其是台湾青年,整体风格为青春、励志、充满正能量。从宣传语“两岸青年派,开心又友爱”可以看出,关键词是“开心”“友爱”,这也是节目的总体调性。为能引起两岸青年的共鸣,节目邀请台湾青年参与选题策划,并在节目中尽可能多地采访台湾青年。节目兼顾娱乐性和服务性,在满足娱乐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帮助台湾同胞了解祖国大陆、开阔眼界,同时促进两岸青年相互了解。
《两岸青年派》的选题偏向年轻人的兴趣点,又具有“网感”,大多数是泛娱乐、泛文化、泛旅行。已推出的剧集有涉及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我们的校园生活》《玩转混搭夜生活》《爱上喵星人》《完美身材方法论》等,有探讨个人发展的《职场初体验》《我的未来不是梦》《斜杠青年知多少》,有聚焦交友的《朋友圈大搜查》《爱情大碰撞》,有深度体验类的《密室游戏大比拼》《另类滑雪遇见你》《乡村生活之庆丰收》等,还有关注传统文化和两岸社会现象的《两岸青年诗词会》《我们追过的两岸热剧》《两岸青年话寻亲》等。第三季则通过任务挑战的形式,推出“北京之旅”和“爱心公益”两个单元,向观众展示北京的传统与现代、文艺与时尚、活力与机遇,讲述两岸爱心人士携手公益的感人故事。
3.2 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两岸青年派》充分考虑台湾同胞的接受能力,用台湾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节目,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前两季节目的形式侧重于嘉宾访谈游戏综艺秀,以嘉宾访谈结合游戏环节进行话题讨论。第三季则更强化真人秀,融入Vlog、中国传统文化、骑行、公益等元素,节目看点多元化,嘉宾与其在探访中所遇到的人物关系的呈现,以及嘉宾之间所产生的化学反应都成为了节目看点。
主创团队在契合节目的核心理念的基础上,追求知识性、服务性和娱乐性的平衡。节目通过嘉宾的所见所闻反映不同行业的现状、百姓的真实生活和精神面貌。节目不仅融入台湾青年感兴趣的交友、求学、创业、旅行、文创、美食、娱乐等话题,还以台湾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呈现,例如在第一季中,青年男女讲述两岸情侣交往的趣事,两岸大学生的校园回忆杀,以及台湾创业者用路演的方式分享自己在大陆创业的经验等;在第二季中,节目组考虑到台湾同胞在中秋节有烧烤的风俗,特意安排烧烤环节,在表现美丽乡村的主题中,邀请两岸嘉宾体验乡村民宿,探讨两岸民宿行业的发展;在第三季中,通过台湾嘉宾品尝台湾卤肉饭感受家乡的味道,还用台湾青年喜爱的单车骑行方式完成任务。
3.3 节目特色——呈现两岸青年的欢乐派对
《两岸青年派》的每一期节目都可谓一个欢乐派对,节目将主持人设定为“两岸青年团”的召集人,邀请来自海峡两岸的优秀青年欢聚一堂,参与话题讨论和游戏。青年嘉宾是节目的绝对主角,但是很多嘉宾缺少上镜经验,引导他们进入状态则至关重要。主创团队会与嘉宾充分沟通,依照嘉宾的经历、性格、爱好设置话题和互动环节,在拍摄时营造融洽的节目氛围,给大家充分的时间相互交流,如同组织一次好友聚会。嘉宾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都能渐入佳境,增进了解,例如在话题讨论中交流对“洗澡卡”“已读不回”“切八段”“中央空调”等日常用语的理解,在协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迅速建立友情,在探访过程中与拜访对象成为好友。两岸嘉宾的真情流露和自然表达不仅能消除隔阂,也让观众感受到两岸青年间的真挚友谊。同时,主持人作为一名大陆青年,也是两岸青年相互了解和沟通的媒介之一。
3.4 板块设计——强化真实体验
3.4.1 街头采访
街头采访常被作为引入话题的主要手段,既扩大了话题讨论的范围,又提高了台湾青年的参与度。主创团队精心设置问题,吸引更多台湾受众关注话题,如“你对大陆人的印象是什么?”“大陆的高校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大陆的创业环境如何?”“你追过哪些大陆的热播剧?”等。被访者均是真实表达,更有很多像“大陆很大,大到足够支持你所有的梦想!”等精彩回答。有时,两岸的被采访者对于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甚至不同观点,这也恰恰反映了两岸青年需要更多交流。
3.4.2 游戏设置
在综艺节目中,游戏不仅能够拉近嘉宾之间的距离,还能产生很多笑料和沖突,嘉宾往往能通过游戏环节消除彼此的陌生感,更松弛地表现真实的一面,甚至相互打趣,使节目充满开心、友爱的氛围。《两岸青年派》没有明星加持,游戏环节便是增添看点的重要手段,例如密室逃脱、趣味投篮、农活比拼、滑雪竞技、CrossFit健身、趣味足球、单车骑行等。节目还经常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录制。对于观众而言,竞赛的结果往往并不重要,观众更关注谁在过程中会有出色表现,同组嘉宾如何协作完成任务,如何处理突发状况等。此外,主创团队结合主题和游戏精心选择场景,如滑雪场、民宿、茶舍、酒吧、湖畔等,也提高了游戏体验和视觉效果。
3.4.3 真人秀元素
《两岸青年派》中的很多环节都体现了真人秀元素,通过挖掘嘉宾自身的故事,或表现人物感情拉近节目与受众的距离。主创团队从获得观众共鸣的方式切入,通过嘉宾的真情实感让观众体会到欢乐、兴奋与感动,引导观众关注主题。台湾嘉宾陈文成与大陆嘉宾刘红芳是一对情侣,共同参与两岸青年的爱情话题。在策划阶段,节目组帮助陈文成完成求婚的准备工作,并且严格保密,当陈文成向刘红芳真情告白时,在场的多位嘉宾感动落泪。在拍摄第三季的“爱心公益”单元时,台湾知名音乐人吴旭文帮助听障孩子实现创作歌曲的心愿。当孩子在录音棚看到自己的歌词被创作成歌曲时,激动、期待和感恩之情溢于言表,现场工作人员和观众都能感受到在公益面前,两岸心灵契合。
3.5 后期字幕——花字创作大开脑洞
台湾综艺从很早就开始使用花式字幕,并受到年轻受众的欢迎。如今,花字已经成为大陆综艺节目的标配。花字不同于传统的唱词字幕,是后期人员针对节目内容进行的二次创作,不仅字体丰富,还可以搭配图像、特效和音效,可起到表现人物心理、补充说明、强化信息等作用,还能强调人物动作中容易被观众忽略的关键点,动画和音效能使观众沉浸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在创作花字时,主创团队优先选用台湾同胞易接受的、在互联网流行的词语和表情包,用新奇有趣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处理,让受众产生共鸣。从实际效果来看,花字和特效巧妙地提示了知识点、放大了节目效果,有效提升了节目的综艺感,例如在诗词大会中使用书法体的花字引导观众关注诗词佳句,在嘉宾交流中使用花字对两岸的常用语进行解释说明,有助于两岸受众理解内容,在动物出现时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它们更丰富的表达,既为剧情服务,又提高了趣味性。有时,花字的精彩甚至会超越镜头所拍摄的画面内容,引起受众的热议。
4 启示与思考
在谈到如何看待民进党当局在限缩两岸交流的背景下两岸青年交流的前景时,国台办发言人表示,抽刀断水水更流,要合作、要交流,这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意愿,是谁也挡不住的。主创团队正是基于这种使命为台湾青年量身打造了《两岸青年派》,在两岸交流题材的网络视听产品创新方面迈出了尝试的一步,总结经验如下。
第一,创作者必须在迎合受众偏好和传递社会正能量方面找到平衡点,必须坚持以开阔受众眼界、传递沟通信息、向台湾同胞客观真实地展示祖国大陆为创作初衷。
第二,两岸交流题材的网络综艺节目要顺应时代发展,要充分发挥综艺包容性强的特点,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互联网思维求新求变,给受众带来感官和精神上的刺激,满足两岸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综艺节目为两岸青年面对面交流提供了可能。节目真实表现嘉宾间的互动、嘉宾与探访对象间的互动,起到促进沟通的作用,有助于消除误解,深化友情。
第四,在创作上应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植入。中华文化是两岸最大的公约数,创作者要善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到选题、游戏、服装、道具、场景等方面,发挥其纽带作用,促进两岸青年的交往。
第五,网络综艺的节目形态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例如《两岸青年派》是游戏访谈和真人秀的结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话题性。在策划时还可以在剧集之外,以短视频、游戏或社交平台话题等形式尝试内容的延伸,甚至以跨界融合的方式激发受众对节目的关注热情。
参考文献
[1]宿志刚,谢辛.视听新媒体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90.
[2]江来,杨颖.2016年网络综艺行业年检报告[EB/OL].[2017-01-30].http://mp.weixin.qq.com/s/aprEyya-FDVQ9gMCXZTpwA.